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题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69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毛概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题库.docx

《毛概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题库.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题库.docx

毛概题库

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

A 陈独秀B 王稼祥C 毛泽东D 刘少奇

2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其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三民主义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A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B 国民革命时期

C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D 抗日战争时期

4 “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

A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

B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

C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的

D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的

5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 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6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A 战争与革命B 战争与和平C 和平与发展D 改革与发展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

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

A “科教兴国”战略B “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C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 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10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是在党的()

A 十四大B 十五大C 十六大D 十七大

11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

A 坚持党的先进性B 坚持与时俱进

C 坚持执政为民D 坚持廉洁奉公

1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科教兴国B 统筹兼顾C 发展D 以人为本

13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

A 科学发展观高于唯物辩证法

B 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

C 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法

D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4 在我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

A 十六届二中全会上B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C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D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 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

A 刘少奇B 毛泽东C 邓小平D 王稼祥

2 思想路线又称为()

A 政治路线B 组织路线C 群众路线D 认识路线

3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

A 十三大B 十二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D 十四大

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

A 理论联系实际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重视()

A 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B 理论决定实践

C 理论指导实践D 理论对实践的基础作用

6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

A 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B 批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C 实事求是D 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7 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 实事求是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 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然得出的结论是()

A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C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10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 事物量变质变的统一

C 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

D 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 民族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2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B 民兵是胜利之本

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明确的概括,这就是()

A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 中国革命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

A 北洋军阀B 国民党新军阀

C 日本帝国主义D 封建地主阶级

5 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

A 封建主义

B 帝国主义

C 官僚资本主义

D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

A 农民阶级B 小资产阶级

C 民族资产阶级D 无产阶级

7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A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三权分立”制度

D 国务院领导制

8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B 土地革命问题

C 工农联盟问题D 武装斗争问题

9 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

A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坚持游击战

D 把支部建在连上

10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

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 保护民族工商业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性质属于()

A 资本主义社会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半资本主义社会D 新民主主义社会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主体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党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供了()

A 政治基础B 军事基础C 物质基础D 文化基础

4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

A 国家资本主义性质B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C 半社会主义性质D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5 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是()

A 和平赎买B 暴力没收C 强制改造D 自愿充公

6 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

A 帝国主义经济B 资本主义经济

C 殖民主义经济D 社会主义经济

7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

A 1949年B 1953年C 1954年D 1956年

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

A 制度基础B 经济基础C 社会基础D 群众基础

10 在我国(台港澳地区除外),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B 全国大陆的解放

C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 土地改革完成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D 巩固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2 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要()

A 走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B 延续“第一次结合”的内容

C 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走出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道路

3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A 前提条件B 主要特征C 经济实质D 根本任务

4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 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科学技术B 生产工具C 生产关系D 先进思想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A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最终取决于()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程度的不断提高

B 按劳分配水平的不断提高

C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D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8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

A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

D 实现按劳分配

9 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A 强大的人民政权B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 强大的人民军队D 自己的发展

10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B 列宁

C 毛泽东D 邓小平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邓小平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 商品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

B 生产力落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C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人口多且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2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A 马克思B 列宁C 毛泽东D 邓小平

3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主要是由()

A 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B 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C 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D 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5 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进程中的()

A 初级阶段B 初始阶段C 准备阶段D 奠基阶段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 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7 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A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 “三个有利于”标准

8 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

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的“一个中心”是()

A 人民当家作主B 经济建设

C 四项基本原则D 改革开放

10 新时期正式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

11 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提法是哪一年首次提出来的()

A 1978年3月B 1979年3月

C 1980年3月D 1982年3月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C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D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 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C 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D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C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A 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

B 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 1987年的党的十三大

D 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

2 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的著作是()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3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

A 完全相适应B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 完全不相适应D 具有对抗性

4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 改革政治、经济体制B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C 发展生产力D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 科教体制改革B 经济体制改革

C 政治体制改革D 文化体制改革

6 我国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它决定于()

A 改革的任务B 改革的方向

C 改革的性质D 改革的本质

7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 生产力标准B 综合国力的增强

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 整个社会的发展

8 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

A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 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 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9 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会议是()

A 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1984年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 1988年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

D 1993年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10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

A 1995年1月1日B 2001年12月11日

C 1948年1月1日D 1950年3月6日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党的领导人是()

A 毛泽东B 周恩来C 陈云D 邓小平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A 刘少奇B 陈云C 邓小平D 江泽民

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A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C 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D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C 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以“三资”企业为主体

5 现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 量的优势上B 质的提高上

C 控制力上D 再就业上

6 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的制度是()

A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 按要素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7 在下列各种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指()

A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 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

C 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D “三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8 实行承包经营的某国有企业厂长,由于超额完成了利润等指标,除正常工资收入外,还获得5万元按承包合同规定的奖励。

这5万元收入就其性质来说属于()

A 按劳分配收入B 按资分配收入

C 超额劳动报酬即津贴收入D 机会收入或经营风险收入

9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

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 11万元B 9万元C 7万元D 5万元

10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根本目的是()

A 调动一部分人的积极性B 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 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D 实现共同富裕

11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用多长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A 10年B 15年C 20年D 25年

12 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是()

A 资源节约型社会B 环境友好型社会

C 和谐社会D 创新型社会

13 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中“生活宽裕”是()

A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B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C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D 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14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味着()

A 发展速度已无足轻重B 增加GDP已不重要

C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D 产业升级越快越好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A 依法治国B 权力制衡

C 人民当家做主D 多党合作

2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

A 党的生命B 社会主义的生命

C 人民权利的保障D 社会主义的特征

3 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

A 主要基础B 主要内容

C 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D 决定因素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 人民民主专政B 多党合作制

C 依法治国D 政治协商

5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实行多党合作D 实行依法治国

6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 加强法制建设

C 民主法律化

D 依法治国

7 被党的十七大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范畴的是()

A 人民当家做主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 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核心是()

A 自由B 民主C 平等D 人权

9 第一次深刻阐述依法治国含义的是()

A 党的十四大B 党的十五大

C 党的十六大D 党的十七大

10 列宁指出: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

”这句话应理解为()

A 民主是一种手段B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C 民主是国体,而不是政体D 民主是目的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B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 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 社会主义荣辱观

3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为人民服务B 集体主义C 诚实守信D 爱国主义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A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5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 实现祖国统一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B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C 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 批判吸收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

A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8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A 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

B 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 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 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C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B 发展教育和科学

C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A 社会手段B 社会计划C 社会理想D 社会现实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是()

A 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形态

B 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C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

D 由社会主义社会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

3 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党的()

A 十三大B 十五大

C 十六大D 十六届六中全会

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 根本任务B 根本原则C 本质属性D 基本要求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 坚持以人为本B 坚持科学发展

C 坚持改革开放D 坚持民主法治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 坚持以人为本

B 坚持科学发展

C 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