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369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孔隙度:

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给水度:

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渗透系数:

达西定律中K为其线性比例系数称为渗透系数含水层:

是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水力梯度:

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层流:

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是,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上升泉:

由承压含水层补给的泉。

正均衡:

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区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变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量、热量)增加。

3

储存资源量:

含水系统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体积为其储存资源量,单位m潜水: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

潜水位: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

径流系数(a):

为同一时间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地表径流深度Y(mm)与降水量某(mm)的比值。

a=Y/某(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二、填空

1、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2、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以分为:

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3、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稳定流流和非稳定流。

4、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

5、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

6、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混合作用。

7、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

8、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到蒸发为主,矿化度由小到大,水化学作用由溶滤到浓缩。

11、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空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

12、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

13、导水断层带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作用。

14、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

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能力的水及水是流动的。

15、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

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18、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和透水度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19、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收入项一般包括大气降水量、地表水流入量。

地下水流入量。

水汽凝结量。

20、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支出项一般包括表水流出量、地下水流出量、蒸发量。

21、在冲积平原中,由现代河道与近期古河道想两侧河间洼地,地下水埋深由深变浅。

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变为浓缩作用为主,矿化度由小变大。

22、地下水资源具有系统性、可恢复性及调节性等特征。

三、判断

1、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成为大循环。

——某

2、测压水位是指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3、颗粒较细时,由于渗透性差,所以毛细上升高度小。

4、地下水位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水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5、昼夜温差越大,产生的凝结水量越大。

——√

6、达西定律实质上就是渗流的能量守恒或转换定律。

—√

7、一般情况下,低矿化水中常以重碳酸离子、钙离子及镁离子为主;

高矿化水则以氯离子及钠离子为主。

8、废渣以固定形式堆放在地面上,对地下水不会产生污染。

——某9、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可作为供水水源长期持续提供的水量。

10、局部流动系统的水,流程短,流速快,地下水化学成分相应地比较简单,矿化度较低;

区域流动系统的水,流程长,流速慢,接触的岩层多成分复杂,矿化度也高。

11、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水质得以净化;

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12、在包气带中,毛细水带的下部也是饱水的,故毛细饱水带的水能进入井中。

13、水位下降时潜水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部分空隙的疏干;

而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搜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

14、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15、判断泉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只根据泉口的水是否冒涌来判断即可,不必考虑含水层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含水层。

16、压性断裂不论断层面还是断层面两侧影响带,其透水性均很差。

——某17、水力坡度是指两点间的水头差与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之比。

18、用库尔洛夫式放映水的化学特点时,阳离子标在横线上,阴离子标在横向下。

——某19、在势汇处,流线上升,垂向上水头自下而上由高到低故地下水可由低处向高处流。

—√20、废气以气体形式排入大气,对地下水不会产生污染。

——某21、地下水位以上不含水的砂层也叫含水层。

22、潜水主要接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而潜水的流向是垂直等水位线由高水位到低水位。

——√23、颗粒较粗时,由于渗透性好,所以毛细上升高度大;

颗粒较细时,由于渗透性差,所以毛细上升高度

小—某

24、在天然状态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或盆地,地下水径流微弱,以蒸发排泄为主,地下水动态常为蒸发型动态。

25、承压水由补给区向深部受季节影响越来越明显。

—某

26、巨厚的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其原因是成分较纯,而不是构造裂隙的发育。

27、地下水储存资源在供水中起调节作用;

而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可作为供水水源长期持续提供的水量。

四、简答题

1、地下水化学分析的项目有哪些?

答:

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味道等)、重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总硬度、PH值等。

(4)止水不良的井孔(5)废气溶解于大气降水,形成酸雨,也可补给污染地下水。

5、水文循环及其意义?

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可分为:

(1)大循环:

发生在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2)小循环;

发生于大海洋与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水文循环的意义:

(1)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2)水作为资源不断更新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永续利用。

6、达西定律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项意义?

1856年,法国水力学家达西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

Q=Kωh/L=KωIV=KI(达西定律常用形式。

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即为通过砂柱各断面的流量)ω—过水断面(在实验中相当于砂柱横断面积)

h—水头损失(h=H1—H2,即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和人工补给。

8、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

泉、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个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人工排泄。

9、简述地下水资源的可调节性?

指地下水系统的储存水量可维持枯水季节或年份的供水,并在丰水季节或年份得到补偿。

10、何为地下水补给资源?

在供水中有什么意义?

指经常与外界交换的水量,是可恢复再生的水量。

含水系统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其补给资源量,m3/a,在合理的供水中,被消耗利用的水量是补给资源,并不是储存资源。

补给资源保证着作为供水水源长期持续提供水量。

11、冲积平原的水文地质特征

(1)微地貌:

地势较高的近代古河道或现代河道→河间洼地←地势较高的近代古河道或现代河道

(2)岩性:

(古河道)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河间洼地)←亚砂土、亚粘土←砂(古河道)(3)岩土透水性:

(古河道砂)好→(河间洼地粘土)差←(古河道砂)好(4)地下水埋深:

(古河道)深→(河间洼地)浅←深(古河道)

(5)水质:

矿化度低(古河道)→(河间洼地)矿化度高←(古河道)矿化度低(6)主要含水层:

是沿河道呈条带状分布的砂层。

(1)黄土的垂向渗透性比水平渗透性大;

(2)黄土塬中赋存的地下水比黄土梁、峁较为丰富;

(3)黄土中地下水埋深比较大;

(4)黄土中地下水水质较差,矿化度较高。

13、潜水特征?

(1)潜水面以上不存在(连续性)隔水顶板;

与包气带直接连通;

动态变化显著。

2)具自由水面,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径流;

(3)潜水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还可接受下伏含水层的越流补给或其他形式补

(4)因无上覆隔水顶板,易受污染;

但由于交替循环迅速,自净修复能力也强,补给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再生性。

(5)潜水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及地形。

(6)潜水面的形状受地形控制,通常为缓于地形坡度的曲面14、承压水特征?

(1)在承压区具承压性

(2)承压水的补给:

①通过出露地表的补给区(或潜水分布区)接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补给;

②上下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

(3)承压水的排泄:

①在排泄区以泉或其它径流方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泄出;

②向上下相邻含水层越流排泄;

(4)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

(5)隔水顶板的存在,使其不易遭受污染

1、断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1)断层两盘的岩性及断层的力学性质,控制着断层的导水—贮水特征。

①张性断层(一般导水性好)

1)若发育在脆性岩层中,断带及两侧均具有良好的导水能力;

2)若发育在含泥质较多的塑性岩层中,断带及两侧往往导水不良,甚至隔水。

②压性断裂(往往导水不良或隔水)1)若发育在塑性岩层中,通常是隔水的

2)若发育与脆性岩层中,断带中心透水性很差,而两侧多发育张性较好的扭张裂隙,常成为导水带。

(2)同一断层由于两盘岩性及力学性质的变化,不同部位的导水性可以不相同。

例如浅部两盘均是脆性断层,断层导水,深部两盘为塑性断层,就变成隔水层了。

(3)断层切割原本连通的含水层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块段。

大的断层往往构成地下含水系统的边界。

(4)导水断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水文地质体,它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导水通道的作用。

当围岩本身裂隙不发育仅断层带局部破碎时,构成局部带状贮水空间发育于透水围岩中的导水断层,不仅

是贮水空间,还兼具集水廊道功能,导水断层带汇集广大范围内围岩裂隙中的水,就像集水廊道似的,涌水量大,且稳定。

当导水断层沟通若干含水层或地表水时,断层带兼具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倒水通道的功能。

2、试述地下水资源的系统性、可恢复性、及调节性等特征?

(1)系统性:

存在于同一含水层中的水是个统一的整体,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注入或排除水量,其影响

均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2)可恢复性:

当人工开采地下水是,在多数情况下,只要开采量不超过一定限度,虽然附近的地下水位

要降低,使地下水的储存量暂时减少,但只要停止开采,水位又可逐渐恢复原位,即地下水的储存量又得到补充。

(3)可调节性: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始终在不断地补充和消耗的新旧交替过程中,补给和消耗量在不同年份

或季节是不同的,特别是补给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当补给丰富、大于消耗是,含水层就把多余的水蓄积起来,使地下水的储存量增加,当补给较少或暂时停止时,又可用储存的地下水维持消耗,使储存量减少,储存量的这种可变性,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开采过程中均起着调节作用。

3、洪积扇中地下水的分布规律?

洪积扇中地下水从山口向平原一般分为三个带。

分带及各带特征如下:

(1)潜水深埋带或盐分溶滤带—洪积扇上部

洪积扇上部,属潜水深埋带或盐分溶滤带。

接收降水及山区流来的地表水补给。

是主要补给区;

水埋藏深度大(数米乃至数十米);

地下水水位变幅大;

地下径流强烈,形成低TDS水。

干旱内陆盆地,此带地下水全部转入地下。

(2)潜水溢出带或盐分过路带—洪积扇前缘

洪积扇前缘,属潜水溢出带或盐分过路带。

从扇顶向下,随着地形变缓,颗粒变细,透水性变差,到

溢出带地下径流受阻,溢出地表形成泉与沼泽;

此带地下水水位变幅小。

干旱内陆盆地中,此带地下水重新转向地表,形成荒漠中的绿洲,是主要农业带。

(3)潜水下沉带或盐分积聚带—洪积扇前缘以下,没入平原部分。

洪积扇前缘以下,属潜水下沉带或盐分积聚带。

潜水埋深比溢出带有所增大,由于岩性变细,地形平

坦,潜水埋深不大,蒸发成为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地下水TDS明显增大,土壤次生盐碱化。

干旱内陆盆地,地下水的最终归宿,是区域性地下水流系统的终点—盐湖。

由洪积扇顶部到盆地中心,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地下水分带。

地形坡度由陡变缓,岩性由粗变细,地下水位埋深由深到浅,补给条件由好到差,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到以蒸发为主,水化学作用由溶虑转为浓缩,地下水的TDS由低到高。

4、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

(1)开采条件恶化,资源枯竭

(2)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循环,如泉水干枯等(3)沼泽、湿地被疏干(4)造成土地砂化,植被衰退(5)地面沉降

(6)岩溶地面塌陷(7)海水入侵(8)水质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