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7088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考试专用Word格式.docx

举酒属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嘱”,劝酒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美貌的女子。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3)凌万顷之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答案 

(1)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白茫茫的水汽。

(3)辽阔的样子。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属

(2)危

(3)望

(4)下

(5)如

(6)歌

(7)之

(8)而

(9)乎

(10)于

答案 

(1)通“嘱”,劝酒/通“嘱”,嘱托 

(2)端正/高/正直 (3)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眺望 (4)动词,攻占/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5)像/往,去 (6)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声 (7)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它/助词,不译 (8)连词,却,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9)助词,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在 (10)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正襟危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舞幽壑之潜蛟:

(6)泣孤舟之嫠妇:

(7)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2)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3)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4)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7)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友伴;

友,以……为朋友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动用法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

以下各举一例: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

使……为王。

2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安:

使……安。

3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亡:

使……灭亡。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

氓》

二三:

使……反复。

6.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为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今安在哉:

答案 

(1)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介宾短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句 (4)介宾短语后置句 (5)宾语前置句

(6)宾语前置句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答案 

(1)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2)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合着节拍应和。

(3)(他)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三、名言警句

课内名句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为欧阳修所赏识。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在诗词文赋上均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谥“文忠”。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散文名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名诗有《题西林壁》等,名词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二、背景展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即该篇)和《后赤壁赋》。

三、文化常识

1.既望:

过了望日,即农历十七日。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2.斗牛:

斗宿和牛宿。

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3.美人:

代指有才德的人。

4.舳舻:

指战船首尾相接。

舳,船尾掌舵处。

舻,船头划桨处。

课堂导语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

备受忧患,他却能从容淡定并自得其乐。

因其卓绝品行,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

他就是苏轼。

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

赤壁有幸,因有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淼江水,传唱了千年。

下面是《赤壁赋》一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请给文章的两个部分各拟一个简洁的标题,填写在①②处。

答案 ①游赤壁 ②主客谈

1.第一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

作者有哪些活动?

心情如何?

答:

答案 

(1)景色: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2)活动: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诗诵文,迎风赏月。

(3)心情: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朗读第二段,思考:

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答案 

(1)主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2)客悲。

(洞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朗读第三段,思考:

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

答案 

(1)无枝可依之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

(2)英雄不再之慨。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人生无常之悲。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朗读第四段,思考:

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说服客的?

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要顺其自然。

(2)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多么达观。

5.本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请举例说明。

答案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但作者并不单纯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

苏轼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紧密结合。

文中先描绘清风、江水、明月,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

再如第三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

“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

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些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有人认为《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实有其事;

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虚构的,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

你认为呢?

答案 据说苏轼泛舟赤壁有一乐师相随。

也许当时作者与乐师有所交流,但像本文内容如此丰富,含意如此深远的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的思想的一个方面;

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

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并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一种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情、景、事、理有机结合

本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在写作时,不妨学着把写景、抒情与叙事、说理结合起来,在描绘美景、抒写挚情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诉说肺腑之言,让读者与你一起感受人生百态,感受喜怒哀乐。

技巧点拨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

(1)触景生情,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

(2)融情于景,即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散文的景物描写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即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文章,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

所谓“缘事说理”,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先叙述事情,然后自然生发议论,并在议论中揭示主题。

这种技法常以精辟的语言来阐发一个深刻的道理,让读者折服于作者对人与事的独特参悟。

运用“缘事说理”法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角度要新颖,且选取的事情本身应蕴含一定的道理或哲理;

二是叙议要有机结合,收放要有度,叙述要明白清楚,议论要明确深刻。

迁移运用

有哲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身边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物,但我们有时可以从它们身上体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请结合你熟知的小事物,阐发一点人生的感悟,使情、景、事、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

答案 (示例)亮光一闪,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在夜幕上深深地划下一道;

转眼之间,它已消失在天边,原来是一颗流星。

夜幕重新合拢,把它留下的唯一的轨迹也不经意地轻轻抹去了。

记忆之中,只有那瞬间的一亮。

这样的一颗流星是多么渺小,多么平凡呀,若不是我随意向窗外望了一下,又有谁会知道它曾经在夜空中划过呢?

我忽然惊诧了,这颗星不就是我吗?

在这样的大千世界中,我竟是如此平凡!

既然这样,整日的忙碌又为了什么呢?

“放松一下吧。

”我想。

但,谁说平凡就不需忙碌呢?

红花也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红花的绚丽多彩。

现实生活中有几人能被万众瞩目?

绝大部分人也都在默默无闻地劳动着,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才造就了如此缤纷的大千世界,推动着历史前进的巨大车轮。

虽然我只是一颗流星,但我必能划破沉重的夜幕,照亮一方天空。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拓展生命的宽度

一叹成绝唱。

苏轼的生命中有太多的阴差阳错,一个失意的文人,被阴差阳错地发配到黄州,这段政治的失意,却成就了一个文坛巨匠。

苏轼没有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诗意地对待生活。

运用示例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可贵的是,苏轼借《赤壁赋》实现了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的一次升华。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荒地,取名“东坡”,亲自下田劳作;

他将农舍的厅堂涂白如雪,名曰“雪堂”,作为书斋;

他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东坡”、“雪堂”、“赤壁”成为苏轼在黄州的三个精神象征:

“东坡”代表苏轼自耕自足的务实精神,“雪堂”代表苏轼勤奋著述的思想精神,而“赤壁”则代表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

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说:

“一个人生命的长久或短暂,并不是单凭生存的年月来计算的,而是凭我们对生活认真的程度和我们究竟体味了多少生活的意义而定的。

”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却能够努力去拓展它的宽度。

唯有如此,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二、课外素材

黄州举行纪念苏东坡诞辰980周年寿苏会

1月16日,为纪念一代文豪东坡居士诞辰980周年,苏轼后人、黄州乡贤和荆楚仰慕苏轼之人齐聚黄州安国寺,举行千载传承的寿苏会,以表达对苏东坡的敬仰与爱戴之情。

在声声梵呗声中,寿苏会拉开帷幕。

安国寺僧俗大众于东坡道影前,以佛家仪式为东坡居士诵经回向。

随后,在三声擂鼓声中,黄州乡贤与苏轼后人、荆楚文人一同以香花茶祭奠东坡居士。

众人敬香、奠茶、献花,并诵读祭文,遥祭东坡先生。

最后,大家一同朗诵苏东坡文章《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据资料记载,寿苏会起源于元丰五年腊月十九日,苏东坡生日时在黄州赤壁矶庆贺,忽然听到江面笛声悠扬,原来是进士李委谱曲《鹤南飞》以贺,并求诗一首,一时传为佳话,于是后人渐渐在此日以寿苏会之名雅集,并传至日韩,成为纪念东坡诞辰的传统活动。

选材感言

 苏轼是不幸的,仕途不顺,被贬至黄州;

黄州是幸运的,它有幸接纳了落魄中的东坡。

苏轼每至一地,总是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与善待,这正是这位大文豪的魅力所在。

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赞叹着他的作品,崇敬着他的人格,为他的魅力所折服。

苏东坡与黄州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刚去过黄州,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不管赤壁之战是否是在黄州打的,我还是想去看看,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以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竟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

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

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在进行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选自《苏东坡突围》)

读后启悟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

生活在今天,真的很庆幸。

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

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人生价值?

《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十五——卫灵公篇

《卫灵公》包括42章。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等。

本章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1.[名句]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

“君子固穷[注],小人穷斯滥矣。

[注] 固穷:

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

“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

”孔子说:

“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

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赏析] 《论语》中多次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

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2.[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