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6826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Word下载.docx

例3:

材料阅读:

透视老新闻中的历史(8分)

以下是1934年10月23日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

香港:

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

(二十二日专电)

南京:

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

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

长河残匪,我军挺进后,知难立足,内部已感恐慌,不难直捣巢穴。

(二十二日专电)

(3)此文是否可以作为研究“第一次国共内战”的原始材料,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分)

答:

(3)是。

因为新闻发表日期与历史事件相一致,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的范畴。

材料一:

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

它为后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

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

(1)材料一中《史记》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黄帝时期的原始资料?

请阐述你的理由?

不可以。

理由:

司马迁与他们不是同时代人,黄帝和大禹的年代没有文字,关于当时的情景也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传说而已。

(2)材料二中的口述资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理由是什么?

可以。

通过南京大屠杀当事人受害者亲自口述而公诸于世的。

2.史料运用

[内涵解读] 

(1)史料的搜集:

主要包括利用工具书、追踪搜集(与问题关联的史料)、平时阅读搜集、调查采访、利用互联网等。

(2)史料的整理:

史料的整理主要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采用按资料性质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按专题性质整理等形式。

(3)史料的鉴别:

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

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字的校勘;

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4)史料的解读

史料的“解读”不是“阅读”,需要解读者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读”出一般阅读者不易发现的信息,是一种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

①要判断史料的价值。

出土文物客观、真实,但不详细;

文献材料详细、具体,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要首先判断史料的价值。

②将材料与所研究的主题进行链接,寻找材料中与主题关联的信息。

③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对于文献材料,首先要考虑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问题,他运用了哪些根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判断材料是否可靠。

④将此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链接,看是否能够相互印证。

(5)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

②坚持公正、客观的史学观点。

③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浙江卷)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

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去伪存真”,还原本来面貌,因此排除B项,而选D项;

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C项本身说法不准确。

[答案] D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分)

缺陷:

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重大事件,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

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

收集多方面的史料。

材料阅读(14分)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

“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

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述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1)实物证据:

材料三;

文献证据:

材料一、二;

口述证据:

材料四。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论?

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

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分,每点1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

(4分)这说明了什么?

(1分)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

(2分)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经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2分)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

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任一点1分)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历史认识

[内涵解读] 历史认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等的差异,对于其得出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得出的结论,与运用比较史学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差异;

同样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运用革命史观进行研究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而给予洋务运动较低的评价;

但是运用现代史观,则会给太平天国运动较低的评价,而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给予较多认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占有更多的史料,正确地甄别史料的真伪则能获得较高史学成果,否则就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说的“史才、史学、史识”一个也不能少。

(4)时代的局限性:

时代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的,比如,我们生活在当下21世纪,我们既不能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纪;

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而不能以现在环境下的所思所想过分地苛责古人。

[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上海卷)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

”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非史家的主观取向

[解析] 傅斯年的观点是:

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

故D项说法最全面、最恰当;

A、B两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项历史学不一定涵盖各种学科,其说法本身错误。

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西方著名学者埃尔顿这样认为:

“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先入为主的危害大于证据之不足或细节之谬误……在他理解这些证据之前,他不问也不应该问具体的问题。

”下列学习方法中最符合埃尔顿观点的是

A.理论联系实际B.重视调查研究

C.有史有论、史论结合D.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历史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客观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最容易受到作者主观因素影响的是

A、发生的地点B、事件的经过

C、事件的结果D、事件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包含着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和“华夷之辨”等观念。

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与东亚诸国交往之类的问题时,如要获取有助于克服华尊夷卑偏见的资料,较好的方法应当是

A.注意收集和使用中国以外的相关资料B.尽量查阅台湾史学家的史书

C.广泛查阅中国古代的史籍资料D.查阅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下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A.①B.②C.③D.④

两位学者对公元元年至l700年世界人口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现很大差异。

导致两位学者对相同时期世界人口数的统计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有:

①占有的资料不同②研究方法不同③客观史实不同④作者的阅历不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

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

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

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