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33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docx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雪梅教案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这首古诗的主题。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大宋年间,辽国使者出使大宋,这辽国使者对大宋朝文人的才学早有所闻,于是,想以他本国一直无人能对的死对来为难他们。

且听他出的上联是:

三才天地人……,(多媒体显示)

串讲:

这上联一出,只见当时在朝的文武官员个个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同学们,难道真被一小国使者难住了不成。

我们来对对看,怎么样?

不过,同学们对联接触得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经》,“三才”的内容是天才、地才、人才。

那什么内容也包括三部分?

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诗经》的注解一,你也许能马上对出下联。

(学生看书,教师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串讲:

有谁能对?

(《诗经》风雅颂,很不错,你已是半个东坡了。

明确:

幸亏我大宋朝有博学多才的东坡先生在,只见他略一沉吟,对:

四诗风雅颂(多媒体显示)《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此将“风雅颂”称为“四诗”。

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非常工整,得此对句答复,辽使为之赞叹惊愕,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风”指什么?

“雅”指什么?

“颂”指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串讲:

最能代表《诗经》成就的是“国风”。

“风”注解上说是“地方歌谣”那到底是写什么内容的呢?

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我们来看《诗经》的首篇“关雎”,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的特色。

活动2【讲授】理解主题

1.范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多媒体显示)

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朗读指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

3.齐读(正音、停顿:

关关/雎鸠)整体感知

提问:

诗也就是歌。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

(爱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

何以看出?

(多媒体显示)

问:

“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

(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

“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串讲:

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

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

(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

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

学生讨论:

(相爱或相恋,相即互相,是双方的。

这是两相情愿吗?

明确:

钟情(多媒体显示)哪几句诗写的是这一阶段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逐步显示)

串讲:

钟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阶段呢?

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哪些诗句?

(多媒体显示)

“寤寐”“思服”什么意思?

讨论后明确:

追求(多媒体显示)

串讲:

你认为追求的结果是怎样的?

理由呢?

这一阶段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讨论明确:

结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多媒体显示)“友之”“乐之”是什么意思?

对这个结果历来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结合了。

理由是:

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

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

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

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

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否概括本诗的主题?

(歌颂对爱情的忠贞)(多媒体显示)

7.有感情地朗读。

关雎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关雎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大宋年间,辽国使者出使大宋,这辽国使者对大宋朝文人的才学早有所闻,于是,想以他本国一直无人能对的死对来为难他们。

且听他出的上联是:

三才天地人……,(多媒体显示)

串讲:

这上联一出,只见当时在朝的文武官员个个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同学们,难道真被一小国使者难住了不成。

我们来对对看,怎么样?

不过,同学们对联接触得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经》,“三才”的内容是天才、地才、人才。

那什么内容也包括三部分?

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诗经》的注解一,你也许能马上对出下联。

(学生看书,教师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串讲:

有谁能对?

(《诗经》风雅颂,很不错,你已是半个东坡了。

明确:

幸亏我大宋朝有博学多才的东坡先生在,只见他略一沉吟,对:

四诗风雅颂(多媒体显示)《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此将“风雅颂”称为“四诗”。

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非常工整,得此对句答复,辽使为之赞叹惊愕,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风”指什么?

“雅”指什么?

“颂”指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串讲:

最能代表《诗经》成就的是“国风”。

“风”注解上说是“地方歌谣”那到底是写什么内容的呢?

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我们来看《诗经》的首篇“关雎”,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的特色。

活动2【讲授】理解主题

1.范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多媒体显示)

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朗读指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

3.齐读(正音、停顿:

关关/雎鸠)整体感知

提问:

诗也就是歌。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

(爱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

何以看出?

(多媒体显示)

问:

“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

(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

“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串讲:

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

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

(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

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

学生讨论:

(相爱或相恋,相即互相,是双方的。

这是两相情愿吗?

明确:

钟情(多媒体显示)哪几句诗写的是这一阶段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逐步显示)

串讲:

钟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阶段呢?

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哪些诗句?

(多媒体显示)

“寤寐”“思服”什么意思?

讨论后明确:

追求(多媒体显示)

串讲:

你认为追求的结果是怎样的?

理由呢?

这一阶段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讨论明确:

结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多媒体显示)“友之”“乐之”是什么意思?

对这个结果历来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结合了。

理由是:

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

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

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

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

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否概括本诗的主题?

(歌颂对爱情的忠贞)(多媒体显示)

7.有感情地朗读。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以积极的态度体验音乐家用何种音乐手段描绘东,以及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知识目标:

  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分析与表现歌曲。

  3、过程目标:

  为歌曲创编伴奏陪衬声部,主动参与合作音乐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有表情的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为歌曲即兴创作伴奏,陪衬声部。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课堂乐器(双响筒、三角铁、碰铃等)及自制打击乐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梅花引》片段。

  提问:

这首歌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出示雪梅图。

  

(二)、新课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踏雪寻梅》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

  1、播放录音,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提问:

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你的心情怎样呢?

  2、师:

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曲家黄自生平。

  黄自:

(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

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3、出示歌谱,师朗诵(按节奏朗诵)。

  “霁”:

雪后放晴。

“灞桥”:

有扶手的石板桥。

  让学生按歌曲节奏读歌词。

  4、再听歌曲,出示整首曲谱。

分析歌曲。

  师:

这首歌曲有几个乐段?

(两个)

  第一个乐段到哪一小节结束?

描写了什么?

  A段生动的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

  师:

B段一开始用什么声音具体生动的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

哪一乐句与A段的曲调有相似之处?

第二乐句则以变化再现A段曲调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5、学唱歌曲。

  师范唱;

  师弹琴,学生跟琴用母音“la”唱旋律。

  跟琴唱词。

  注意第六小节和第十五小节两句弱拍起唱节奏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第六小节“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第十五小节提示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花”字。

  6、歌曲的演唱处理:

  师提问:

歌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

这首歌曲的力度应该怎样处理?

请同学们给这首歌曲标上力度标记。

生讨论后,师可出示力度标记的课件,供学生参考。

  师:

歌曲中四个“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记号?

为什么要加?

怎样生动地来演唱?

--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

要唱得短促跳跃,

  力度怎样处理?

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

师指挥,生练习一遍。

  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欣赏两种版本(不同速度)的《踏雪寻梅》。

  (三)、实践与创造:

  男生用第二声部的“叮当叮当”为女生伴奏。

  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拓展:

  欣赏歌曲《梅赞》。

  (五)、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

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

“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第3篇

《雪梅》教学设计

语文《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

  师:

美吗?

  师: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回答。

  师:

说得对!

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认读标拼音的字。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去掉拼音指名读。

  当小老师领读。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

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男女生接读。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齐读。

  背读。

  领背。

  同桌互背。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一起说诗意。

  师: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悟道理。

指名说。

  师: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梅香(板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

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雪梅教案教学设计第4篇

 一、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冬之韵”,根据本单元所表现的内容,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最好把此单元放在特定环境中--冬天(且最好是下雪),这样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起来,更易把学生带到歌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这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

关注学生音乐情感体验这一要求。

本单元共有三首歌曲,有演唱的《踏雪寻梅》,还有欣赏的《溜冰圆舞曲》及《我爱你塞北的雪》。

《踏雪寻梅》教学是我在此单元中设计的第一课时。

这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全曲为2/4拍,降E或F大调,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一、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对不同事物会有自己一定的见解。

不重视音乐,抵触传统音乐,热衷于流行音乐,学生音乐知识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孩子音乐知识薄弱,大多数学生上课容易怯场,往往回避课堂交流。

同时他们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又想表现自己。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调动学生全身感官,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生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并在这种有规律有情感的“动”中感悟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是否获得新知识去展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法、启发联想法、示范引领法、参与体验法、学科综合法等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在感悟体验中学习音乐。

  五.说教学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歌曲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会演唱《踏雪寻梅》,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高雅意境。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欣赏、歌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并在音乐中感受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学生能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六.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时代风格和高雅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2.能生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再现歌曲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并在聆听、比较、表现、创编等活动中充分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七.教学流程

  

(一)、欣赏感悟,体验雪的美

  1.在音乐《你那里下雪了吗》中师出示美丽的雪景图,学生交流感受。

(通过在音乐中欣赏雪景,让学生在看、说的过程中体验雪后大自然的美)

  2.教师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在歌声中进一步渗透音乐的美,让雪的美深植于心。

  

(二)、导入教师出示小朋友在雪地里的骑驴图,让学生在欣赏中自然进入新课。

  (三)、学唱歌曲

  1、复听音乐,进一步感受歌曲意境与歌曲所展示的时代风格,是学生对歌曲所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情趣的想象。

  2、跟琴学唱歌曲,把学生易错处单独拿出练习,如“摘得供瓶养”休止的半拍学生很容易忽视,我就让学生做着好比深身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唱出“好”字。

也可以让先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大家。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帮住学生在琴的搀扶下,按节奏、旋律正确演唱。

其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这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3、歌曲处理师弹琴范唱,让学生在欣赏中明白歌曲中的音乐记号的意义,并感受音乐表现要素如强、速度、力度等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有目的、明确的把它唱好。

  4、歌曲表现与拓展加入打击乐器表现音乐,如“四个响叮当”用碰铃,其余部分用响板伴奏。

“四个响叮当”采用男女生接口唱,且要求用不同速度去唱。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速度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学生加入打击乐器的音乐实践,指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高雅意境以及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1、结束部分师总结概括教学内容,并在音乐《踏雪寻梅》中,让学生朗诵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并鼓励学生多找一些描绘冬天的诗词、画、歌曲等中结束。

(这一环节体现了基本理念中的学科综合,同时我认为课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终结,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