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531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与解答三文档格式.docx

A行政手段B法制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

7、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度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

8、城市环境管理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环境监测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许可证制度D“三同时”制度

9、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10、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D资源开采者

三、名词解释

1、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城市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4、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城市环境的内涵?

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城市环境在内涵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3)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2、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

(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3、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

(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

(5)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4、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6、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

(1)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2)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

(3)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

(4)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

(5)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几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7、城市环境管理的制度有哪些?

(1)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

(2)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排污收费赔偿制度、谁污染谁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奖励制度;

(3)监督方面的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规定必须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确保责任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4)排污检查制度,环保部门有权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监督其是否遵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8、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

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

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

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

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

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

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

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

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

“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

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2、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

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

这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而必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因为废弃物中大多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有用资源,对其回收利用对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是一举两得。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这一原则我国早在1973年便正式做出规定,这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

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仅靠政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全社会成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

这一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法律上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

征收排污费或多种形式的污染税,赔偿损失,罚款。

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排污收费制度”。

我国参照这一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具体原则,以明确污染者的责任。

(7)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八章城乡关系协调与管理

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2、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3、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4、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5、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管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6、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7、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搞好社区服务和管理,解决好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

8、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9、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1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1、(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2、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

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

3、(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A科技现代化B信息化C工业化D农业现代化

4、(B)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A科技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化D工业化

5、(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农业现代化B科技现代化C工业化D信息化

6、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A),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A30%B25%C35%D20%

7、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处于(B)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A25%~65%B30%~70%C20%~60%D35%~75%

8、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于(D),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A60%B65%C75%D70%

9、根据中心城市对城市边缘区的作用程度,城市边缘区可以分为(ACD)。

A外缘区B郊区C城市影响区D内缘区

10、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D)。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2、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3、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2、城市化浪潮的动力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城乡交错的地域综合性;

(2)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3)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

(4)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

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

(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

(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5、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6、城市边缘区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

(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

(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

(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7、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

1、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引导城中村的城市化,不单是规划建设问题,还涉及经济、人口、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城市应承担更多的经济、政策上的义务,最终目的是同步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为此,除继续强化规划控制措施外,建议从八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市政管理手段,标本结合,综合治理。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

不久前国家宣布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

“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如,深圳市1997年撤宝安县,设宝安区、龙岗区,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排除了长期干扰因素,这不啻是历史性的举措。

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

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建议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

广州部分城中村已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对自身长远发展问题已有所觉悟。

如天河区石牌村于1997年5月组建企业集团公司;

在1999年5月的“撤村改制”过程中,杨箕村投了100%全票等。

对此,应加以鼓励引导。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

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

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

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

(1)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

(2)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

(3)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

(4)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

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

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

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

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

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

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入城市社会。

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

为使村民融入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

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

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

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

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上,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

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

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

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

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2、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

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