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526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工程周边环境

对工程周边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场地等进行必要的说明,并附图01《工程地理位置平面示意图》。

工程现状条件

内容包括场地平整情况、场地的实际标高、有无障碍物以及明浜、暗浜等具体情况。

工程建筑结构概况

对工程建筑而积、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建筑的结构类型、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关系等内容进行简单说明。

基准点概况

规划提供的Gl、G2、G3控制点的位置及测量成果报告中关于控制点的数据简要描述。

4测量施工部署

设计图纸审核

通过校核设计图纸,了解定位意图,计算左位数据,以及建筑物跟周由的建筑物、市政道路的位置关系,确保建筑物的定位数据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阅读设计图纸时必须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检查各专业图的平而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设计人员反映,谙设计人员及时变更设计。

测量泄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测

1、根据总平而图及测量成果通知单对控制点的原始依据进行校核。

2、校测控制点的距离、夹角及坐标和水准点的高差。

3、与所在地规划局测量队办理控制点、水准点及相关测量原始资料的交接手续。

对移交后的桩点进行妥善保护,防止桩点受到扰动破坏。

如果超岀限差要求,及时向业主和施测单位反映本工程的校核结果,必要时,请施测单位重新复测。

检泄测量仪器、量具及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仪器、量具应按国家计量部门或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泄进行检泄,经检左合格后方可使用。

测量仪器及误差估计:

为了保证测量精度,确保建筑物的立位及轴线间距,楼层标髙的准确可靠,选用以下仪器:

序号

测量内容

主要仪器

精度

数量

1

测量定位

全站仪

2

经纬仪

3

标高引测

水准仪

4

轴线传递(水平)

5

轴线传递(垂直)

6

沉降观测

5平而控制测量

测量控制网建立

根据测量过程将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首级控制由业主提供控制点作为一级控制网,因施工需要进行加密的控制点为二级控制网,引测至单体楼栋的控制点为三级控制网。

将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为依据,尽量避免离基坑较近,受施工影响较大的控制点,并用离基坑较远,受施工影响小的控制点来控制较近的控制点,控制点数量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引测,间距要满足仪器的精度要求。

控制桩埋设及保护示意图

附图02《控制点引测平而布宜图》

建筑物控制测量

工程基坑四侧布置轴线控制桩,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

1、±

以下控制测量:

以轴线控制桩作为基础前期施工和土以下结构施工的测量控制。

基坑周边轴线控制桩向垫层上投测建筑物轴线控制线,投测后校核轴线间距、轴线夹角及对角线尺寸,然后依次测放出建筑物的轴线、墙、柱、楼梯线等结构线。

附图2《基坑周边轴线控制点平面布置图》

2、±

以上控制测量:

轴线内控法。

根据上部建筑进行布设,xx米布设内控点控制轴线,组成自成体系的矩形控制方格。

附图03《轴线控制点平而布置图》

控制点的测设

首层以上各层对应控制点位置预留200X200(mm)洞口,洞口周囤严禁堆放物品。

每层楼板浇筑后,垂准仪仪安置在首层已作好的内控点上对中整平后,向上投测轴线。

投点时要旋转0°

、90°

、180°

、270°

在四个位苣向上投测,取其“十”字的交会点为投测点,点位误差应在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范用内。

四个角点测设后,在两对角点架设经纬仪检査角度是否为直角,测角误差应在允许范用内W12“,用钢尺测量务边长是否正确。

工程重点部位测量控制法

1、建筑物外轮廓垂直度的控制方法

2、墙柱施工精度测量控制方法

3、门窗洞口测量控制方法

4、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5、超髙层钢结构测量控制方法

针对以上部位制泄控制测量精度的措施与方法。

6高程控制测量

髙程控制网建立

根据规划局提供的水准点,向施工现场内引测,做往返测疑。

为方便施工,以此为基准点在场区内的板房上、带I挡上引测出土并用红倒三角标记,髙程控制点要泄期复测。

建筑物的髙程控制

以下标高控制:

将髙程点引至基槽内,并加强高程点的保护措施。

地下结构拆模后,把标高返到结构外墙上,放出建筑lm线。

基槽内标高控制点要圮期检查,以便及时修正。

引测到结构内的标高要复核到场区内控制点进行检査。

以上标高控制:

当首层墙体施工完毕后,根掳现场髙程控制点,经复测校核后向首层测设建筑lm线。

标高控制点设在外墙或电梯井道能够铅直拉上去的地方,建筑物每500nV设置1个标高控制点并用红倒三角标示。

首层以上的各层标髙抄测,以首层lm标高控制点用钢尺向上传递,每栋楼的两个控制点经联测校核,若不超过土3mm,以平均值作为结果,若超过土3mm,则重新传递。

用钢尺疑距时,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

以后各栋楼的标髙控制点要与前一施工段的标髙点进行附合。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宜在测设范围的中间。

7.测量放线精度要求

项目

允许偏差(mm>

基础桩位放样

单排桩或群桩中的边桩

±

10

20

LW30

处卵王和线坟发L

30VLW60

各施工层上放线

60VLW90

15

90<

L

细部轴线

承重增、梁、

柱边线

非承垂墻边线

门窗洞口线

每层

HW3O

轴线竖向投测

30VHW60

总再H(m)

60VHW90

90VHW120

120VHW150

25

150<

H

30

HW30

标高竖向传递

总高m)

30CHW60

具体详见《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测量管理制度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管理体系是工程测量工作的制度保障,明确测疑管理职责(即各自应配合完成的事项,即测量的圧位、复核、控制点的交接等)。

仪器管理

1、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有检定合格证,并按周期检定。

2、仪器检定按照国家(市)各类设备检左规程规定的周期、检定方法、检验准则在国家授权的计量单位进行检定。

3、保存检泄记录,建立仪器管理台帐,内容主要包括:

型号、数量、检左时间、搬运、收发使用等。

4、现场设仪器柜,测量人员负责仪器日常管理。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杜绝冒险、违章。

资料管理

根据《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185-2009)中的有关测戢章节内容和要求,测量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测量方案及审批。

2、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

3、工程泄位测量记录

4、基槽验线记录

5、楼层平而放线记录

6、楼层标高抄测记录

7、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

8、沉降观测记录

9复核验线

要求

1、测量员测量放线完毕首先进行自检。

2、自检合格后通知项目经理部,由项目工程师进行复检。

3、复检合格后,向监理公司申请验线。

4、经监理公司复检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验线不合格,需立即改正,复检合格后,重新整理资料,申请验线。

验线范围

1、监理验线范用:

现场和作业而各级平而、髙程控制点,各种分部、分项工程的左位桩点,基槽位置、几何尺寸和标高,各种关键部位的线。

2、项目部测量员验线范闹:

除了以上监理验线范围内的必验项目,随时检查各种细部线,验线结果及时反馈各作业队,以便改正。

3、施工测量验线工作的基本准则

(1)验线工作应主动及时,验线工作要从审核施工测量方案开始,在施工的各主要阶段前,均应对施工测量工作提岀预防性的要求,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验线的依据必须原始、正确、有效。

(3)仪器与钢尺必须按计量法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正。

(4)验线的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主要包括:

仪器的精度应适应验线要求,并校正完好:

必须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应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5)验线的关键环肖主要包括:

定位依据桩位及圧位条件;

场区平面控制网、主轴线及其控制桩(引桩):

场区高程控制网及土高程线。

质量保证措施

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2、测量仪器和量具除按规左周期检泄外,对经常使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的主要轴系关系应在每项工程施工测量前进行检脸校正,施工中还应每隔1〜3个月进行左期检验校正。

测量仪器和量具的使用应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应精心保管,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3、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4、所有测量作业完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上报项目部由项目工程师参与核验,最后向监理报验。

5、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査。

6、核验时,要重点检査轴线间距、纵横轴线交角以及工程重点部位,保证几何关系正确。

7、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8、为防止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必须从人员、仪器、操作环境和管理四个方而解决。

9、尽量选择最佳观测时间施测,在不利环境下施测的结果,应有严格的校核措施,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10沉降观测

观测点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而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垃: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髙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上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而中心及四周设地而点:

5、邻近堆宜重物处、受振动有显着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汕塔、高炉等髙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宜上,点数不少于4个。

观测周期与时间要求

1、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髙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泄。

民用髙层建筑可每加髙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丄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立。

除有特姝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泄为止:

3、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

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次的连续观测:

4、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左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立。

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上的压缩性能确定。

5、沉降观测工作做到“四立”:

即使用固泄的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使用固泄的水准仪和塔尺:

使用固左的水准点:

按固泄的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6、每次测得沉降数据均应按要求制表汇总,送交监理工程师审阅,发现沉降有突变应立即通报有关各方。

附图04《沉降观测点平而布置图》

第二部分

工技术原理及要点

1槪述

工程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地图制图学海洋测绘和测绘仪器学一样,是现代测绘学的分之学科。

它即遵循测绘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乂为了解决工程和工程建设中的测绘技术问题,工程测量学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各种专用和通用的测量仪器。

2水准测量技术要点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干米痈

差全中二

差mm

路线长度km

F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线闭合差

附合或环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山地mm

二等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iVZ

三等

些50

往一次

12VZ

•1

DS3

双面

四等

些16

20VT

五等

"

1面

30VE

注:

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倍.

2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n为测站数。

3数字水准仪测址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1型不应超过15秒,DS3型不应超过20秒。

2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Q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秒,三等不应超过秒。

3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

0.15mm;

对于条形码尺,不应超过0.10mm:

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

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

2宜釆用水准标石,也可釆用墙水准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

3埋设完成后,二、三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必要时还应设置指示桩。

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点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E

视线长度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前后视距离较差累积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

度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岛程较差m

50

100

75

近似相等

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n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

2三、四等水准釆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養,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3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

重测后,对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经果的平均数。

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作业场地应选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

标尺点须设立木桩。

2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

当跨越距离小于200米时,可釆用单线过河;

大于200米时,应釆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

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3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跨越距离m

做程测回数

半测回远尺读数次数

测回差(mm)

<

200

200〜400

8

12

1一测回的观测顺序:

先读近尺,再读远尺;

仪器嫩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

2当采用双向观测肘,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尊,两岸斥上长度宜相尊,并大于10m;

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4当跨越距离小于200米时,也可釆用在测站上变换仪器高度的方法进行,两次观测高差较差不应超过7mm,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高差。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每km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o

式中,M一-高差偶然中误差(mm);

-一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一-测段长度(km);

n-—测段数。

2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规定。

式中,---高差全中误差(mm);

W-一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L一-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3当二、三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高山地区除应进行正常位水准面不平行修正外,还应进行其重力异常的归算修正。

4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5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lmm,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至lmnio

3建筑方格网建立技术要点

建筑方格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建筑方格网的主耍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米)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级

100-300

^1/30000

•级

^1/20000

方格网点的布设,应与建(构)筑物的设计轴线平行,并构成正方形或矩形格网。

方格网的测设方法,可采用布网法或轴线法.当采用布网法时,宜增测或方格网的对角线;

当采用轴线法时,长轴线的定位点不得小于3个,点位偏离直线在180°

±

5"

以内,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向,其直角偏差应在90°

以内。

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

方格网点应埋设顶面为标志板的标石。

方格网的水平观角测可釆用方向角观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测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仪器精度

测角中误差

(”)

测回数

半测回归零差(“)

•测回内2C互差("

各测回方向较差(“)

r级仪器

W6

W9

2"

级仪器

W8

W13

二级

W12

11S

6"

18

W24

方格网的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器往返观测各1测回,并应进行气象和仪器加、乘常数改正。

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后,应将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比较,确定归化数据,并在标石标志板上将点位归化至设计位置。

点位归化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角度偏差值,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

8"

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

12"

距离偏差值,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25000,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15000(D为方格网的边长)。

当导线及导线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相邻边的长度之比不宜超过1:

3,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场区导线测最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3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度相对闭合差

级仪器

一级

1/30000

107n

W1/15000

100~200

1/14000

16Vn

/10000

n为测站数.

当采用三角形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测符合下表的规定。

场区三角形网测童的主要技术要求

边长

(m)

测角中误差C)

测边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2”级仪器

300〜500

1/40000

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