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66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研究

朱明明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各个学校得到了积极推进,但其效果却不理想,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

本研究拟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出发,讨论阻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包括教师的年龄,教师的思想观念,对整合内涵认识的偏差,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观念以及教师培训问题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

[作者简介]朱明明(1988—),男,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管理(江西南昌33002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在新课标指导下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很多地区和学校硬件环境建设逐步到位,各类资源日益丰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我国开展,其最终目的在于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和有效的整合。

然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是哪些因素促发上述现象和问题的产生?

为此,本文拟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出发,讨论阻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障碍,从而提出相关举措,以便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绝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工具,要被用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与课程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以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1)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环境。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包括:

①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把课程教学内容如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资源。

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如数字处理视频资料、音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同时把这些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及讨论。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只有抓住上述三个基本特性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

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以建构主义为主要学习理论基础,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思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因此,用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看待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同“穿新鞋走老路”,即传统教育模式+信息技术手段的组合,很难实现学科教学跨跃式的进步。

目前多媒体多是教师演示教学课件的手段,它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展示信息,难以接受学生的反馈,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人灌”变成“电灌”、“机灌”的技术原因。

同时,由于多媒体本身过强的程序化,如果完全依赖它进行教学,将会固化已有的教学设计,从而出现活的人被死的机器牵着走的现象。

表1教师个人变项之总影响

教学帮助

整合效能

年龄

-.316

-.347

网络使用情况

.000

-.267

培训

.247

.205

教学经历

.000

.181

输入法

.000

.251

数据来源: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效能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研究[J].电电化教育研究,2010(3).

(二)教师的年龄对教学整合效能有很大的影响

年龄对计算机能力评估呈现出较大的负相关,从表1中可以分析,年龄大的教师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高,且认为整合教学对学生不太有帮助,同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持的积极性也不高,由此降低了信息技术与整合效能。

(三)教师对整合的内涵认识有偏差

⑴在课程资源上,教师仍然习惯于把课程资源局限在教室、机房、书本、教参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习惯于垄断教学资源的收集、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

不愿意也不善于将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由数字化资源延伸到所有数字化资源,由独占走向共享,由学生的被动利用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等等。

⑵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网络教室中采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而非考虑是否有真正的学科教学需要。

许多教师刻意去追求现代化手段,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他们把上课需要讲的内容都已经在课件上做好了,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课件内容把学生往他预先设置好的结论上引导,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及时做出调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了教师的思维框架中,实际上,他们将课程变成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成了“放映员”。

这种为了使用而使用,把学科教学不分学科和内容盲目地搬到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做法,只是课堂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课本变成了课件,书本上文字和图片变成了网页,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与学等相关因素变革的思索,导致了过犹不及的教学效果。

⑶在课程评价上,缺乏对评价的思索。

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主要评价形式为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缺乏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和过程评价等;评价的方式单一,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的能力不强

从图1看到,绝大部分的领导和普通教师都会用计算机进行办公、教学,且有相当的领导、老师会使用网络中的IE(网页浏览器)和E-mail(电子邮件),但仍有一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普通教师还不会使用计算机。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未实现全体教师都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而且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1领导、普通教师的计算机水平

资料来源:

张倩苇,曾静静.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4).

表2教师在不同场所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频次

课堂

办公室

自己家里

使用率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从未使用过

1.9

11.1

13.9

5.7

5.6

每学期1~2次

1.9

11.1

3.8

3.8

每月1~2次

5.7

16.7

3.8

2.8

9.4

5.6

每周1~2次

43.4

41.

7

32.1

27.8

28.3

36.1

几乎每天使用

47.2

19.4

60.4

55.6

52.8

52.8

资料来源:

蒋国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4).

很多教师在办公室或自己家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并不多。

其中,47.2%的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每天都用”,而中学教师这一比例只有19.4%;43.4%的小学教师“每周用1~2次”,中学教师这一比例为41.7%(见表2)。

虽然,从数值上看,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频率不低,不过,由于被调查的小学教师上课大多是“包班制”,即使有47.2%的教师“几乎每天都用”,也只意味着每天都会用到电脑的教室不到50%。

在上述学校长期实地观察发现,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上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使用。

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的能力有限,不少学科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完成课件制作,或者直接利用教材自带的课件,或者网上下载的或教学课件及视频,致使教师对课件不熟悉,课上操作不熟练;在制作课件时缺乏对认知规律的考虑,存在构图配色不合理、文字多、主题内容不突出等不足;有的教师对硬件设备和操作平台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不熟悉,遇到类似于死机等技术突发事件无所适从等。

这样整合的时效性根本无从谈起,充其量是机械操作。

即使一些信息技术较高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重探究结果轻探究过程等不理想的地方。

(五)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技术为中心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

而一些学校和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

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

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六)教师培训不到位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信息生态的“中坚种群”,他决定着整合实施的效度和力度,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生态中,必然会引起整个课堂生态走向新的不平衡,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

在学校普遍重视普通教师的计算机培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都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了培训,有相当的学校还对所有的老师都进行了培训,这对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有不少学校偏重技术的培训,未能结合教育思想理论进行培训,未能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培训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对措施

(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应用教育技术的氛围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除学校自筹经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在经费投入上,政府还应对非重点学校实行倾斜,使不同等级的学校都能得到发展。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氛围,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来调动教育技术专业人

员和学科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以此来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如南海市教育局为市直属学校教师每人配一台手提电脑,备课、办公、上课都可随时上网。

各级领导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技术的应用,而且学校校长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成为使用信息技术的带头人,做到“领导熟悉,骨干精通,教师要会”。

(二)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培训力度

有人比喻教育信息化相当于一个三条腿的小板凳,其中一条是先进的设备,一条是丰富的资源,再一条便是好的老师,少了一条腿板凳就不成其为板凳,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在教师培训方面,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课堂。

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点,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一方面培训老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抓好教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另一方面要加强课件制作培训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培训,要求所有教师都会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教学资料。

同时,还要对计算机专职教师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

再次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对积极参加计算机及网络技能培训以及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显著成效的老师给予奖励,以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三)应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教学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库的贫乏已成为制约信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学校的角度看,庞大的资源到底如何建设?

从国外资源建设的经验中发现,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

一般有三种途径:

第一是购买专业公司开发的教学课件。

这些课件一般数量较多,技术水平较高,能缓解目前教育、教学软件紧缺的状况。

第二是自主建设和二次开发。

它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

由于学科教师在制作课件或其他教学软件时,技术上不能得心应手,而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要把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科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协作,共同克服软件开发的困难,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软件。

第三是链接。

将学校的服务器与Internet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或镜像,更快地收集、利用、更新信息资源,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使教学资源真正服务于教学,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同时,加强和加快省、地、县三级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依托当地的高等学校开发本土教育资源"收集、加工并传播当地中小学教师开发的优秀电子课程与教学改革经验和案例"交流各地的教研活动信息和各地师生的电子作品等$利用城域网把教育资源传输到中央教育台上星"充分利用李嘉诚项目已经提供的卫星宽带接收系统接收IP数据资源"以达到把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送到边远地区的目的,建立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对教育资源需求和评价的反馈机制。

例如"一线教师渴望有更多的与示范课配套的教师授课和专家点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优秀案例以及各类创新教学模式的案例等"

(四)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

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发生根本变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探索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概述为:

一是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评价目标);二是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目的);三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四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以及学生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

 

(五)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了解课堂中学生的状况,使得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在课前了解学生,还要学会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状态,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期望推进和重组课堂教学。

在缺少技术支持的课堂中,一个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很难全面、及时地了解所有学生的情况,从而很好地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

同时,很多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却没有表达的机会和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和思考在课堂中遭遇忽视或冷落。

斯金纳设计的程序教学通过人机的个别化交流给予每个学生及时、充分的反馈,但却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性和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既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同时也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

因此,人机交互的个别教学也只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而不能作为现代教学方式的主流。

如果能够设计一定的信息技术产品,在课堂教育中帮助教师关注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这将会使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较少或学生反馈得不到教师关注的现象得到改进,为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复杂互动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话教育研究,2005

(1):

8.

[2]胡秋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2005:

3.

[3]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

(2):

71.

[4]扬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92.

[5]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

22.

[6]杨炳奎.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的若干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90.

[8]修永富.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J].现代教育技术,2008

(9):

84-85.

[9]丁兴富.贵州省农村中学计算机网络信息站项目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03(9).

[10]王丽珍,刘志华,徐卫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定量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11]杨桂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析[J].教育,2004(5):

174.

[1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30.

[13]张倩苇,曾静静.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4).

[14]蒋国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4).

[1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6]彭伟国,张文兰,毛仁兴.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生态学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