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392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27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业指导书修订版最新Word下载.docx

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的物料所具有的表面积。

1、仪器校准

1.1仪器漏气的检查将透气圆筒下端锥形部分抹上一薄层活塞油或凡士林,并将圆筒插入压力计上口端部,旋转两周,使圆筒与压力计严密接触,然后用橡皮塞塞紧圆筒上口,打开阀门,启动抽气泵抽气,从压力计一臂中抽出部分气体,使压力计内液面上升到最上刻度线以上时,然后关闭阀门和抽气泵,观察是否漏气(3~5min内压力计液面未下降,即为不漏气)。

若发现漏气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

1.2试料层体积的测定用水银排代法测定料层体积。

将两片滤纸沿圆筒壁放入透气圆筒内,用一直径比透气圆筒略小的细长棒往下按,直到滤纸平整放在金属的穿孔板上。

然后装满水银,用一小块薄玻璃板轻压水银表面,使水银面与圆筒口平齐,并须保证在玻璃板和水银表面之间无气泡或空洞存在。

从圆筒中倒出水银,称量,精确至0.05g。

重复几次测定,到数值基本不变为止。

从圆筒中取出一片滤纸,试用约3.3g的水泥倒入圆筒,并轻敲圆筒的边,使水泥层表面平坦后,再把取出的一片滤纸盖在水泥层上面,用捣器压实料层直至捣器的支持环与圆筒边紧密接触,并旋转两周,取出捣器,再把水银装满圆筒压平,倒出水银称量,重复几次,直到水银称量值相差小于50mg为止。

圆筒内水泥料层应捣压坚实,若太松或水泥压不到要求体积时,应调整水泥试用量。

试料层体积按下式试算:

V=

式中V——试料层体积(cm3)

P1——未装水泥时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

P2——装入水泥后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

ρ水银——试验温度下水银的密度(g/cm3)

试料层体积的测定至少应进行两次。

每次应单独压实,取两次数值相差不超过0.005cm3的平均值,并记录测定过程中圆筒附近的温度,每隔一季度至半年应重新校正试料层体积,以避免因圆筒磨损而造成的试验误差(使用滤纸改变时也应重新校正)。

2、试样的制备

2.1将标准试样在110±

5℃土烘箱内烘干1h,并在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倒入100ml的密闭瓶内,用力摇动2min,使试样松散。

静置2min后打开瓶盖,轻轻搅拌,使在松散过程中落到表面的细粉分布到整个试样中。

2.2水泥试样先通过0.9mm方孔预筛,再在110±

5℃下烘干1h,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2.3确定试样量:

校正试验用的标准试样量和被测定水泥的质量,应达到制备的试样层中空隙率为0.500±

0.005,所需试样量按下式计算:

W=ρV(1-ε)

式中W——需要的试样量(g)

ρ——试样密度(g/cm3)

V——圆筒中试验层体积(cm3)

ε——圆筒内水泥层捣实后的空隙率,即圆筒中水泥空隙的体积与水泥总体积的比值。

一般水泥采用0.500±

0.005。

2.4水泥试料层的制备:

将穿孔板放入圆筒内,上面铺一张圆形滤纸并压紧边缘。

将计算好的水泥质量,用分析天平称量,精确到0.001g,倒入圆筒内,并使水泥表面平坦后再在其上面放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至支持环紧紧地接触圆筒顶边并旋转两周,慢慢取出捣器。

3、测定方法

3.1把装有试料层的透气圆筒连接到压力计上,要保证紧密连接不漏气。

3.2打开微型电磁泵慢慢从压力计一臂中抽出空气,直到压力计内液面上升到扩大部下端时,关闭阀门和抽气泵。

当压力计内液体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一条刻度线时开始计时,当液面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二条刻度线时停止计时。

记录液面从第一刻度线到第二刻度线所需的时间(以秒(s)记录,精确到0.5s),并记下试验时的温度(℃)。

4、计算

4.1当被测物料的密度、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相同,试验时温差≤3℃时,按下式计算:

S=

如试验时温差>

±

3℃时,按下式计算:

S=

式中S——被测试样的比表面积(m2/kg);

SS——标准试样的比表面积(m2/kg);

T——被测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TS——标准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被测试样在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

s);

——标准试样在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

s)。

4.2当被测试样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空隙率不同,试验时温差≤±

如试验时温差>±

式中

——被测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4.3当被测试样的密度和空隙率均与标准试样不同,试验时温差≤±

如试验时温度相差>±

——被测试样的密度(g/cm3);

——标准试样的密度(g/cm3)。

4.4水泥比表面积应由两次透气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

如两次试验结果相差2%以上时,应重新试验。

计算精确至1m2/kg,1m2/kg以下的数值按四舍五入计。

4.5以m2/kg为单位算得的比表面积值换算为cm2/g单位时,需乘以系数10。

5.1空隙率是指试料层中孔的容积与试料层总的容积之比,一般水泥采用0.500±

0.005,如有些粉料按上式计算出的试样量在圆筒的有效体积中容纳不下或经捣实后未能充满圆筒的有效体积,则允许适当地改变空隙率。

5.2防止仪器各部分接头处漏气,保证仪器的气密性。

5.3透气仪的U形压力计内颜色水的液面应保持在压力计最下面一条环形刻度线上,如有损失或蒸发应及时补充。

5.4试验时穿孔板的上下面应与测定料层体积时的方向一致,以防止因仪器加工精度方面的原因而影响圆筒体积大小,从而导致测定结果的不准确。

5.5圆筒内穿孔板上的滤纸应与圆筒内径一致,如滤纸直径太大,则可使滤纸皱曲,影响空气流过;

如果直径太小,则会引起一部分水泥外溢,粘附在圆筒壁上,使测定结果发生误差。

因而推荐使用SB勃氏透气仪专用圆形滤纸片。

5.6捣器捣实时,捣器支持环必须与圆筒上边接触并旋转两周,以保证料层达到一定厚度。

5.7在使用抽气泵时,不要抽气太猛,应使液面徐徐上升,以免颜色水损失。

5.8如果使用滤纸品种、质量有变动,或者调换穿孔板时,应重新标定圆筒体积和标准时间(Ts)。

5.9圆筒体积每隔3~6个月标定一次。

5.10测定时应尽量保持温度不变,以防止空气粘度发生变化影响测定结果。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标准法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拌制水泥净浆时为达到标准稠度所需的用水量

1、基本原理

水泥标准稠度净浆对标准试杆的沉入具有一定的阻力,通过试验标准试杆在不同含水量水泥净浆中的沉入深度,以确定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中所需加入的水量。

2.1水泥净浆搅拌机;

2.2标准法维卡仪,试模;

2.3量水器:

最小刻度0.1mL,精度1%;

2.4天平:

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1g。

3、试验步骤

3.1试验前的准备

3.1.1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

3.1.2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3.1.3搅拌机运行正常。

3.2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

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

搅拌120s停机。

3.3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

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中。

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

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

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mm±

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

如果下沉深度不在此范围,应增加或减少水量重新拌制净浆,直到试杆下沉距底板6mm±

1mm为止。

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下式计算:

P

%

式中P——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m——测定标准稠度时的拌合水量(g);

500——水泥的质量(g)。

 

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

凝结时间——水泥从加水拌合开始到失去流动性,即从可塑状态发展到固体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水泥凝结时间分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

凝结时间以试针沉入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至一定深度所需的时间表示。

2、测定前准备工作:

2.1准备玻璃板一块,上面放圆试模,玻璃板及模内侧涂上薄薄一层机油。

2.2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使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标尺零点。

3、试件的制备:

将按标准稠度用水量检验方法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中。

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并以此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4、初凝时间的测定:

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

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

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

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

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mm±

1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

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

5、终凝时间的测定:

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一个环形附件。

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

,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6、注意事项

6.1在最初测定时,应轻扶凝结时间测定仪的滑动杆,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最后结果仍以自由下落测得结果为准。

6.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10mm。

6.3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

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认定为已达初凝或终凝。

6.4每次测定不得让试针落入以前测过的针孔内,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动。

水泥安定性的测定——标准法

安定性——即水泥体积安定性,指水泥浆体硬化后体积变化的稳定性。

雷氏法是观测由两个试针的相对位移所指示的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体积膨胀的程度。

2.3雷氏夹;

2.4沸煮箱;

2.5雷氏夹膨胀测定仪

2.6量水器:

2.7天平:

3.1测定前的准备

3.1.1准备两个弹性合格的雷氏夹,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75~80g、边长为60~70mm的方形玻璃板两块。

3.1.2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3.2雷氏夹试件的成型

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机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按标准稠

度用水量检验方法拌制好的水泥净浆,取一块体积约30mm3的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模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15次左右,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编号后,接着立即将雷氏夹连同试体一起移至养护箱内养护24h±

2h。

3.3沸煮

3.3.1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30min±

5min内升至沸腾。

3.3.2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min±

5min内加热至沸并恒沸180min±

5min。

3.4结果判别

3.4.1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

3.4.2取出试件,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超过4.0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

再如此,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合格。

水泥安定性的测定——代用法

试饼法是检验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影响水泥体积安定性的常用方法,观测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试饼的外形变化程度。

2、测定方法

2.1测定前的准备

每个样品需准备两块约100mm×

100mm的玻璃板,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2.2试饼的成型

2.2.1将按标准稠度用水量检验方法拌制好的水泥净浆取出一部分分成两等份,使之成球形,放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玻璃板上,轻轻振动玻璃板,并用湿布擦拭过的小刀由边缘向饼中央抹动,做成直径70mm~80mm、中心厚约10mm、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试饼。

试饼制作必须规范,直径过大、过小、边缘钝厚都会影响试验结果。

2.2.2接着将成型好的试饼编号后,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

2.3沸煮

2.3.1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30min±

2.3.2脱去玻璃板取下试饼,检查有无裂缝,如有应查找原因。

应注意火山灰水泥可能产生的干缩裂缝,矿渣水泥可能发生起皮。

在试饼无缺陷的

情况下将试饼放在沸煮箱水中的篦板上,然后在30min±

5min内加热至沸并

恒沸180min±

2.4结果判别

2.4.1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

2.4.2取出试饼进行判定,目测试饼未发现裂缝,用钢直尺检查也没有弯曲(使钢直尺和试饼底部紧靠,以两者间不透光为不弯曲)的试饼为安定性合格;

反之,出现崩溃、龟裂、疏松、弯曲为不合格。

当两个试饼判别结果有矛盾时,该水泥的安定性为不合格。

3、注意事项

3.1当试饼法与雷氏法所得检验结果有矛盾时,以标准法为准。

3.2我国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其f-CaO含量高,水泥净浆在雷氏中沸煮后雷氏夹膨胀值大(一般大于20mm),易损坏雷氏夹,这种情况下建议用试饼法进行日常生产控制,而出厂水泥可以用雷氏夹进行安定性试验。

3.3雷氏夹结构单薄,受力不当易产生变形,所以使用时应注意。

3.4一般情况下使用半年进行弹性检验,如果试验中发现膨胀值大于40mm或有其他损害时,应立即进行弹性检验,符合要求可以继续使用。

3.5试饼制作必须规范,试饼应呈球切片而不应呈伞形,试饼直径过大、过小、边缘钝厚都会影响试验结果。

3.6试饼沸煮前必须从玻璃板上取下。

3.7用钢尺检查试饼弯曲变形时,应多变几个方位进行观察。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水泥胶砂强度——表示水泥力学性能的一种量度。

按水泥强度检验标准规定所配制的水泥胶砂试件,经一定龄期的标准养护后所测得的强度。

1、仪器

1.1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1.2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

1.3胶砂试模(40mm×

40mm×

160mm);

1.4电动抗折强度试验机;

1.5抗压强度试验机;

1.6抗压夹具;

1.7播料器、金属刮平直尺;

1.8天平:

精度应为±

1g。

2、试验环境

2.1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

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2.2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保持在20℃±

1℃,相对湿度不低于90%。

2.3试体养护池水温度应在20℃±

1℃范围内。

2.4水泥试样、标准砂、拌和水及试模的温度与室温相同。

3、胶砂组成

3.1标准砂

应符合中国ISO标准砂的技术要求,重量在1350g±

5g范围内。

3.2水泥

3.2.1当试验水泥从取样至试验要保持24h以上时,应把它贮存在基本装满和气密的容器里,这个容器应不与水泥起反应。

3.2.2水泥试样应充分拌匀,通过0.9mm方孔筛预筛,并记录筛余物。

3.3水

仲裁试验或其他重要试验用蒸馏水,其他试验可用饮用水。

4、胶砂的制备

4.1配合比

胶砂的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三份标准砂和半份水(水灰比为0.5)。

一锅胶砂成三条试件,每锅材料用量如下表:

材料用量水泥品种

水泥(g)

标准砂(g)

水(ml)

硅酸盐水泥

450±

2

1350±

5

225±

1

普通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复合硅酸盐水泥

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4.2搅拌

每锅胶砂用搅拌机进行搅拌,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然后按以下的程序进行操作:

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固定位置。

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

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

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

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砂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内中间,再高速继续搅拌60s,自动停机。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

1s以内。

放下搅拌锅,将粘在叶片上的胶砂刮下,取下搅拌锅用拌合勺将粘附在锅壁、锅底的胶砂刮下并拌和混匀。

5、试件的制备

5.1成型前应将试模擦拭干净,在边缘两块隔板与底座的接触面应均匀涂上一薄层黄油,并按编号组装,当组装好用固紧螺丝固紧时,一边固紧,一边木锤锤击端板和隔板结合处,不仅使内壁各接触面互相垂直,而且要顶部平齐,然后用小平铲刀刮去三个格内被挤出来的黄油,以免成型试体的底侧面上留下孔洞,最后均匀地刷上一薄层机油。

5.2在胶砂搅拌的同时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用一个适当的勺子将搅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模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启动振实台振60次。

接着再将入第二层胶砂(将剩余胶砂全部加入),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

移开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放在平台上。

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几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去掉留在试模四周的胶砂,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

成型前或更换水泥品种时,应用湿布将叶片和锅壁擦干净,试验后应将粘在叶片和壁上的胶砂擦干净。

5.3用振动台成型

当使用代用的振动台成型时,操作如下:

用振动台成型,应选用下料口宽度为5~7mm下料漏斗,三条下料口的宽度要基本一致。

振动台使用前先开空车,观察振动是否正常,自开动机器起振动2min,电机停车并由制动器自动控制电动机在5s内停止转动,发现运转不正常时,如果启动不了、转动的声音不正常、碰擦等,应进行检查至振动正常后方可使用。

在搅拌胶砂的同时将试模和下料漏斗卡紧在振动台的中心。

将搅拌好的全部胶砂均匀地装入下料漏斗中,并将表面刮平,开动振动台,胶砂通过下料漏斗流入试模。

振动120s±

5s停车。

振动完毕,放松卡具,顺台面拉出试模,并将下料漏斗垂直提起放在振动台上,试模放在工作台上。

振动成型后的试体刮平、抹平和标记与振实台要求相同。

6、试件的养护

6.1脱模前的处理和养护

将作好标记的试模立即放入雾室或养护箱的水平架子上养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充分接触,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取出脱模,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他试模上。

脱模前,用耐碱性的防水墨汁或颜料笔或者用红色玻璃陶瓷铅笔对试体进行编号和作其他标记。

两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三条试体分在两个以上龄期内。

6.2脱模

脱模应非常小心,防止试体边角破损。

对于24h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

前20min内脱模;

对于24h以上龄期的,应在成型后20~24h之间脱模。

已确定作为24h龄期试验(或其他不下水直接做试验)的已脱模试体,应用湿布覆盖至做试验时为止。

6.3水中养护

6.3.1将做好标记的试件分龄期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20℃±

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

6.3.2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篦子上,并彼此间保持一定间距,以让水与试件的六个面接触。

养护期间试件之间的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5mm。

6.3.3每个养护池只养护同类型的水泥试件。

6.3.4最初用自来水装满养护池(或容器),随后随时加水保持适当的恒定水位,试件在养护期间不允许全部换水。

6.3.5除24h龄期或延迟48h脱模的试体外,任何到龄期的试体应在试验(破型)前15min从水中取出。

揩去试体表面沉积物,并用湿布覆盖至试

验为止。

7.强度试验试体的龄期

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下列时间里进行。

——24h±

15min;

——48h±

30min;

——72h±

45min;

——7d±

2h;

——>28d±

8h;

8.强度试验

8.1抗折强度试验

8.1.1每龄期取出三条试体先做抗折强度试验,试验前抹去试体表面附着的水分和砂粒,以试体的侧面为受拉面。

8.1.2采用杠杆式抗折试验机时,试体放入前应使杠杆在不受荷载的情况下成平衡状态,然后将试体放在夹具中间,两端与定位板对齐,并根据试体龄期和水泥等级,将杠杆调整到一定角度,使其在试体折断时杠杆尺可能接近平衡位置,如果第一块试体折断时,杠杆的位置高于或低于平衡位置,那么第二、三块试体进行试验时,可将杠杆角度再调小或调大一些。

8.1.3加荷速度严格按照标准规定50N/s±

10N/s的速度进行。

8.1.4试体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