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52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妇科学重点.docx

中医妇科学重点

第一章绪言。

1、夏商周萌芽时期:

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2、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

《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是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首提“癥瘕”

3、秦汉时期:

《难经》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4、魏晋唐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

“居经”“避年”“激经”。

《褚氏遗书》提倡晚婚节欲,优生优育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5、宋代:

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6、明清民国时期:

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胞宫”一词见于北宋《活人书》

张寿颐《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首论及“子管”“子核”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

排出月经,孕育胎儿,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胞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

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多数3-5天。

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

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

一年一至者为“避年”;

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

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胞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胞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1肾为先天之本,肾主封藏,为藏精之脏,主生殖;

2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天癸的“至”与“竭”是导致月经来潮与停闭的重要因素,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3冲任二脉和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岐,属奇经;(在天癸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盛,,并下注于胞宫,使月经来潮。

在此过程中,还有督脉的调节和带脉得的约束作用。

4.其他脏腑、经络(肝脾心肺在月经的产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5胞宫主月经与孕育,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

综上所述,月经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协调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

肾为主导,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阴精和动力,冲任汇集脏腑气血下达胞宫,胞宫藏泻有期,则月经按时来潮。

天葵:

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葵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8、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9、带下:

女子从阴道派出的一种阴液,俗称白带

生理性带下:

润泽于阴户和阴道的阴液,无色透明、粘而不稠,无特殊气味。

10、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0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1、试胎:

月数未足,痛定如常。

弄胎:

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

分娩:

胎先露进入骨盆,故胎位下移,有释重感。

见红;阵痛;离经脉;子门开

12、产褥期:

分娩结束后,产妇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一般需要6周.。

13、新产后:

产后一周。

产妇生理特点:

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14、恶露:

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15、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妇科疾病的病因:

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冲任损伤。

(展开论述)P26

3,问诊的内容P32,(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婚产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问月经史:

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量、色、质、味,末次月经日期,伴随月经症状。

已经绝经者应了解绝经年龄,绝经后有无阴道流血,带下异常,骨质疏松或其他不适。

4、产后病“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各种治法的代表方。

 

周期疗法:

是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奏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结合妇科疾病的病机特点进行分期用药,以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的一种治法。

用药思路:

1经间期为重阴转化期,阴精充盛,由阴转阳,冲任气血活动旺盛,应促进阴阳转化,并疏通冲任气血

2经前期为阳长期,治宜平补肾气,使阴充阳长,以维持肾阴阳相对平衡状态

3行经期为重阳转化期,血海满盈而溢下,治宜活血调经,以推动气血运行,使经血通畅。

4/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

月经病

总论

1、月经病:

指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月经病

2、;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异常

3、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

1)辨病之先后。

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

2)辨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辨年龄与月经周期之不同阶段。

青春期顾护肾气,育龄期补肾养血,疏肝理气,

绝经前补养肝肾精血,绝经后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颐养天年

4)分期辩证用药。

经期因势利导,经后养精血、补肝肾,

经间期助阳活血;经前期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四:

.调经之法

调经之法,重在补肾调肝、健脾和胃,调理冲任气血

1、肾主生殖而藏精,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以肾为主导,故补肾为首要治法,重在补益肾精和温养肾气。

2、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女子以血为本,易为情志所伤,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血常不足,造成肝气郁结和肝血亏虚。

调肝重在理气解郁,通调气机,养血柔肝。

3、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中气而统血。

健脾重在运脾除湿,益气摄血。

4、调理气血,首先辨气病、血病。

病在气者,补气为主,佐以理气;反之~

5、调理冲任是治疗妇科病的最终目的,冲任气血充盛和调,血海按期盈满,胞宫定时藏泻,月经信而有期。

 

一、月经先期

定义:

月经周期缩短,提前7天以上,甚至20余天一行者,连续两个周期或以上。

1、总病机:

血热扰动血海,气虚冲任不固

2、治疗:

益气、清热、调经

气虚证

脾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加炮姜炭、炒续断

肾气虚证

固阴煎

血热证

阳盛血热

清经散去茯苓、熟地,加干生地、栀子、黄芩、

(丹皮、地骨皮、大熟地、白芍、白茯苓、青蒿、黄柏)

阴虚血热

两地汤合二至丸(干地、阿胶、白芍、玄参、麦冬、地骨皮)

肝郁血热

丹栀逍遥散去煨姜、当归,加干地黄、炒香附

二、月经后期

1、定义: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后者又称月经稀发。

2、病机:

虚者:

肾虚、血虚;实者:

血寒、气滞、痰湿

肾虚证

当归地黄饮加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

血虚证

 大补元煎加鸡血藤、菟丝子、炒香附(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灸甘草)

血寒证

虚寒

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证

乌药汤加路路通、鸡血藤、川芎、砂仁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定义: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7天以上,交替出现,连续三个周期或以上。

2、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药方.月经不调》;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将本病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

《傅青主女科.调经》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治法主张“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用定经汤。

3、病因病机:

肝失疏泄或肾失封藏,以至血海蓄溢和胞宫藏泻失常。

4、治则治法:

以疏肝理气、补肾调经为主,使冲任和调,胞宫藏泻有度,则月经按期来潮

肾虚证

固阴煎

肝郁证

逍遥散加炒香附、枳壳

四、月经过多

定义:

月经量较明显增多,多处平时正常经量1倍以上,或超过80ml,但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连续两个周期或以上。

1、病因病机:

气虚、血热或血瘀引起血海不宁,冲任不固,胞宫失于封藏之职。

2、治则治法:

月经期重在止血固冲,平时调理气血,辨证求因治本。

气虚证

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炒荆芥、仙鹤草(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灸甘草)

血热证

保阴煎加地榆、茜草、焦栀子

血瘀证

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五、月经过少

1、定义:

月经量较平时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1~2天,经量亦少者。

2、病机:

虚者:

肾虚血虚,实者:

血瘀痰湿

3、治疗重在养血活血调经。

虚者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实者祛瘀化痰、活血通经。

虚实兼夹者补虚泻实。

肾虚证

归肾丸加肉苁蓉、巴戟天、乌药(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黄、山药、茯苓)

血虚证

滋血汤加陈皮、砂仁

血瘀证

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炒香附

痰湿证

六君子加归芎汤

六、经期延长

1、定义:

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2周方净者。

病机与月经过多类似,其中月经过多属养生血热,经期延长属阴虚血热

治疗:

调经止血,缩短经期

气虚证

举元煎加炒荆芥、仙鹤草、炒续断

虚热证

两地汤+二至丸或固经丸

血瘀证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海螵蛸

七、经间期出血

1、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

2、病机:

肾阴虚;湿热;血瘀

3、治疗重在经后期,以滋肾养血、平衡阴阳为主。

肾阴虚

两地汤+二至丸

湿热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血瘀

逐瘀止血汤

九、崩漏(月经病重点!

1、定义: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和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称为崩漏。

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2、病因:

虚热淤。

病机:

劳伤气血,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以至冲任不能约制经血。

3、诊断要点:

见课本P79(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

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

甚或数月断续不休,或闭经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

4、崩漏需做的检查:

妇检(出血来自子宫腔);B超;血液检查;卵巢功能及激素测定;有性生活史做妊娠试验;诊断性刮;宫腔镜;

5、崩漏与月经不调、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赤带、症瘕、外伤、全身出血性疾病的鉴别:

P80。

6、治崩三法:

塞流、澄源、复旧

根据发病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

首选补气摄血法。

(2)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切忌不问缘由,专事止涩。

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3)复旧:

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

,治法有补肾、扶脾、舒肝。

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复旧要求因。

出血期治疗(塞流为主,结合澄源):

崩漏发作之时,出血量多势急,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

脾虚型

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炭

肾虚证

肾阳虚

右归丸去肉桂,加补骨脂、淫羊藿

肾阴虚

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血热证

虚热

上下相资汤

(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山萸肉、车前子、牛膝)

实热

清热固经汤

血瘀型

四草汤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

血止后治疗(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1.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2.调整月经周期疗法

3.确定复旧的目标

八、闭经(重点!

1、定义:

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经建立起月经周期规律后又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

原发性闭经:

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

继发性闭经:

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停闭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

2、病机:

虚:

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

实:

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3、治则治法:

虚者补而充之;实者泻而通之。

气血虚弱

人参养荣汤

肝肾亏虚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茺蔚子、乌药、紫河车

阴虚血燥

加减一阴煎加黄精、制首乌、丹参、炒香附

气滞血瘀

血府逐瘀汤去桔梗、甘草,加莪术、香附

痰湿阻滞

丹溪治痰湿方去滑石加陈皮、泽兰、巴戟天或苍附导痰丸

十、痛经(月经病重点)

1、定义:

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原发性痛经:

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继发性痛经:

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引起的痛经。

2、痛经的病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3、治疗原则:

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

治法分两步:

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以治本。

治本在经前3~7天,“迎而止之”;虚者补之,实者通之。

一般3周期为1疗程。

气滞血瘀证

膈下逐瘀汤

阳虚内寒证

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寒湿凝滞证

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湿热瘀阻证

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气血虚弱证

圣愈汤加香附、延胡索

肝肾亏虚

调肝汤

 

十一月经前后诸证

特点:

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地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经行乳房胀痛

定义: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鉴别:

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与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

肝气郁结证

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柴胡疏肝散加橘叶、川楝子

肝肾阴虚证

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一贯煎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

涵义:

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1、病因病机:

肾衰天癸竭为发病基础,肾阴阳失衡为病机关键

2、治则治法:

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

3、诊断:

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辅查

肾阴虚

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

右归丸

肾阴阳俱虚

二至丸+二仙汤

带下病(相当重要):

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带下过多

1、定义:

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2、生理性带下:

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

3、病机:

任脉不顾,带脉失约。

病因以湿邪为主,包括内湿和外湿

4、治则治法:

以除湿为主。

5、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

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念珠菌阴道炎:

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

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

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

老年性阴道炎特点:

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

6、各种带下特点辩证P124

脾虚证

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肾阳虚证

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湿热下注证

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止带方丹猪茯苓,栀柏车前赤茵陈,泽膝清热又利湿,湿热带下最相应

热毒蕴结证

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

椿根白皮、白术

带下过少: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或全无,以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称为“带下过少”

病机:

任带失养。

主要原因:

肝肾亏损,血枯瘀阻

治疗:

滋阴养血。

肝肾亏损

归肾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茯苓当归、枸杞杜仲)

血枯瘀阻

滋血汤加丹参、桃仁、牛膝

 

第九章

妊娠病(总论最重要!

)分三类(因孕而发,因病动胎,因孕加重痼疾)

1、涵义: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亦称胎前病。

2、妊娠病的病机:

(阴亏,气滞,痰饮)

1)阴血素虚,孕后阴血下娶养胎,加重其虚,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甚至气机逆乱的病理状态;

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

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3、妊娠病的治疗: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

治病与安胎并举。

1)分清母病与胎病;(因病致胎动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因胎不安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

2)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健脾,清热养血为主。

(补肾是固胎之本,培脾是益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自安。

又孕后血聚养胎,阴血偏虚,阴虚生热,热甚血不能循经,胎失所养,或热扰胎元,使之不安。

清热养血,使血能循经,以养其胎。

)3)辩胎之可安不可安。

(妊娠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动态观察胎儿发育及母胎健康状况,若胎元异常,或胎堕难留,或胎死腹中,或严重影响母体健康,均宜下胎益母。

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

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

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

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

禁忌药P132(单选多选)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最早由《诸病源候论》提出)

1、定义: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

(妊娠早期出现择食、厌食、轻微恶心、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不须之类)

2、病机:

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病因:

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若病情渐进,可发展为气阴两虚恶阻重症。

3、治则治法:

以调气和冲,降逆止呕为主,注意饮食和情志调节,用药宜平和。

脾胃虚弱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呕吐痰涎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肝胃不和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加味温胆汤(呕甚而胃阴亏者用生脉散+增液汤)

二、妊娠腹痛(胞阻)

1、定义:

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称为妊娠腹痛。

又名胞阻(首见于金匮)。

2、病机:

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通。

3、与异位妊娠已破裂型的鉴别:

其一侧少腹剧痛波及全腹,常伴有晕厥或休克。

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患侧尤甚。

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B超,后穹窿穿刺可协助诊断。

4、治则治法:

调理气血,止痛安胎为主。

血虚

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制首乌,桑寄生

虚寒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胶艾汤加杜仲、补骨脂

气滞

疏肝解郁、止痛安胎

逍遥散加苏梗

血瘀证

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桃赤丹

寿胎丸: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三、异位妊娠(相当重要)

1、定义: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

2、病机:

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是其基本病机,少腹血瘀实证是其病机本质。

治法:

以活血化瘀为主。

3、诊断要点:

停经史;腹痛;阴道流血;腹部包块;HCG阳性;B超,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

3、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

(1)停经:

多有停经史,除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外,大多在6周左右。

亦有无明显停经者。

(2)腹痛:

在早期不明显,有时仅上腹一侧隐痛。

当输卵管破裂时,患者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

(3)阴道不规则出血:

(4)晕厥与休克:

腹腔内急性出血及剧烈腹痛可导致。

未破损期

胎元阻络

活血化瘀杀胚

宫外孕1号方加蜈蚣(去头足)、紫草、天花粉、三七

(丹参、桃仁、赤芍)

胎淤阻滞

化瘀消癥

宫外孕Ⅱ号方加三七、水蛭(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

 

已破损期

气血亏脱

止血固脱

生脉散+宫外孕1号(人参麦冬五味子)

气虚血瘀

益气养血,化瘀杀胚

宫外孕1号+党参、黄芪、蜈蚣(去头足)、紫草、天花粉

瘀结成癥

 破瘀消症

宫外孕2号加乳香、没药

 

四、胎漏,胎动不安(重点)

1、定义:

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者,为胎漏。

若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2、主要病机:

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3、原因有母体胎元两方面治法治则:

以安胎为主。

补肾固肾为基本治法

肾虚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气血虚弱

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血热

保阴煎+苎麻根

血瘀

桂枝茯苓丸+寿胎丸

堕胎、小产

1、定义: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亦称”半产。

2、病因病机:

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治疗:

下胎益母

气滞血瘀

脱花煎加益母草

气虚血瘀

生化汤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滑胎(重点)

1、定义:

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称为“滑胎“。

2、主要病机:

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治疗分孕前孕后

肾虚证

补肾固冲丸

气血虚弱证

泰山磐石散

血瘀证

桂枝茯苓丸加香附、橘核

滑胎治疗的要点:

1,详尽的了解病史,夫妇双方检查以诊察病因,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确定是否适合生育,并根据体质、月经、带下及舌脉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结合。

2,在下次妊娠前,针对病、证进行治疗,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或膏方,一般要调理3-6个月,以调和气血阴阳,改善体质。

如因子宫纵隔,多发性子宫肌瘤所致,可进行手术治疗。

3,再次妊娠后,进行安胎治疗,重在补肾健脾,调和气血,及时处理胎漏、胎动不安。

并定期复查血清孕酮,HCG水平,B超检查胚胎发育情况。

一般需治疗至妊娠12周以上。

治疗:

预培其损

1,第一阶段:

经不调者,先调其经,他病致滑胎者,先治他病。

2,第二阶段:

经3-6个月调理,证候改善,月经正常,方可再次妊娠。

孕后应立即给予保胎治疗。

3,妊娠期间,应动态观察母体和胎元之情况,治疗期限应超过以往堕胎、小产之孕周。

若胎元不健导致滑胎,则非药物治疗可以奏效。

十、妊娠肿胀(子肿)

1、定义:

妊娠中晚期,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妊娠肿胀。

(气滞湿郁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按之随起),

2、病因病机:

脾虚、肾虚或气滞,导致水湿痰聚发为子肿;阴虚阳亢发为子晕;肝风内动,痰火上扰发为子痫。

3、以脏腑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湿、痰为标

4、子肿治则:

治病与安胎并举子肿治疗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