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31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上编

第一章 文艺思潮

一、知识点(括号内为具体页码,下同。

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确立的文艺工作总方针和总方向。

(16-17)

2.50年代三次重要批判运动的时间和对象。

(23)

3.双百方针提出的人、时间、场合,(31)出现“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两股彼此呼应的文学思潮。

(34)

4.两结合指的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民歌运动中提出来的。

(38)

5.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代表了大跃进民歌运动的主要成就。

6.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在新中国的文艺思潮史上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

7.由江青一伙策划炮制,姚文元执笔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实际上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二、概念把握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它不但实现了全国文艺界的大统一、大团结,而且确定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文艺运动的总方向。

它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新起点,是工农兵文艺思潮高扬的标志,也是大陆当代文学的开端,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来的。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写真实”成为当时苏联文学的主要创作口号,一方面党的“八大”指出全党的工作重点应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战略转移。

为了推动文艺界和科学界的思想解放以及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双百”方针应运而生,在创作实践中亦出现了“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两股彼此呼应的文学思潮,使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一度高扬。

大连会议:

60年代初,我国的文艺政策有所调整,在此过程中,文艺界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会议的议题是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实际探讨的是如何强化现实主义的问题。

会议主持人邵荃麟强调指出,强调写先进人物是应该的,但整个说来,反映中间状态的人物比较少,广大的各阶层是中间的,描写他们是很重要的。

邵荃麟的这一说法,后来遭到断章取义的批判,进而“写中间人物”被定性为“黑八论”中的一论。

失血型人物:

文革期间,江青倚权仗势,抢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他人创作成果,并按照他们所拼凑的那套“三字经”法则,妄加改动,钦定为“样板”后,便大肆宣扬,甚至恬不知耻地吹嘘,这是“江青同志呕心沥血的结晶”。

这些作品经过江青一伙的修改之后,许多地方都被改糟了,大都把英雄人物作了脱离生活的拔高,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女主角,成了“站在高台上,伸手指方向”,不食人间烟火、毫无情感的神,被文学史家指称为失血型人物。

第二章 诗歌(第四节旧体诗词为自学部分)

一、知识点

1.建国后政治抒情诗的主要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63)

2.建国初期,郭小川与陈笑雨等同志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作“思想杂谈”。

3.写于1956年的《放声歌唱》是贺敬之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其基本体式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结构。

(64)

4.《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66)

5.郭小川在《甘蔗林----青纱帐》里采用了他独创的诗歌体式新辞赋体。

6.被称为“石油诗人”的是李季,写有长篇叙事诗《生活之歌》、诗集《玉门诗钞》等作品。

(72)

7.长篇叙事诗《杨高传》是李季建国后诗歌的代表作。

(73)

8.闻捷长篇叙事诗代表作是《复仇的火焰》。

(77)

9.《戈壁日出》可称为李瑛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80)

10.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钞》,集中体现了天安门诗歌的创作成就。

(60)

二、概念把握

《天山牧歌》:

这是诗人闻捷的第一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诗集,于1956年出版。

《天山牧歌》抒写了新疆各少数民族解放后的生活面貌,以富于特殊风情的牧歌笔调表现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变化,涉及了50年代初期诗歌很少表现的爱情题材。

在艺术处理上,充分发挥了诗人长于叙事的特点,强调对生活场景与事件的具体描摹,大都有简单的人物和情节,给抒情诗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

(75-76)

三、思考与分析

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

政治抒情诗这一诗体在建国初期业已形成,60年代初期由贺敬之、郭小川两位优秀诗人的艺术实践而走向成熟,并对当时诗坛和全社会产生过广泛巨大影响,从此至70年代中期,一直是居主导地位的诗歌潮流。

作为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样式,政治抒情诗呈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是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一个普遍性的政治主题,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常常不是富有独特个性的诗人自己,而是阶级、人民代言人的抽象“大我”。

其次,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

诗人对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所获得的观念,是诗的主干,成为贯穿感情、联结形象的线索。

这样,政治抒情诗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第三,重视情感效应。

这一诗体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负载,重视诉之读者耳朵和心灵的、能直接产生情感效应的节奏与音韵。

因此,政治抒情诗反对主题的含蓄、隐蔽,也不考虑感情表达上的节制和内敛,所表现的感情,也偏于对激越、豪壮的追求。

无疑这是强调其战斗性和宣传鼓动作用的结果。

(61-62)

第三章 小说

一、知识点

1.1956年前后出现的引人关注的小说包括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以及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

(89)

2.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的长篇小说热潮中,代表性的作品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欧阳山的《三家巷》、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等。

(93-95)

3.《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

(112)

4.被誉为“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的作品是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117)

5.贯穿《林海雪原》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少剑波。

(124)

6.被誉为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铁笔圣手”的作家是赵树理。

(129)

7.赵树理建国初完成的长篇小说《登记》可谓《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130)

8.赵树理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9.孙犁的小说《铁木前传》保持了他的散文化风格,被誉为“一部诗的小说或小说的诗”。

(133)

10.五十年代初受到严厉批评的两篇小说分别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和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144,147)

11.刘世吾是王蒙小说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中的人物。

12.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填补了“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

二、概念把握

革命历史小说:

1960年茅盾首先使用“革命历史题材”这一概念,80年代以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革命历史小说”的概念,这类小说主要讲述“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有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等。

(93)

“中间人物”:

这是一个与“先进人物”相对应的概念,尤其表现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领域,“中间人物”独领魅力风采。

如《三里湾》中的范登高、糊涂涂;《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陈先晋、菊咬筋;《三年早知道》中的赵滿囤;《锻炼锻炼》中的王聚海、小腿疼、吃不饱;《老牛筋》中的纽进金;《李双双小传》中的孙喜旺;《艳阳天》中的弯弯绕、马大炮;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王二直杠、郭振山等。

作家们所塑造的这一农村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形象系列,性格鲜明,血肉丰满,且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在以往农村题材小说中是罕见的。

三、思考与分析

林道静形象分析:

林道静是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所着力刻画的主人公。

作者写出了林道静的双重性格:

一方面有着小资产阶级的幼稚、狂热、软弱、爱幻想、急于求成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倔强、执拗、叛逆、善良、同情不幸者等品格。

正是在这双重性格的斗争中,林道静的反抗与追求先后实现了思想发展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是与余永泽分道扬镳,从盲目的追求自由转向投身革命;第二次是克服狂热、缠绵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等自身弱点,最后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历史归宿。

林道静是一个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的培育下不断成长的知识分子形象,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106-107)

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梁三老汉是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一个有现实主义深度的艺术典型。

作为一名从旧社会走向新时代的农民,他一方面具有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朴实、耿直的美德,对党和新社会有着深厚的感激、热爱之情,另一方面他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的重负,具有旧式农民的狭隘、自私、保守、愚昧的弱点,因此,他的思想转变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和反复性。

梁三老汉从怀疑、反对、阻止梁生宝走合作化道路到关切、信服和支持儿子从事的集体事业,真实地反映了处于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心灵上所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斗争过程,形象地说明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广大农民群众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136-137)

第四章 戏剧

一、知识点

1.“双百”方针提出后,话剧园地出现了不同于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的所谓“第四种剧本”。

(156)

2.1956年陈静等对昆剧《十五贯》的改编,救活了一个古老的濒临灭绝的剧种。

(159)

3.五、六十年代军旅题材话剧的代表作品主要是陈其通的《万水千山》和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173)

4.歌剧《江湖赤卫队》塑造了优秀女共产党员韩英的形象。

(183)

二、思考与分析

《关汉卿》的主要艺术成就:

田汉创作于1958年的话剧《关汉卿》表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在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处理方式,是当代戏剧史上的珍品。

其艺术成就之一是奇特的戏剧构思,不去叙述关汉卿的一生,仅取其中一段,从集中表现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去展示人物的基本风貌,并且构造了“戏中戏”的奇特情节。

其艺术成就之二是出色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关汉卿和朱帘秀这两个人物,作家重新组合了零碎不多的史料记载,加以虚构性的扩展,形成了细节有所据,而整体构架则建立在想像基础上的人物塑造格局。

其艺术成就之三是强烈的抒情色彩,善于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意美。

(169-172)

《茶馆》的思想艺术特点:

三幕剧《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发表于1957年。

它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清末、民初、抗战结束等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首先,作者通过“小社会”的变迁,从侧面透露出整个旧社会的政治消息,即运用高度浓缩的技巧,通过茶馆这个窗口来广泛地反映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写出了一曲旧社会的葬歌。

其次,作者通过各种“小人物”的遭遇来反映旧中国人民的命运,不论是一生谨小慎微的茶馆王掌柜,耿直刚强、有反抗性的常四爷,还是有才干、有雄心、想“实业救国”的秦老板,都无法生活下去,沦为“祭奠自己”的悽惨处境。

再次,作者打破了戏剧的“老套子”,没有统一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轴线,而是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新颖形式,容纳众多人物,展现漫长历史。

第四,作者运用了简洁传神,幽默隽永的语言,显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163-167)

第五章 散文

一、知识点

1.建国初最先出现热潮的散文形式是记叙性散文,然后才是抒情性散文。

(187)

2.《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的作者是刘宾雁。

(188)

3.《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他与吴晗、廖沫沙一起写了著名的《三家村札记》。

(189)

4.60年代初期,出现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

(194)

5.魏巍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

(196)

6.冰心建国后域外题材散文的代表作是《樱花赞》和《一支木屐》。

(202)

7.建国后以写延安生活回忆题材著称的散文作家是吴伯箫。

(203)

二、概念把握

散文三大家: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散文复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堪称极一时之盛,但也形成了从主题、基调、情感倾向到写作格式上趋于一致的现象。

杨朔、秦牧、刘白羽曾被称为这一时期的“散文三大家”,在当时极负盛名,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学背景下,他们不可能超脱创作日趋政治化的共同取向,但就这三位作家的作品而言,又还保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如果说杨朔属于诗人型的,刘白羽属于战士型的,那么秦牧便可算是学者型的。

 

三、思考与分析

杨朔、秦牧、刘白羽创作风格的异同:

杨朔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非《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三篇莫属,均写于1961这个“散文年”。

从中可以看出杨朔散文的基本追求是:

1.“为生活描金涂彩”;2.把散文“当作诗来写”。

前者是目的,内容;后者是手段,是形式。

为此他总是努力“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在一片奇景、一幅花草的素描里再现当前的生活”,“展现祖国辛苦的过去和光辉的来日”,从而形成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式。

但如此刻意地从生活中寻找“诗意”,总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凸显“诗意”,成功之余,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秦牧散文曾长时间地被人称作是“学者散文”,即使其文艺散论《艺海拾贝》也很有散文风采。

秦牧散文创作的突出特点,是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统一。

同时他的代表作如《社稷坛抒情》、《土地》、《古战场春晓》、《花城》、《潮汐和船》,还常常融诗情、哲理、政论因素于一体;而且又各有其突出的艺术风采,兼有写作杂文、知识或科学小品、抒情美文的技法之长,尤以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最为突出。

虽然他的散文较多地偏重于以议论风度“出彩”,而生动、具体、鲜活的形象描绘能力较弱,但所展现出来的综合魅力,在当时是一般作家所远不能及的。

刘白羽的散文创作诚如秦牧所誉,“充满了时代的战斗气息,感情强烈,诗意浓厚,境界辽阔细腻,风格刚健清新”。

《红玛瑙集》收入60年代初他的最具特色的那些散文作品,如《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

刘白羽的散文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所以他的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便是几乎时时处处都充溢着战斗的激情,总是在广阔的革命背景下,高高在上地俯瞰生活,把社会主义建设本身,看作是“另一种革命战争”,从今天的建设者身上,挖掘和表现过去“在火线上所熟悉的忘我的斗争精神”。

相应地,在艺术上,总是以倾泄式的、大幅度的直白议论,来表现激情,产生政论色彩;以色泽强烈的涂抹式描绘写景,力争有油画式的效果。

因此,他的散文出手不凡,大气,豪放,阳刚,壮美,有震撼力、冲击力。

但因失之于狂热和虚夸,不但矫情、空洞,还往往有令人生厌的说教味。

(205-209)

中编

第一章 文艺思潮

一、知识点

1.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在北京召开。

之后,新时期文艺确立了新的方针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22,224)

2.1979年3月,《诗刊》率先发表了北岛的诗歌《回答》。

(231)

3.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引起文坛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223)

4.1981年,高行健发表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册子,对西文现代小说的艺术技巧加以介绍。

(230)

5.最先在小说中广泛应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家是王蒙。

(232)

6.《蝴蝶》运用“意识流”、《减去十岁》运用荒诞手法、《你别无选择》借鉴黑色幽默、《北方的河》运用象征、《西藏,隐秘的岁月》运用魔幻手法、《隐形伴侣》运用心理剖析、《红高粱》运用感官化手法。

(232)

二、概念把握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在天安门广场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总理,并以诗歌作为武器向极左路线抗暴示威的运动。

这场运动预示了极左文艺思潮的崩溃。

(219)

探索剧:

80年代以后,戏剧出现了探索热潮。

从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到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到马中骏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到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再到魏明伦的《潘金莲》,无不可以看出新时期戏剧朝着荒诞性和象征化方向拓展的轨迹。

这些探索戏剧在表现形式上既借鉴了西方现代戏剧多层次、多主题、意识流、象征性等手法,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观念中的灵活的时空观、写意性等形式优势,从而以鲜明的多元特色给观众展现出迷人的奇观异象。

(233)

新写实文学:

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塔铺》、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一批作品,这些作品聚集于凡人琐事,摈弃典型化的手法,以零度情感叙述零度的生存,还原为琐屑无味的人生和动物般的本能欲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生存的真实与人生的本质。

因为它们并非现实主义的回归,而是多种创作方法的综合,也被称为“现代现实主义”文学。

(228)

第二章 诗歌

一、知识点

1.雷抒雁的诗歌《小草在歌唱》是为悼念烈士张志新而作的。

(244)

2.《光的赞歌》是艾青新时期一部重要代表作。

(252)

3.邵燕祥的《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可以看作作者50年代的《中国的道路呼唤着汽车》的续篇。

4.流沙河作于文革的代表作品是《破园九咏》。

(261)

5.《华南虎》和《悼念一棵枫树》的作者是牛汉。

(264-265)

6.舒婷《致橡树》中与橡树作为平等对立的艺术形象的木棉。

(270)

7.顾城《一代人》的两句诗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72)

8.杨炼1983年发表的长诗《诺日朗》标志着“现代史诗”模式的建立。

(273)

9.“第三代”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有《有关大雁塔》的作者韩东,《尚义街》的作者于坚和《五月的麦地》的作者海子。

(278-280)

10.“第三代”女性诗人主要有《女人》的作者翟永明,《独身女人的卧室》的作者伊蕾和《黑夜沙漠》的作者唐亚平。

(283)

二、概念把握

复出诗人:

在50年代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由于政治以及与政治有关的艺术原因在“文革”之前就相继从诗坛消失的诗人们,他们在新的历史转折中重新归来,史称“复出诗人”或“归来诗人”。

他们包括1955年因“胡风事件”而罹难的绿原、牛汉、曾卓等“七月”派诗人,1957年“反右”扩大化中被错划为右派的艾青、公刘、流沙河等诗人,以及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离开诗坛的“九叶诗人”等。

(247-250)

《白色花》: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绿原、牛汉编选的“七月”派诗人群体20人的诗合集《白色花》,宣告了这个诗人群体的复出。

(261)

朦胧诗:

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之后,这起初带有贬义色彩的“朦胧诗”一词却被作为一个正面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

1979的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诗歌《回答》,接着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诗陆续发表。

这些诗以其题旨的多义性、意象的丰富性和思维的跳跃性,显示出一种新颖与独特的审美追求,其全新的诗歌体式令世人惊骇,而且很快引起激烈的争论。

(265-269)

“现代史诗”:

1983年以后出现的“现代史诗”,以杨炼的诗作为代表。

其创作模式是把诗思投射到神话、传说的东方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世界中,以探求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本源,走向人类自我空旷、孤独的内心,把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转化为对生命本体存在的体悟和感知,从而使诗歌完成由外向内的艺术转向。

 

“第三代”诗:

泛指“朦胧”诗之后的青年实验性诗潮,作为一股对抗和反叛“朦胧诗”的浪潮,它是由众多抒情群落与层面汇成的合声鸣奏。

1986年9月,《深圳青年报》和安徽的《诗歌报》发起“现代诗群体大展”,是“第三代”诗第一次最有规模的公开亮相。

代表诗人可推韩东、于坚、海子等。

(275-278)

三、思考与分析

“归来”诗人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是在凝聚着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中,常常带有“自白”、“自叙传”的性质。

二是具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辩倾向,或思考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或探寻历史曲折进程的原因。

三是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思考的深入,导向了悲怆主题的萌兴,使复出诗人们的笔下涌动着一股感伤情绪的潜流。

四是对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为诗歌带来多样的风格和色彩。

(248-250)

《悬岩边的树》分析:

《悬岩边的树》是曾卓的代表作,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诗歌创造了一个有着沉重时代感的形象。

弯曲而变形的身躯,即将跌进深谷而又像展翅飞翔,因被抛进边缘的孤独而痛楚,却仍顽强地倾听远方心魂所系的大地的喧响。

落寞而不甘沉落,横遭遗弃而不倦地寻找归程,品尝孤独而又渴望回到集体,有所怨恨但更多的是爱和信念。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情的典型性,引起了多难而执著的一代人的共鸣。

(264)

艾青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一,从时代特征、民族和人类命运的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基本出发点。

从《在浪尖上》一诗中,我们看到归来后的诗人,依然是激情饱满的时代“代言人”,《光的赞歌》一诗则概括了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理,富有深沉的历史感。

第二,从如实的微观具象层层推移到宏观象征的象征手法。

在《光的赞歌》中,诗人从“光”这个实在的物理现象出发,展开惊人的联想,暗示出“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礁石》、《鱼化石》、《虎斑贝》等诗也都是诗人把握到了一种超越对象本身的更广阔、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并进而构成有别于事物本身的象征性意象。

第三,哲理思辩色彩。

艾青的成功之作大都带有一种哲理思辩的气质,而且往往以象征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礁石》、《鱼化石》等诗。

《光的赞歌》更是被称为“诗体的哲学”。

第四,语言的朴素美,诗体的散文美。

诗人有意识地避免华词丽句,不故作曲折,而常以明白的口语入诗,使诗歌语言具有单纯、明快、质朴的朴素美。

如“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样的诗句,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朴素与深厚交织的美。

(252-256)

第三章、第四章 小说

一、知识点

1.以下作品的作者及主人公:

《大墙下的红玉兰》、《啊!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绿化树》、《人到中年》、《芙蓉镇》、《古船》、《白鹿原》、《乔厂长上任记》、《浮躁》、《棋王》、《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射天狼》、《那五》、《烟壶》、《神鞭》、《三寸金莲》、《美食家》、《矮凳桥风情》、《乡场上》、《如意》、《钟鼓楼》、《蒲柳人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黑骏马》

2.依据作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寻根小说可分为文化批判型、文化认同型和原始生命型。

(328)

3.韩少功的《爸爸爸》塑造了一个叫丙崽的具有丰富象征性的白痴形象。

(331)

4.老鬼的《血色黄昏》记录了知青痛苦的心灵史,是一部具有“新新闻主义”特点的小说,(340)

5.风情小说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即都市风情小说、市镇风情小说和乡村风情小说。

(344)

6.1980年徐怀中的《西线轶事》问世,被评论家称为“中国战争小说的换代之作”。

(353)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