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45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复习文档格式.docx

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第二,京派小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第三,语言上,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

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

主要刊物:

《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文艺》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3、海派

名词解释:

文学中的海派是指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

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概念。

以30年的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都市的“文明病”。

代表作家:

张资平、叶灵凤。

4、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写作特征: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普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小说中浓郁的民俗文化描写淡化了其中的政治功利色彩,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

出现在东北作家群小说中的民俗描写绝不是简单的民情风俗展览,而是昭示民族精神的审美载体,它担负着作家难以化解的民族悲情和身家灾难,刻录着黑土地上东北人独特的“民俗”魂。

第一次向关内展现关外民俗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与其他地域的乡土文学和左翼文学创作相比,其民俗描写体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为作家对“人—家—国”三重问题的深度思考。

而这三重问题将民俗描写与民族大义连接在一起,使其小说成为能够激发读者民族精神的有力符号。

5、张爱玲,了解主要人物、情节、故事梗概、哪个人物对应哪部作品

《色戒》: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以抗日时期为背景,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王佳芝扮成少妇,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汉奸汪精卫属下的特务头子易先生。

王佳芝搬进易先生家中后,与易太太成为朋友,经两年精心铺排,她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宝店,由同谋下手刺杀对方。

但因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当杀手到达珠宝店外时,王佳芝的感情压过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

 

而易先生虽然因王佳芝救了他一命而感动,但脱离险境后,他还是动了杀机,安排封锁珠宝店一带向王佳芝进行报复,女主角在结局中生死未卜,相信可让李安有很大发挥空间,而男主角易先生既好色又狠毒,会对救自己的女人动杀机,贯彻张爱玲小说中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主题。

《金锁记》: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沉香屑》:

《沉香屑·

第一炉香》叙述的是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被其姑母梁太太(富豪遗孀)所利用,来吸引男人,满足其虚荣,荒糜的生活。

在求学的过程里,生活在梁家的葛薇龙终不免也陷入其中,变得热衷于这种享乐主义的声色犬马的生活中,与花花公子乔琪开始了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恋爱与婚姻。

故事的结局不言而喻:

葛薇龙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之后就会被乔琪无情的抛弃。

第二炉香》一个把自己女儿永远看作孩子的母亲为了保持她们的“纯洁的思想”而把她们与性知识进行隔离,使她们对于“性”一无所知。

无知使出嫁的大姐靡丽笙误以为有生理需求的丈夫佛兰克丁贝是个变态,而了解此事的母亲由于溺爱自己女儿而宁愿促使大女儿离婚也不愿对女儿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二女儿愫细儿身上,不懂性知识的她在新婚之夜出逃,让不了解事情真相的人误以为其丈夫罗杰是一个鲁莽的色情狂,致使罗杰在工作,生活中屡屡受挫,终于在受到别人讽刺之后罗杰选择了与佛兰克丁贝相同的道路——自杀。

《半生缘》: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温婉、凄迷的旧上海。

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纺织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

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照料全家老小7人,十七岁时离开初恋情人豫谨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

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

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2)绿背文学

《赤地之恋》:

刘荃;

小说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件大事,从“土改”、“三反”直至“抗美援朝”,而这三次重大运动,在张爱玲的笔下,皆为“出卖”农民,“出卖”学生和知识分子,“出卖”基层干部的幕幕骗局。

在《赤地之恋》的字里行间,张爱玲显出了对共产党的对立立场。

《秧歌》:

月香、谭金根

6、萧红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人物:

磨倌冯歪嘴子、二伯、祖父、小团圆媳妇、王大姐

《生死场》:

成业与金枝,赵三,二爷,王婆,田沁鑫

7萧军,

《八月的乡村》:

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素质、不同觉悟水平的抗日战士形象,其中有以司令员陈柱、队长铁鹰为代表的一批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还有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农民出身的战士陈三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肖明、朝鲜族女战士安娜,还有在敌人的凌辱下终于觉悟而参加革命队伍的李七嫂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作者营造的革命斗争的大舞台上,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思想发展过程、独特的性格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

端木蕻良

《大地的海》:

《科尔沁旗的草原》:

小说中的主人公——丁宁,用时新的语言说就是一位“知识青年”,又是与传统富人不同的“富二代”。

他就读于南方的一所大学,休假回到了东北的农村——科尔沁旗草原,小说由此以激越雄浑和华美冷艳的两种笔调讲述了一个沉郁凄美的故事。

三年的大学生活,授予他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再加上城市强势的环境:

社会、思想、文化、经济……把这些农人子弟来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他认为自己成为了时代的“新人”。

“新人”回到了原始蛮力的农村,他是雄心勃勃的,充满改造者的壮志。

然而很快他便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矛盾中。

新的认识高度,让他看到草原上的家乡还蕴藏深厚的生命力,但是解开这个结的阻力,恰恰是来自于自己的家族。

8、诗歌

1)新月派:

闻一多提出格律诗

2)九叶派:

穆旦,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

3)七月派:

胡风,带领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

4)现代派:

(1)第一代:

穆木天、李金发

(2)第二代:

戴望舒、卞之琳、李广田

9、体现婆媳关系的小说:

《寒夜》、《金锁记》

10、废名

废名,其一为中国二十世纪作家;

其二为马来亚华人作家。

中国作家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莫须有先生传》本书包括《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和《桃园》等三部作品。

《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被人们视为难懂的作品,其实,不是其作品难懂而是人们的意趣和心境比不上废名先生的雅致与平和。

《桃园》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可爱的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

《桥》:

废名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他花了十年光阴精心创作的《桥》被朱光潜称为“破天荒”的作品,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作。

《桥》中充满了镜花水月的幻美色彩,它的乌托邦般的田牧歌情调是通过对女儿国、儿童乐园、乡土的日常生活与民俗世界等几个层面的诗性观照体现的,最终使小说生成为一个东方理想国的象征图式。

在技巧上,《桥》运用了“唐人写绝句”的手法。

这种诗化特征又使它成为一个晦涩难读的文本。

11、通俗小说:

张恨水《啼笑因缘》

北京青年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峰女秀姑更暗恋家树。

其后家树偶遇唱大鼓的少女凤喜,相互爱慕,树更助喜摆脱卖唱生涯,供她读书。

家树虽得富家女何丽娜垂青,亦专情如一。

其后,凤喜三叔贪图富贵,使喜亲近刘将军,在威逼利诱下,凤喜嫁给刘将军做妾,在樊与喜私会为大帅知悉后,喜被拷打成疯。

秀姑深入刘府,后设计暗杀刘将军。

何丽娜因错向樊表白,而樊始终心在不何,何伤心离去。

世间因缘如此,樊被绑架后,被关寿峰救出,与何重逢。

秀姑与父亲谢辞而去……

12《汉园集》

《汉园集》是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收何其芳诗作十七首,李广田诗作十七首,卞之琳诗作三十四首。

何诗多吟咏爱情和自然,格调宁静而柔美;

李诗多表现生活中的静态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朴实淳厚;

卞诗或展现旧北京城的生活情景,或抒写人生的孤寂,风格凝练含蓄他们沿着戴望舒开辟的诗歌道路继续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更加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

13、《家》

1)女性角色:

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

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

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

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瑞珏封建迷信的殉葬者。

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

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

“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

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

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

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

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

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

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

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

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2)两代人的对比

觉新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

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

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觉民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

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

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

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

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离开这个家。

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冯乐山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

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

坐吃山空的败家子"

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家》以新旧两代人的冲突象征性地概括了五四前后古老的中国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冲突、痛苦和各种艰难的历程。

书中充满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古老与青春、过去的时代与新的生活种种冲突,而支撑在这种冲突背后的,则是五四时代乐观的进化论信念:

新的一定会战胜旧的,旧的必然要灭亡。

《家》中的各种冲突是通过两代人来具体体现的,高老太爷、冯乐山乃至他们的子辈克明克安等总体上居于“父”一代,代表的是一个垂死和衰老承袭着旧有的传统的一代,而觉慧觉民则是充满朝气、活力和希望的新一代,这两者如同黑白一样分明。

小说写到的压迫和反抗其实已经从思想上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思想的压制日常化,而日常的生活被抽象化,具有更大的象征性,这样,两代人的冲突以非常简单并且尤为不可调和的面目出现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乐观的历史进化论的思想贯穿始终,成为小说中昂扬的基调。

比如,书中几次提到现在的“时代不同了”,比如在第十五章中,琴劝梅的话中,有就:

“现在时代不同了,正在变着,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

”在新一代的心中,都非常坚定地确信:

时代的发展是一个直线向前的过程,会越来越好,前面等着你的是光明和希望。

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时代的落伍者,所得的只有落漠或灭亡。

与这种乐观的历史进步观相连的是作者一再提到的《家》的一个重要主题,那就是青春是无限美丽的。

作者在作品中展示了青年人健康而美好的人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构成了书中另外一种欢快的调子。

比如对觉慧与鸣凤天真无邪感情的描绘,尤其是放在折梅那样富有诗意和冰清玉洁的环境中加以渲染使得他们的情感更显纯洁无瑕。

还有大家族新年在一起欢快的场景,花园中看灯火,水上的萧声,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青春的蓬勃朝气更是一种力量,一种不可压抑的力量,比如在觉民的个人幸福遭到剥夺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离家逃婚这条路,而当觉慧对大家庭压抑的环境不能忍受时,也选择了离家。

琴的成长,由大家闺秀到新青年,不断增长的勇气和反抗力量更为完整地体现了这一点,作品由此更多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壮阔力量。

二、简答题

1、简述萧红的小说创作及其风格

(提示:

创作历程、主要作品《生死场》及《呼兰河传》、风格特征)

主要作品:

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后半部转向了革命的问题。

《呼兰河传》: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风格特征:

他的作品从来都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力透纸背的坚定和粗放构成画面并予以人心灵的震撼,绵密细致的描述中,时时透出某种凄婉的情绪,但又被明澈的觉悟推进到一个有着历史深度的宏伟气势的大背景中。

风格特色:

1、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

2、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

2、简述钱钟书《围城》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梳理情节;

艺术特征,包括文体方面的特征、心理描写、常用的修辞手法;

“围城”的象征意义;

虚无主义)

主要内容: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方鸿渐海外"

游学"

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

岳父"

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

艺术特征:

①文体特征:

《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他的语言体现了钱钟书作为学者的一面,许多话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时常散发出机智的锋芒,不断有新奇的比喻和警句

②心理描写:

《围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现实、典型,心理描写的逼真、传神以至于读者们心灵感应;

批判人性与文化,手法上幽默,精神内涵深刻。

③修辞手法:

《围城》中充分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反语、通感、引用等各种修辞手法,诙谐、幽默、讽刺风格隐藏在修辞之中,使小说文风活泼、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④象征意义:

《围城》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非常明显,标题就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人生困境,预示了人的一生总是从一座围城跳入另一座围城之中,反反复复没有了结局。

象征主义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生活层面的运用,文学层面的运用和哲理层面的运用。

⑤虚无主义

3、介绍海派作家的作品,并概括其艺术特色

分为两部分:

a、张资平b、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

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海派作家:

第一代海派的艺术特色:

代表人物:

张资平。

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初期海派作家能够熟练地运用晓畅流利说我白话语言,注重性心理的描写,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第二代海派艺术特色:

1.把感觉客体化,组成立体画面。

如刘呐鸥的《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2.快节奏情节推进,跳跃式镜头组接。

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物》,开门见山点出“上海。

3.荒诞性的虚幻,哲理性的探索。

如施蛰存的《魔道》,讲述了一个精神病人的幻觉

4.罕见的用语,奇异的修辞。

刘呐鸥的小说中出现过许多独创用语

4、简述张天翼的主要作品及艺术特色(提示:

《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包氏父子》围绕门房老包为儿子筹措学费供他上学、最终被学校开除的事件,展开以刘公馆为场景的小市民生活和以郭公馆为场景的学生生活的描写。

深刻地描写小市民生活并批判他们向上爬的心理。

《华威先生》:

整篇小说写了华威先生在亲戚面前以诉苦方式炫耀权利的情景,坐在黄包车上耀武扬威飞奔的情景,最出色的描述是对华威先生三次赴会和为两次会议居然没请他而发火的情景。

艺术特色:

(1)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2)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3)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4)新鲜流动的口语。

语言洗练而泼辣、严肃又诙谐

5、简述茅盾在五四运动退潮后几部三部曲的创作?

那几部三部曲如何体现时代特征?

在1927到1928间,他写成了《蚀》三步曲,包括三个中篇:

《幻灭》,《追求》,《动摇》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主要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幻灭》是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眼前时的幻灭感,两位时代女性:

静女士和慧女士。

《动摇》:

写革命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国民党党部委员方罗兰。

《追求》是描写知识分子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做最后之追求

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和《残冬》。

《春蚕》描写一位农民老通宝,养蚕养得非常劳累,而当蚕结了很多茧以后,又换不来钱,因为没有人收购,这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现实,谷贱伤农,农产品很便宜,农民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虽然丰收了,农民依旧吃不饱,这是《春蚕》。

《秋收》是讲种地的事情,《残冬》是写年轻农民,开始觉醒去造反的故事。

6、概述戴望舒诗歌创作历程和创作特征

历程:

从诗艺探索的阶段性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创作的早期,以《我底记忆》中的“旧锦囊”一辑12首诗为代表,这些诗作写于1922-1924年

2.第二个阶段:

向现代诗过渡的阶段,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