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551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课典型课题导课案例大全Word下载.docx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解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溶解度是用溶质质量(g)来表示的。

相应的前提条件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和“达到饱和时”硝酸钾在20℃的溶解度是31.6g,

它的涵义是什么?

硝酸钾在20℃的溶解度是31.6g,说明20℃温度下,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固体硝酸钾,制成131.6g、20C的饱和硝酸钾溶液。

教师强调指出:

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溶解度的数据很重要,它实际上给出了该温度下这种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以及饱和溶液质量的关系。

教师结合实物设问:

在20℃时,一瓶硝酸钾(质量是100g)需加到多少克水中才能配成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这些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你怎样去确定?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像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溶解度所揭示的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并通过计算来确定。

下面让我们来讨论这一新课题—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案例5】环境保护

展示各种环境污染的画面或者拍摄一段有关环境污染的短片,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以此来导入新课。

【案例6】元素周期律

上课后,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一张精美的原苏联邮票,邮票上印的是门捷列夫的头像。

教师:

邮票上这位大胡子学者是谁呢?

部分学生能回答出:

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对。

这是一张纪念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00周年的邮票,一套共两张,另一张印的是门捷列夫发表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打到幕布上)。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隆重地纪念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呢?

因为元素周期律揭示了自然界化学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本规律,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在这节课里,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有关的化学史知识。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元素周期律是科学家的偶然发现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称门捷列夫周期律而不以其他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构成了这节课的主线.

【案例7】CO2的性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兴安岭森林发生火灾。

大火烧来了,有的人开着汽车跑,有的人骑上摩托车跑,那些没有跑掉的人突然想到了地下室。

对呀!

应该躲到地下室里去,因为火是从地面往上烧的,没有从上往下烧的,结果凡是躲到地下室的人没有一个生还。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死亡呢?

我们通过学习CO2的性质,便知分晓.

【案例8】水的净化

师:

延河水是什么颜色的?

生:

黄色

师;

为什么是黄色呢?

其中有杂质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混有可溶或不溶的杂质,本届课我们学习水的净化。

【案例9】分子和原子1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宋代诗人王安石《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引导学生思考:

“为有暗香来”是何故?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

(2)教师今天特意喷香水,进教室后在教师转一圈,学生问道了扑鼻的象棋,差生疑问,老师今天怎么这么香?

由此引入分子的运动。

感官刺激学生记忆深刻。

【案例10】分子和原子2

师:

大家说说,1+1一定等于2吗?

生:

等于2。

不一定等于2。

学生来兴趣了。

我们从小学数学就知道1+1=2,可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不等于2。

下面我们看一个1+1不等于2的实验。

教师演示100mL的黄豆和100mL的绿豆,倒在一起,摇一摇,总体积大大小于20mL师:

我们这节课不是讨论1+1是否一定等于2的问题。

而是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分析、讨论为什么100mL的黄豆和100mL的绿豆,倒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黄豆大,绿豆小。

黄豆颗粒间有空隙,绿豆钻到空隙里面去了,所以总体积小于20Ml

我们再看一个实验。

全式教师演示:

10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里,总体积也是小于200mL。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跟黄豆绿豆道理一样。

酒精和水同样也是由颗粒构成的,小的颗粒钻到大的颗粒的空隙里去了。

对了,只不过酒精和水的颗粒很微小,我们的肉眼不能直接看见。

这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粒我们化学上叫分子。

什么是分子、原子呢?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

【案例11】分子和原子3

教师首先不动声色的在黑板上写下:

100+100≠20?

学生疑惑不解,迫切想知道老师要讲什么,谜底是什么。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了起来。

接着教师演示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其总体积不等于200mL,让学生观察结果,证实100+100≠200,造成学生更强烈的探索愿望。

接着,教师再提出这样的问题:

厨房在炒辣椒,你有何感觉?

经过鲜花店,为何能闻到花香味?

糖在水中为何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水却有了甜味?

木头为何难压缩?

篮球、排球为何可以压个坑?

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很熟悉,却不知其原因。

这为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

再作一趣味实验:

取4条长10~15cm的铁丝,插在橡皮塞上,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铁丝上制成花树造型,取一块玻璃片滴上几滴浓氨水,放在旁边,罩上大烧杯。

过一会儿,铁丝上的棉团由白色变成了红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桃花开”。

分子存在,并不停地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

【案例12】酸的通性—pH

(1)同学们穿的白衬衣晒在铁丝上,不小心染上铁锈用水能不能洗干净?

(2)能否用盐酸洗?

(3)用什么洗能洗干净?

(4)人的胃液里有少量盐酸,能帮助消化,但胃酸过多时,它会刺激胃黏膜造成胃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胃病。

(5)为什么可用胃舒平[主要成分为AI(OH)3]治疗胃酸过多的病人?

能否用氢氧化钠治疗?

同学们知道这些问题吗?

如果不知道,在我们今天学习完“酸的通性pH”之后,大家就能解决以上问题了。

【案例13】金属的化学活动顺序

教师演示(实物投影):

在培养皿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用自制的塑料十字架隔开,分格加入一小粒绿豆大小的钠及适量的锌片、铁片、铜片(上罩一个大烧杯,以防溅出)

学生演示(实物投影):

在盛足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放入同学们自备的铁制小刀片,一会儿,取出观察

学生满脸好奇:

(1)为什么出现了小火球?

(2)为什么有的很快冒出大量气泡,有的则很慢,有的无现象?

(3)小铁刀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红色的铜刀?

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案例14】燃烧的条件

用纸做的锅,可以煮熟鸡蛋吗?

在同学们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老师做了实验取一张不易吸水的纸撕下一小条,在酒精灯上很快点燃。

老师问:

为什么纸条烧着了?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被火点着的。

老师笑笑不语。

老师把余下的大半张纸,折叠成方形纸袋,用丝线拴在四角成为吊绳,把纸袋悬在铁架台上,放入水和一枚鸽子蛋,用酒精灯加热。

同学们看到灯火在袋子下烧,纸袋没有着起来,水却烧开了,鸽子蛋煮熟了。

老师让大家想想:

这是为什么?

究竟可燃物能不能在空气中被点燃,决定于什么?

案例15】燃烧和缓慢燃烧

事先在酒精灯芯上滴一些饱和白磷的CS2溶液。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酒精灯必须用火点才能燃烧,那么有没有不点自燃的酒精灯呢?

回答是肯定的。

请看。

(取下灯帽,CS2挥发尽,灯自燃,盖上又灭,如此反复)为什么酒精灯不点自燃,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燃烧和缓慢燃烧。

【案例16】溶液的形成

教师首先打开提篮,将里面的蒸馏水、可乐、牛奶一一拿出。

然后举起蒸馏水瓶,问:

“这是什么?

”“蒸馏水!

”教师拧开蒸馏水瓶盖,夸张地喝了一口,点点头。

再拿出可乐问:

“这又是什么?

”“可乐!

”教师又夸张地喝了一口,点点头,“好喝。

大家说说蒸馏水和可乐有什么不同?

“一个甜,一个不甜。

”“一个无色,一个黑色。

”“一个好喝,一个不好喝。

注意。

要从组成上,从成分上说。

“一个是纯净物,一个是混合物。

”“一个只有水一种成分,一个除了水之外,还有糖、二氧化碳、色素。

对了!

我们把可乐叫溶液,而蒸馏水不叫溶液。

到底怎样的东西我们就叫溶液呢?

分析一下就知道了。

可乐首先是混合物,其次它混得均一,泥巴水就混得不均一;

还有可乐放很长时间都不变化,很稳定,而泥巴水很快就泥水分离。

所以,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这种导入方法适用于那些表面看来很相近,但实际又有区别的、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理论等的教学当中。

【案例17】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蕊和酚酞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知道食醋、盐酸是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对比分析,将物质之间的变化拟人化地活动展示,学会一般实验技能、实践与他人交流合作和表达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与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实验准备]

学生实验:

制作好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备用。

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布块、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莱、胡萝卜

教师实验:

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教学过程:

(略,节选其中“指示剂”一段教学过程)。

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引入:

由问学生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探究结果:

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

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皮蛋也有涩味。

教师提出新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吗?

碱又使石蕊试液变成什么颜色呢?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

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装有溶液的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

完成书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9年级下册)第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

“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

一种是纯净水;

一种是食盐水溶液。

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

”接着由学生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实验探究之后,形成结论。

教师用课件展示指示剂变色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