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47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Word下载.docx

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方法论]: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4、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被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1: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注意2:

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产生意识的生物学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强调意识在“认识世界”活动中起的作用。

只停留在对事物认识阶段,没有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强调意识在“改造世界”活动中起的作用。

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引起了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4)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

误的思想意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

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物质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

史性。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

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

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真理的唯一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4、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

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

5、认识的特点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

——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

真理不会停止,真理在不断向前发展。

练习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

B.静止

C.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

3、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

4、下列观点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是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物质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总和

C.物质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运动是无条件的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6、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客观存在的反映

B.大脑的机能

C.社会发展的产物

D.实践的产物

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

《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8、“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句话表明()

A.每一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这种认识又总在扩展、加深

B.有的事物人们能够认识,有的事物人们不能认识

C.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靠先天的聪明

D.有的人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有些人永远不能

9、《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10、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做事就能成功

③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

④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

1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间的许多新的物质形态,比如像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

A.现实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认识是科学实践的基础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干扰科学进步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

不久,他收到回信:

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

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千米。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布朗顿时目瞪口呆。

据此回答19-20题:

13、布朗之所以目瞪口呆,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

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14、如果请你为布朗讨回公道,你使用的哲理应该是()

①静止决定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则的变化进行推论,发现了一些“空位”上的元素,这表

明()

A.有的规律也是可以创造的

B.有些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自然规律是主观对客观的映像

16、毛泽东同志说: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

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7、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无条件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主观性

18、荀子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C.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D.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

19、年春节前后发生的雪灾中,有的地区和部门有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损失就

比较小。

这说明()

A.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社会历史性

D.实践

21、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

当时”的农谚。

A.人可以认识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

D.规律具有主观性

22、“嫦娥二号”卫星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23、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认识到只有走基层、

接“地气”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有底气、长灵气,把最鲜活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气象充分展示出来。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真理都是客观的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

24、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拖着不还,朋友前去讨债,欧布里德却说:

“一切皆

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而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

”欧布里德的荒谬在于()

A.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C.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

D.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25、2013年12月4日,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由于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原有的筹算不能适应计算的需要,筹算逐步演变为珠算。

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辩证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