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6424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考核试题完整版88题含标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故本题选ABCD。

3.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有()。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地由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地受生产力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本题选BD。

4.下列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

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孟母三迁D.坐井观天

【参考答案】AD[解析]A项是僵化的看问题,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B项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项说明外因对事物发展有促进和延缓作用;

D项说明看问题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本题选AD。

5.从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至今,香港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在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部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整体

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BCD[解析]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祖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选B。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的“一国两制”制度,说明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选C。

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由香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6.下列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一哲理的有()。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水滴石穿

【参考答案】ACD[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句话体现了量变和质变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这一哲理。

即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跬步”、“足下”、“水滴”都是指量变,“致千里”、“千里之行”、“石穿”则是量变的结果即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本题选ACD。

7.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

【参考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

但并不是说量变就是质变,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

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

故本题选AB。

8.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9.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的矛盾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本题选ABC。

10.以下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有()。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C.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D.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象和本质及其关系的理解。

现象和本质解释的是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和本质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现象表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本质是现象的依据,现象总是反映本质。

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11.“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

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选C。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选B。

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选D。

故本题答案为BCD。

1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参考答案】ABD[解析]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

但并不能说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本题选ABD。

13.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对范畴。

以下关于原因与结果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和结果相互对立,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B.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C.因果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

D.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B项,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对立是指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是不能相互混淆和颠倒的,但是在事物因果关系的长链中,一种现象在这个原因中是结果,在另外一个关系中就可能是原因。

因此说只有在单独考查一对因果关系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才是确定的,如果考查的是因果链条上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就不确定了。

故B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显然错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只是因果联系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故本题选AD。

14.“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这首诗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必须()。

A.居安思危,防患未然B.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解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行至浪最深的地方,要小心谨慎。

行到没有波浪的地方,也要像有波浪时一样小心。

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故A正确;

而“无波”和“有波”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正确。

这首诗也在提醒人们在危险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即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有可能避免灾难,C正确。

15.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而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A.层次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结构性

【参考答案】BD[解析]在哲学中,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位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层次性特征是指系统与系统内的个体之间关联信息的传递路径是分层次的;

整体性特征是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越于系统内个体之上的整体性特征;

开放性特征是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又会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结构性特征是指系统内相互关联的个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框架存在的。

但只有整体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是系统的主要特征,其余都是次要特征。

故本题选BD。

16.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

以下对联系的分类正确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而言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因果联系、整体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1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这说明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故本题选ABD。

18.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

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

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

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

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参考答案】BCD[解析]“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一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否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A项,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A项错。

B、C项,对于柏林墙的倒塌,是德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西方一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题干否认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就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B、C项正确。

按照“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点”,现实并非如此,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金融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缺陷,也就说明,认识并不能决定、替代社会发展。

D项正确。

本题选BCD。

19.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都具有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A项,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B项,则指出人们恐惧其实是“恐惧”这一心理行为。

C项,指出人们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D项,说明只要知道事情的难度在哪里,事情本身就不会难了。

这四个选项都说明了意识对人、事物本身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20.台湾魔术师刘谦以新颖的表演形式引领了魔术表演的热潮。

名利双收的他谈及自己的成功时说:

“在我决定要做一个职业魔术师时,我就开始广泛搜集资料,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

思考宽广,是我有别于其他魔术师的地方”。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D.思考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参考答案】ABD[解析]从刘谦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成功,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

广泛收集资料,坚持学习,思考宽广。

这三点体现在哲学上就是:

量的积累,坚持发展的观点,深入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故本题答案为ABD。

21.“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这首《散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

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BD[解析]父(母)子二人的对话是对走路方式的不同看法,这体现了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从另一方面来说,曲和直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2.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参考答案】ABD[解析]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人民正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万众一心,才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故A正确。

“危”与“机”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国民经济好转即验证了这一点,B正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审时度势,这一种做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D正确。

本题答案为ABD。

23.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主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身体素质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这些条件和功能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它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个部分。

人的认知结构也制约着认识的过程,表现在对认识目标、认识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整理的制约上。

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灵感和直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本身。

正因为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真理性认识必然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故C、D正确。

A、B说法都过于绝对,且是错误的。

24.2009年9月8日1时,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

这家煤矿从2008年停产整顿以来,未经批复开工,派93人下井非法开采,终酿成特大安全事故。

A.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参考答案】AD[解析]非法采矿这一主观行为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矿难的发生,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故D正确。

意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是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矿难的发生说明意识并不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故A正确。

C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

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本题选AC。

25.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水涨船高

C.一寸光阴,一寸金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参考答案】BD[解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是相对而成立的。

原因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结果,才是原因,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才成为结果。

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A项是宿命论的观点,是虚构的因果关系;

C项讲的是光阴的重要性就像金子一样,不存在因果关系。

B项,“水涨”是“船高”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D项,“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二、综合题

26.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因此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7.古罗马政治家塞涅卡说: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某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很多事情才难以做到。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这句话给予我们哪些启迪?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8.“零资源经济”在浙江的蓬勃发展说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能起到决定作用

C.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新事物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AD[解析]浙江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却能够发展与稀缺资源相关的经济领域,这在于浙江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

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浙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盲目发展经济。

故选AD。

B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能够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C项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坚持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会有成效。

29.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政策的制定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政府制定政策与浙江发展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互为因果关系

D.政府的开明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BD[解析]政府制定了一些开明政策,这些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起到了作用,这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这些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故BD对。

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制定政策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故A项说法不一定正确。

C项,政府制定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具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30.第一段中的大学生成功被某报社聘用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