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696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

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A项、首联:

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下,“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住在“北固山”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有误;

B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误;

C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有误。

D项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

(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

【点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D项无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

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

破晓

(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

(1)断雁;

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

(2)思乡。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

“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阴阴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

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

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等等。

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

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1)“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的意思是: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

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⑴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听、听到

(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

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

因此,“折柳”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

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

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⑴听、听到

⑵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⑶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7.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天净沙·

秋思》道: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曲中最能表现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是________。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却比较温馨,与全曲意境不太协调,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答案】

(1)断肠(或断肠人)

(2)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1)读懂诗句大意并把握好诗歌情感是作答的基础。

如曲中最能表现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可提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作为答案。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却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与其他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因为它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反衬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⑴断肠(或断肠人);

⑵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

(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写

(2)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3)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是: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据此可知,“作”的意思是“写”。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来写。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加以时间“匆匆”,表明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家是“速成”。

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这首《秋思》采用了寓情于事的写法,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抒发了作客他乡的人(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⑴写

⑵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⑶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诗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1)此题一定要把仙境般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如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

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二问,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要抓住“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等句分析。

⑴示例: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10.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1)颔联的“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用诗中词语回答);

尾联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五、六两句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联系“乡书”一词,尾联中的“归雁”是指诗人希望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答案】

(1)两岸阔;

思乡

(2)A

(1)本题考查对诗歌颔联和尾联的理解赏析。

颔联:

“风正一帆悬”不仅写小景“一帆悬”传神,而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题目中的“次”本指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指船行停泊在北固山下。

故选A。

⑴两岸阔;

思乡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诗句,把握诗意,体会词义和表达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可以从内容、写作方法及感情三方面赏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答案】

(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表达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2)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⑴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⑵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及写作手法的把握。

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情感和分析写作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意象的作用。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1)“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

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

从时间上说,“秋”通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

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2)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

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

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⑴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⑵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诗句的内容、蕴含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________,向友人遥致思念;

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用________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

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明月;

地点转换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第一首诗结合对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理解可填写第一空。

第二首诗中: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地点的转换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即可。

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⑴明月;

地点转换

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重点诗句的理解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注意内容是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写出连续两句。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

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

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