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47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一)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

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

老翁、老妇人。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二)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

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

诗人喜欢吗?

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

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

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

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

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

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

  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

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

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师工作计划语文老师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