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4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docx

秋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上42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

课题

16、有趣的浮沉现象

课标

陈述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教材

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学情

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科技新产品没有太多的研究兴致,反而对一些小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让学生经历几个比较好操作、效果好的小游戏,引起学生的注意,体验科学的蕴含的趣味性,理解科学研究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

设计

1、教师演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操作,达成目标1、3。

2、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操作,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达成目标1。

3、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科学,及课件资料的展示,达成目标2。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活动

个性备课

一、趣味实验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这里有一道难题想考考大家,敢不敢应战?

(出示细颈瓶)在这个瓶子里老师放了一红一白两个小球,你能不能利用教室里现有的材料想个办法把它们取出来?

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那我们让这位出主意的同学亲自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高举瓶)大家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提出来吗?

 

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

敢!

 

用水!

 

就是往瓶子里灌水,等水灌满了,两个小球就会浮上来了。

同意!

上台操作,水满后见红球浮起,白球仍在水底

A:

红球上来了,白球没上来。

B:

他的主意对红球管用,对白球不管用。

A:

为什么红球会浮上来,白球却沉在水底?

B:

真奇怪,同样都是球,有的浮上来了,有的就沉下去了。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简单问题,并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兴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活水源泉。

 

对提出问题、表达自己想法的同学提出表扬。

 

二、设计实验,探究问题

同学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探究呢?

对,通过做实验来研究。

课前,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袋,现在就请各小组长打开材料袋,大家看一下里面的材料有没有不认识的,如果有,可以问老师。

刚才不少同学问到了这种材料,它的名字叫钩码,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会经常用到。

材料都认识了,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次大胆的猜测,你来猜一猜这些材料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研究科学光靠猜行吗?

那还要怎样?

说得太好了。

那么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再给大家一条建议:

小组同学要分工协作,记录员要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好了,实验开始吧。

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

大屏幕出示实验报告单:

我来做

其他组结果相同吗?

比较一下,实验的结果跟你实验前的猜测完全相同吗?

这很正常。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猜测很重要,但实验更重要。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

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

你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这些同学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

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也藏着什么秘密呢?

 

你是怎么知道“浮力”这个词的?

你很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太棒了!

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轮流将水盆中的塑料泡沫慢慢地压入水底,边压边仔细体会你的手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大家谈得太形象了。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浮力。

刚才咱们感受了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那么那些沉在水底的物体受不受水的浮力呢?

认为受浮力的请举手。

有争议。

一派是少数,一派是多数。

这很好,这样更能激励我们去探求答案。

那今天的真理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还是少数人手里呢?

能不能自己动脑想个办法验证一下?

想一想,从理论上,他讲的对不对?

 

那你能想个周密的办法,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物体在水中重量是否变化了吗?

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不要紧,老师给你一个小小的提示,在我们的材料中有一根皮筋、一只钩码和一把直尺,能利用它们想想办法吗?

小组要不要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

哪个小组先说?

 

你们组讨论得可真仔细!

其它小组有没有想到在这个实验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水槽“边”吗?

应该是——

纠正得真好。

有了这些理论准备,可以开始实验了。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来听一听其他组的实验结果,看谁最善于倾听。

 

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所有的钩码浸入水中后皮筋都变短了。

这说明——

做实验。

 

生观察材料。

生A、B、C、D:

老师,这是什么?

生A:

我觉得钉子会沉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直尺会浮起来,圆珠笔会浮起来,棋子会沉下去……

生B:

我有点意见,我觉得棋子应该是浮的。

生C:

我猜圆珠笔会沉下去吧?

 

不行!

 

亲手验证。

生A:

要小心点,别把材料弄坏了。

生B:

还要注意别把水弄洒了。

 

我们组的结果是这样的:

钉子沉下去,气球浮上来,直尺沉下去,圆珠笔浮上来……

相同。

生A、B、C、D:

不完全相同。

 

生A:

气球很轻,所以会浮上来。

生B:

浮上来的东西一般都轻,沉下去的一般都重。

 

生A:

我觉得水可能对这些物体有一种作用,能把它们顶上来。

生B:

老师,我知道,水对物体有浮力,浮力会把物体浮上来。

我以前学游泳的时候,游泳教练告诉我的。

生A:

我感觉到水里好象有一个人在跟我对着推,拼命不让我往下压。

生B:

不是有人在推,是有一种力量在水中托着物体,所以很难压。

生C:

我觉得那个力很顽固,我往下压,它偏往上顶。

 

我想可以这样,拿一个沉下去的物体,先把它在空气中掂一掂重量,再把它放在水中掂一掂,如果它受水的浮力的话,那么在水中应该变轻,如果不受浮力,那就不会变轻。

 

对!

但是,用手来掂,那是吹牛,谁的感觉也没那么准!

众摇头。

生A:

我们组想出了办法。

可以先用皮筋挂住钩码,在空气中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浸入水中,再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如果皮筋变短了,就说明钩码在水中受水的浮力,如果不变短,就说明不受。

生B:

我们的办法和他们一样。

生C:

老师,我们组还想到了,用直尺读数的时候,视线一定要和刻度相平,要不就读不准了。

生A:

还是要注意轻拿轻放,别把水槽弄打了,也别把水弄洒了。

生B:

还要注意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或者水槽边,碰到了读数也就不准了。

生C:

应该是水槽壁。

生A:

我们组第一次钩码浸入水中以前皮筋长10.5厘米,钩码浸入水中后皮筋长10.1厘米,浸入水中后皮筋变短了。

第二次……第三次……

生B:

我们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生C:

我们组……

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水的浮力。

 

通过猜测,使学生明白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要敢于猜测,善于猜测,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发言的精神。

 

三年级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比较肤浅,让学生尝试自己表述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不求甚精,只要说得有理即予鼓励,不足之处老师加以补充,可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在大胆猜测的基础上加以实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他才会信服。

所以让学生自己按压塑料泡沫,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按压时的感觉,待学生描述完毕,归纳浮力定义便已水到渠成了。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在以上环节中,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争议的问题。

但三年级学生设计实验还在起步阶段,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所以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的适当点拨也是必要的。

 

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成功心得。

 

对按要求进行活动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补充看法与见解,互评与自评相结合。

 

对按要求进行活动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补充看法与见解,互评与自评相结合。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关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查阅了许多资料,这里有一组精美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大屏幕播放一组关于浮力应用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生A:

船是利用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

生B:

钓鱼的鱼竿上有一个浮子,它能浮在水面上。

鱼一咬钩,浮子就沉下去,这样就知道有没有鱼咬钩了。

生C:

渔民捕鱼的时候,也在渔网的边上缀一圈浮子,这样渔网就不会沉下去,捞鱼的时候还可以顺着浮子来捞。

 

想!

 

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将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同广阔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很有限,只要他们把自己已知的说出来即可。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课堂的信息量明显增多,同时可把学生带入一种美丽奇幻的情境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交流中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四、

魔术表演

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可贵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这正是我们研究科学所最需要的。

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好不好?

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还是沉的?

现在老师让它浮起来你信不信?

那好,咱们就眼见为实。

(师放胡萝卜于盐水中,胡萝卜浮起。

生目瞪口呆。

老师真的会变魔术吗?

当然不会。

看来,关于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还有许多未知的秘密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不懈努力,继续探究,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好!

 

沉的!

 

不信。

 

生纷纷摇头.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这节课研究的只是最基础的部分。

所以要通过魔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为下节课乃至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拓展活动

 

以“有趣的浮沉”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科学探索。

 

学生意识到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