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575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战论文字Word格式.docx

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

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

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

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

1936年德国进兵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

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

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

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最大危害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发动的历史上最大的战争。

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

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其特点是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参战人口达17亿。

二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达2600亿美元(按当时的价值),共有5000余万人丧生。

战争共分5个阶段,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显地反映了战争对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依赖以及经济潜力、政治潜力、科学潜力和军事潜力在夺取胜利中的密切联系。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

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在经济上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

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

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美国的越南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

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

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

4、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5、交通规则方面的影响,德国是实行靠道路右侧行驶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德国在被占领国家中强行统一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如在奥地利,捷克等靠左行驶的国家强行改为靠右行驶,令靠右行驶得以在欧洲普及。

虽然德国战败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规则得以保留。

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地区在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后,在美国,苏联等国的影响下全部由靠左行驶改为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

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潜伏着各种危机。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四、联合国诞生联合国由中、美、苏、英等国在战后创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它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联合国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

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篇二:

二战史论文

二战史论文

题目: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

专业:

历史学

年级:

2022级本科2班

姓名:

沈娜

学号:

1030106024041

陕西延安大学2022-11-20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

内容提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又不同与政治,他有自身的规律。

不仅要靠政治上的“得道”、经济上的实力、军队的勇敢、武器的精良,而且还要考知道战争的军事思想的正确。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有许多的原因,如政治、经济、武器装备、军队的素质,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本文只是想从苏军在军事思想中对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的片面性与脱离实际来做进一步探讨,谈谈这种军事思想指导下的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的进攻战略,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严重失利。

关键词苏德战争初期军事思想进攻战略(进攻反击)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事思想上得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最终直接反应在战争中,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给苏联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苏联领导人一开始只把这次战争看成了“新的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他们仅仅把自己的利益房子啊最高点,把他们的立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了避免卷入冲突与德国签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估计到战争会发生,但是,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能力,确定了反击战略,要将敌人打回并消灭在他们得领土上,脱离实际。

战略是对战争的全面谋划,苏联的进攻战略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而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最终是苏联在战争中自食恶果。

一、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战备中的反应。

军事思想,也叫做军事学说、军事理论,是一个国家对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未来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它也是军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方法的指导原则。

苏德战争爆发前已经对未来战争确定了一条进攻战略,认为只有进攻才能粉碎侵略者,而对遭遇战、迂回战等没有做认真的研究。

十二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苏德战争共三卷,其中反复强调战略行

动的主要类型是进攻,认为在武装冲突中只有考精工才能取得胜利的观点是无法动摇的。

六十年代,苏联出版了由瓦·

达·

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主编的《军事战略》一书中也强调进攻。

战争前夕,确定了进攻战略,以攻为主。

丘列涅夫将军提出《现代防御战的特点》的报告,说道:

战役中的防御缺乏研究,但是,没有引起领导阶层的注意。

战前苏联的作战计划只重进攻,防御被忽视,他们认为防御只在地区性,并不在全线,所以战前苏联只在个别地区建立了堡垒防线,没有武装斗争的全线构筑永久性工事,出于进攻思想换拆除了1939年旧边界上的工事,无疑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况且苏军在军队部署上明显存在欠缺,非常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对于发动进攻来说,军队没有完全展开,对于进行防御来说,有没有足够的纵深,但是其进攻战略是毫无动摇的。

二、此种片面军事思想所导致的恶果。

(一)导致此种军事思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战前苏联领导阶层对未来战争看法与估计并不符合这场战争的客观实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是帝国主义对苏联的第二次武装干涉,而是一次全世界革命力量、进步力量、民主力量反法西斯侵略和奴役的战争。

并把他们的立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了避免卷入冲突与德国签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还出兵波兰,其行为无疑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了德国的侵略行为,孤立自己,对客观形式的估计不到位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军事思想。

其次,苏联对未来希特勒的侵略确定的是一种进攻战略,也可以叫做“进攻反击”,它不符合战争哲学的辩证法,也没有正确的反映出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的防御应该是“防守反击”,向苏联那种进攻反击的战略根本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防御原则。

从战争哲学角度看,攻和守,进和退,世医対矛盾的两方面,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只重视进攻而忽视防御,把进攻看作战争的主要形式,把防御只看作从属的形式,显然是一种绝对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单纯的进攻战略是一种机械的,

不和战争规律的战略思想。

德军使用总体战、闪击战,“第一天就像苏联大举进攻,以强大而密集的装甲坦克和摩托化部队投向苏联境内,而且都实施了毁灭性的分割突击”①,苏军一时缓不过

来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犯了一个战略性的失误,必定会手忙脚乱,无法应付,导致失利。

最后,战争初期由于此军事思想的指挥带来的严重后果恰恰鉴定了此种军事思想的不合理。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以强大的兵力向苏联西部边界发动进攻,第一天苏军就损失惨重,66个机场被炸,损失1200架飞机,领地也被占领了150多平方米。

(二)然而这一军事思想带来的恶果还不仅仅如此

在德军强大的攻击下苏联防御不足,装备、武器不足,敌强我弱应该立即转入防御,避实就虚,躲开锋芒,尽量给敌人造成错觉,分散敌人的力量,然后再组织优势兵力迂回穿插,争取战略主动。

但是苏联领导人依旧以此军事思想于22日夜发布第三号命令,“命令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突击围攻侵入的敌军,这两方面敌人集结和展开进攻的地方,敌强我弱等于自投罗网”。

首先,西方方面军遭到了惨败,没有引起苏联领导人的注意与反省,却把西方方面军的司令与将领予以军事处理。

西北方面军的反突击失败,被迫撤离边境,西南方面军的反突击开始稍有成就,同敌人展开了一场坦克战,但也未能达到合围敌人的目的,在6月底出现了紧张局势。

其次,苏军的技工战略一开始就招致了严重的后果,到7月9日,德军在西北方向上以推进到普斯科夫,在西部方向上进展到日洛宾——英吉廖夫——维切布斯克,西南方向前进到日托米尔。

苏联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俄罗斯的一部分。

1941年7月29日,朱可夫请求见斯大林提出加强西南战线力量,建议把西南方面军全部撤过第聂伯河,主张放弃基普,斯大林很生气并撤了朱可夫的参谋长的职务。

9月7日,西方方面军战区告急,斯大林仍坚持坚守基普,战区司令布琼尼一再要求撤退,也被撤职,“9月13日基普被德军合围,四个集团军被困,约65.5万人被俘,造成了有一次巨大的损失”③。

三、结束语。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方面由于斯大林那种僵硬的、形而上学的、脱离实际的思想方法作用以及当时国内政治形式与生活的不正常,政治上极“左”路线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滋长,什么事情都是斯大林说了算,最终是苏联初期军事思想脱离实际,具有片面性。

而在其指导下的进攻战略带来的危害确实不小。

苏军在苏德战争前期频频发动进攻,步步招致失败,到1941年12月6日,德军已经打到列宁格勒、莫斯科城下,西南越过了北顿涅斯河,苏联欧洲的大部分领土沦陷。

以上的一些观点、看法是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老师给与批评指正。

注释:

①.谢·

帕·

伊万诺夫:

《战争初期》,243页

②.图哈切夫斯基:

《现代战略问题》,20页。

莫斯科,1926年

③.朱可夫:

《回忆与思考》中文版,360页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

热列兹尼科夫,《战无不胜的绝世帅才朱可夫》[M],京华出版社,2022年5月

[2]:

柳值(杨存堂),《世纪性的实践》[M],安徽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3]:

朱可夫《回忆与思考》[M],莫斯科,2022年4月

[4]:

李言《斯大林》[M],中国长安出版社,2022年2月

篇三:

二战论文文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致使二战

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于是策划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

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

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

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英国伤亡120余万,苏联伤亡约3000万,中国伤亡3500万。

死亡者达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法国死亡58万,英国死亡36万,美国死亡30万,波兰死亡600万,德国也约有600万死亡其中400万军人)。

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

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

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而这场浩劫也最终在人类的鲜血与眼泪的伤痛下落下帷幕。

二战给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深刻检视战争爆发的根源,有益于

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而避免历史

悲剧的重演。

一、战争深刻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当今世界加强经

济合作交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以对战争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回顾第二次世

界大战列宁的论断

仍然不失其深刻性和正确性。

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20世纪20年代一方面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已将有限

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瓜分完毕而以德日为代表的后起新兴工业国其经济增长迫切需要资源和市场。

由于当时世界经济体系还处于无序的发育期,这些国家只有通过硬实力的比拼来强行夺取资源。

另一方面,一战使包括战胜国在内的欧洲遭受重创经济整体缺乏动力出口市场完全依赖远离战火的美国。

然而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则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正是在这种困顿、混乱与不满中德、日、意选择的法西斯道路得到了民众的追随。

经济危机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一个借口。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又有两点值得提出: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片面谋求利润、牺牲普通劳动者福利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得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供给的扩张,这是导致经济大衰退,并最终导致战争悲剧的原因之一。

第二,二战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各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与国之间经济矛盾激化,使战争的爆发无可避免。

今天,人类在设计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无疑应深刻记取这些教训。

二战结束后,人们鉴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

际经济秩序的必要。

在1945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联合国、IMF、WTO等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化创造了条件。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加强合作,防止和抵御各种危机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

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已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理性因素。

二、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怪胎,警惕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仍是当今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战的爆发,是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法西斯势力在德、意、日猖獗的结果。

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温床,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怪胎。

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是德、日两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直接祸首。

德日两国的法西斯主义根源和特征有所不同。

德国纳粹主义思潮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

德国是一个有着极深民族主义情结的国家,对其民族性异常看重。

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则是这一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剂。

条约空前的苛刻性和掠夺性,引发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希特勒恰好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成功利用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

而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则可谓是掠夺发展资源的道路。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要向帝国主义迈进之际,世界各大国的势力范围早已划分完毕。

而日本本身又国土狭小,资源极端匮乏。

因此,靠武力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朝鲜半岛就成了日本的战略方针。

德日两国法西斯主义的共同点是以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极端民族主义。

希特勒曾鼓吹:

亚里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统治其他民族,并消灭其他劣等民族。

同样,日本的军国主义核心是大和民族至上论,在战争期间对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

尽管德日法西斯掀起的极端种族主义战争已被世界人民彻底打败,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