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5011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取 

,求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num0=20;

den0=[1,1,0];

w=0.1:

1000;

[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

[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grid;

ans 

=Inf12.7580Inf4.4165

由结果可知,原系统相角裕度 

12.7580 

, 

ωc 

4.4165rad 

,不满足指标要求,系统的

Bode 

图如图 

5-1 

所示。

考虑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

--Go,-Gc,GoGc

50

-50

-100

3

Diagram

Gm= 

Inf 

dB 

(at 

rad/sec) 

 

Pm= 

12.8 

deg 

4.42 

rad/sec)

100

-90

-180

2

Frequency 

(rad/sec)

图 

原系统的 

Φ 

γ 

ε 

(γ 

500 

γ 

0为原系统的相角裕度12.80 

ε取30 

令Φ 

α 

sin 

ϕm

ϕm 

可知:

e=3;

r=50;

r0=pm1;

phic=(r-r0+e)*pi/180;

alpha=(1+sin(phic))/(1-sin(phic))

得:

alpha 

4.6500

[il,ii]=min(abs(mag1-1/sqrt(alpha)));

wc=w( 

ii);

T=1/(wc*sqrt(alpha));

numc=[alpha*T,1];

denc=[T,1];

[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

[gm,pm,wcg,wcp]=margin(num,den);

printsys(numc,denc)disp('

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

printsys(num,den)[mag2,phase2]=bode(numc,denc,w);

[mag,phase]=bode(num,den,w);

subplot(2,1,1);

semilogx(w,20*log10(mag),w,20*log10(mag1),'

--'

w,20*log10(mag2),'

-.'

grid;

ylabel('

幅值(db)'

title('

--Go,-Gc,GoGc'

subplot(2,1,2);

semilogx(w,phase,w,phase1,'

w,phase2,'

-'

w,(w-180-w),'

:

相位(0)'

xlabel('

频率(rad/sec)'

title(['

校正前:

幅值裕量='

num2str(20*log10(gm1)),'

db'

'

相位裕量='

num2str(pm1),'

0'

;

校正后:

num2str(20*log10(gm)),'

num2str(pm),'

])

-150

-200

位 

5-2 

系统校正前后的传递函数及 

num/den 

0.35351 

1

--------------

0.076023 

=7.0701 

20

-----------------------------

s^3 

1.076 

s^2 

+s

系统的 

SIMULINK 

仿真:

校正前 

仿真模型: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校正后 

分析:

由以上阶跃响应波形可知,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变短,稳定性

增强 

2、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s 

1)3 

,试设计一个合适的滞后校正

根据系统静态精度的要求,选择开环增益 

K=1/0.04=25

利用 

绘制原系统的 

bode 

图和相应的稳定裕度。

num0=25;

den0=[1 

1];

0.3200-30.00451.73222.7477

由结果可知,原系统不稳定。

5-3 

所示,考虑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无法

满足要求,故选用滞后校正装置。

Gm 

-9.9 

1.73 

Pm 

-30 

2.75 

40

-20

-40

-270

e=5;

r=45;

phi=(-180+r+e);

[il,ii]=min(abs(phase1-phi));

beit=mag1(ii);

T=10/wc;

numc=[ 

T,1];

denc=[ 

beit*T,1];

%原系统与校正装置串联

[gm,pm,wcg,wcp]=margin(num,den);

%返回系统新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printsys(numc,denc)%显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disp('

printsys(num,den)%显示系统新的传递函数

[mag2,phase2]=bode(numc,denc,w);

%计算指定频率内校正装置的相角范围和幅值范围

%计算指定频率内系统新的相角范围和幅值范围

-300

5-4 

=9.0909 

-------------

69.1766 

227.2727 

25

---------------------------------------------------------

s^4 

208.5297 

210.5297 

72.1766 

仿真 

单位阶跃响应:

校正后系统模型:

由以上仿真结果知,校正后,系统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系统的阶跃响应波形由发

散变为收敛,系统超调减小。

3、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s 

2) 

,试设计一滞后-超前校

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 

10s 

根据系统静态精度的要求,选择开环增益

s→0

图和相应的稳定裕度,如图 

5-5 

num0=10;

0];

=0.6000-2.99191.41421.8020

-4.44 

1.41 

-13 

1.8 

-135

-225

原系统伯德图

由结果可以看出,单级超前装置难以满足要求,故设计一个串联滞后-超前装置。

T2

10

⇒ 

T2 

0.1ωc 

β 

10 

由原系统, 

1.41rad 

,此时的幅值为 

4.44 

dB。

根据校正后系统在新的幅值交接频率处的幅值必须为 

0dB,确定超前校正部分的 

T1 

在原

系统 

(ωc 

-20 

G0 

( 

jωc 

)) 

,即(1.41,4.44)处画一条斜率为 

20dB 

dec 

的直线,此直线与

0dB 

线及-20dB 

线的交点分别为超前校正部分的两个转折频率。

w=logspace(-1,1.2);

wc=1.41;

beit=10;

T2=10/wc;

lw=20*log10(w/1.41)-4.44;

[il,ii]=min(abs(lw+20));

w1=w(ii);

numc1=[1/w1,1];

denc1=[1/ 

(beit*w1),1];

numc2=[ 

T2,1];

denc2=[ 

beit*T2,1];

[numc,denc]=series(numc1,denc1,numc2,denc2);

printsys(num,den)

[gm,pm,wcg,wcp]=margin(

num,den);

subplot(2,1,1);

--

]);

31.0168 

11.4656 

---------------------------

71.3593 

=310.1682 

114.6557 

--------------------------------------------------------------

s^5 

164.4098 

277.1116 

145.7186 

s

=10.5306db位 

=49.77810

5-6 

校正后系统的模型:

散变为收敛,系统几乎无超调量。

三、实验心得与体会

控制系统设计的思路之一就是在原系统特性的基础上,对原特性加以校正,使之达到

要求的性能指标。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实验主要讨论在 

环境下进行串联校正设计,然后通过用 

创建校正前后

系统的模块图并观察其超调量,整个过程使得我们对这几种校正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要求:

正文用小四宋体,1.5 

倍行距,图表题用五号宋体,图题位于图下方,表题位于表上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