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758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8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八上语文课后链接课文整理Word格式.docx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⑿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⒀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第1、2段都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从描写内容看有何不同?

请作具体分析。

这种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6分)

答:

12.选文第8段“可悲的后障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分)

13.比较阅读选文第13段划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5分)

我懂得他的意思,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但是说:

“譬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睡熟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节选自鲁迅《〈呐喊〉自序》)

①两段文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2分)

②两段文字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11、.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1分);

内容上的不同:

第1段描写少年闰土,表现出他的活泼刚健(或朴质、有活力、或纯真)(1分),第2段描写中年闰土,表现他的苍老憔悴(1分)(大意对即可);

作用:

对比(1分),突出了中年闰土的憔悴、颓废,悲哀、痛苦,失去活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遭遇(1分),从而揭示了那个可悲的社会对人民的摧残(1分)。

(共6分)12.、“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1分)。

原因是封建秩序(等级)观念长期的侵蚀形成的(2分)。

(共3分)13、

(1)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分)

(2)都用了比喻手法(1分);

选文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1分),链接文字把希望比作毁坏这铁屋(1分)。

(共5分)

第二《亡友鲁迅印象记》:

给你一个真实的鲁迅(之一)

如果有人因不了解鲁迅而对他存有误解,或者误听了一些谣言而信以为真,或者厌倦了某种政治宣传而排斥鲁迅,那么我要向他推荐一本书,就是许寿裳先生的《亡友鲁迅印象记》。

当然那些对鲁迅抱有刻骨的成见、故意抹黑鲁迅以吸引眼球自抬身价如王朔者流、在偶像破坏中寻找畸形乐趣的人士,则不在推荐之列,可以免去不看,因为我认为温暖的春风是吹不融万古的冰川的。

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从1902年留学日本起,到1936年鲁迅逝世止,他们有三十五年的交情,“三十五年之间,有二十五年是晨夕相见的”,因此可称得上是世上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他是光复会的第一批会员,后来加入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元老,并不信仰什么外来的主义,也不受任何人的指使;

他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官员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思想不左倾,行动不赤化,他所说的,只是他所看到、听到,所了解的鲁迅,以他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人格作为判断准则,我相信他的话是真实可信的。

然而他因为替鲁迅说了真话而在1948年惨遭国民政府杀害,1949年之后在中国大陆也不受欢迎,真乃古今少有的悲哀。

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无须我在此绕舌,只要看一看许先生的文章,一切就都了然了。

若无特别注明,以下原文均引自《许寿裳文集》中的“鲁迅的思想与生活”“亡友鲁迅印象记”和“回忆鲁迅”三章。

其中“亡友鲁迅印象记”已单独出书。

为免麻烦,略去引号。

一、生活的鲁迅

关于他的衣着,他在南京读书时,没有余钱制衣服,以致夹裤过冬,棉袍破旧得可怜,两肩部已经没有一点棉絮了。

这是他逝世以后,母太夫人才告诉我的。

他在杭州教书时,仍旧着学生制服,夏天只做了一件白羽纱长衫,记得一直穿到十月天冷为止。

他的鞋是革制而遮满足踝的。

他到广州以后,少着皮鞋,改用黑色帆布面胶底了。

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十余年前,在孔德学校小学班已经读了鲁迅的作品。

有一天,听说鲁迅来访她的父亲了,她便高兴之极,跳跃着出去看,只觉得他的帽子边上似乎有花纹,很特别。

等到挂上帽架,她仰着头仔细一望,原来不过是破裂的痕迹。

后来,她对父亲说:

“周老伯的样子很奇怪。

我当初想他一定是着西装,皮鞋,头发分得很光亮的。

他的文章是这样漂亮,他的服装为什么这样不讲究呢?

有一天,鲁迅照常穿着粗朴的蓝布长衫,廉价的橡皮底的中国鞋,到宾馆去看一个英国人(按:

应是箫伯纳)。

“可是,据说房间在七层楼,我就马上去搭电梯。

那晓得司机的装着不理会我的脸孔,我以为也许有谁要来罢,就在这么等着。

可是谁也没有来,于是我就催促他说‘到七层楼’,一催,那司机的家伙便重新把我的神气从头顶到脚尖骨溜骨溜地再打量一道,于是乎说‘走出去’!

终于被赶出了电梯。

”(内山完造《鲁迅先生》)

“‘囚首垢面而读书’,这是古人的一句成语,拿来转赠给鲁迅先生,是很恰当的。

我推测他的所以‘囚首垢面’,不是故意惊世骇俗,老实说,还是浮奢之风,不期引起他的不重皮相不以外貌评衡一般事态,对人如此,对自己也一样。

”“说到废纸做信封,我更忆起他日常生活之一的惜物。

……他则正惟其如此,日积月累地,随时随地可省则省,留有用的金钱,做些于人于社会有益的事。

不然,不管他如何大心助人,以区区收入,再不处处俭省,怎能做到他当时所愿做的呢。

”(许广平《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

关于他的饮食,饭菜很随便,惟不很喜欢吃隔夜菜和干咸品,鱼蟹也少吃,为的怕去骨和剥壳的麻烦。

除饮茶和吸烟外,并无嗜好。

茶用清茶,烟草用廉价品,每日大概需五十支。

早上醒来便在卧帐内吸烟,所以住会馆时他的白色蚊帐熏成黄黑。

他爱吃辣椒。

我当初曾问他何时学会吃辣,他只答道在南京读书时,后来才告诉我:

因为夹裤过冬,不得已吃辣椒以御寒气,渐渐成为嗜好,因而害及胃的健康,为毕生之累。

他发胃病的时候,我常见他把腹部顶住方桌的角上而把上身上伏在桌上,这可想见他胃痛的厉害呀!

关于鲁迅的容貌印象:

我在此引一个英国人的话,颇觉简而得要,这见于H.E.Shadich的《对鲁迅的景仰》文中。

他是燕大英文学系主任教授,不曾会见过鲁迅,只是从照相上观察,说道:

在我的面前呈现着一张脸,从耸立的头发到他的有力的颚骨,远处不洋溢出坚决和刚毅。

一种坦然之貌,惟有是完美的诚恳的人才具备的。

前额之下,双眼是尖锐的,而又是忧郁的。

眼睛和嘴都呈露出他的仁慈心和深切的同情,一抹胡须却好象把他的仁慈掩盖过去。

鲁迅的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带着幽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的人。

两臂矫健,时时屏气曲举,自己用手抚摩着;

脚步轻快而有力,一望而知为神经质(即西方心理学所谓胆汁质)的人。

赤足时,常常盯住自己的脚背,自言脚背特别高,会不会是受着母亲小足的遗传呢?

总之,他的举动言笑,几乎没有一件不显露着仁爱和刚强。

这些特质,充满在他的生命中,也洋溢在他的作品上,以成为伟大的作家,勇敢的斗士—中华民族的魂。

鲁迅对于书籍的装饰和爱护,真是无微不至。

他所出的书,关于书面的图案,排字的体裁,校对的仔细而认真,没有一件不是手自经营,煞费苦心。

他用的图案总是优美的,书的天地头及题目左右总是宽裕的。

他常说:

“字排得密密层层,不留余地,令人接在手里有一种压迫感。

”又说:

“书的每行的头上,倘是圈,点,虚线,括弧的下半(』)的时候,是很不好看的。

我先前做校对人的那时,想了一种方法,就是在上一行里,分嵌四个‘铅开’,那么,就有一个字挤到下一行去,好看得多了。

”经他校过的书,错误是很少很少的。

关于线装书,内容有缺叶的,他能够钞补;

形式有破烂的,也能够拆散,修理,重装完好;

书头污秽的,能用浮水石把它磨干净;

天地头太短的也能够每叶接衬压平,和北平琉璃厂肆的书匠技术一样高明。

他喜欢毛边不切的书,说光边好像和尚头似的;

尤其喜欢初印红字本,所以我以初印红字本《章氏丛书续编》赠送,他接在手里,非常高兴。

由于他的爱护书籍,纤悉必至,有人把他珍藏的书,借去弄得污损了,他非常悲叹,不叹书而叹那人的心的污浊。

即此一端,便可推见其爱护民族爱护人类的大心!

总之,鲁迅一生的起居是很朴素的,克苦耐劳的,始终维持着学生和战士的生活。

最后的十年间,有景宋夫人的照料,饮食较为舒适,然她自己还以为罪过,说:

“记不清有谁说过,鲁迅的生活,是精神胜于物质。

的确的,他日常起来迟了,多在十一时余,那么午饭就吃不下了。

这样一起床就开始工作,有时直至吃夜饭才用膳,也不过两三种菜,半杯薄酒而已。

想起来却是我的罪过。

不会好好地注意他的营养,到后来,好像灯油的耗尽,那火光还能支持吗?

二、精神的鲁迅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呐喊>自序》)

鲁迅剪辫是江南班中的第一个。

这天,他剪去之后,来到我的自修室,脸上微微现着喜悦的表情。

我说:

“阿,壁垒一新!

”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头顶,相对一笑。

鲁迅对于辫子,受尽痛苦,真是深恶而痛绝之,他的著作里可以引证的地方很多,记得《呐喊》便有一篇《头发的故事》,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

晚年的《且介亭杂文》里有云:

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

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

而且还要从辫子上玩出花样来。

(《病后杂谈之余》)

他学医的动机:

(一)恨中医耽误了他的父亲的病。

(二)确知日本明治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医的事实。

但是据我所知,除此以外,还对于一件具体的事实起了宏愿,也可以说是一种痴想,就是:

(三)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天足模样。

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可想。

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比普通人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赵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

(需要补充的点是:

朱安缠脚且拒不放脚是对鲁迅的巨大刺激,在救治小脚的学医动机里占有重要地位。

许寿裳特意避讳这一点,如同他解诗时忌谈鲁迅的婚姻一样。

他学医的成绩很不错,引起同学们一度的嫉妒和侮辱,记得他的《朝花夕拾》里曾经提到。

吾友谢似颜觉得最可注意的,是他的伦理学成绩在优等。

这话很切当。

可见鲁迅不但在说明科学,研究有得,而且在规范科学,也是聚精会神,恢恢乎游刃有余。

因之客观方面既能说明事实的所以然,主观方面又能判断其价值。

以之知人论世,所以能切中肯綮;

以之与人辩驳,所以能论据确凿,自立于不败之地;

以之运用于创作,又每有双管齐下之妙。

这种造诣,非有得于规范科学,洞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者万不能达到的。

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

一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二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 它的病根何在?

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

因之,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

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

鲁迅自己不承认是教育家或青年的导师,然而他的言满天下,尊重创造和奋斗,并且主张扩充文化,指导青年的生活,这些都是合于教育的;

他的行为人范,刻苦耐劳,认真周密,赤诚爱国,情愿自作牺牲,这些又是合于教育的。

正惟其自己不承认是教师,这才够得上称为真正的教师。

鲁迅的人格和作品的伟大稍有识者都已知道,原无须乎多说。

至于他之所以伟大,究竟本原何在?

依我看,就在他的冷静和热烈双方都彻底。

冷静则气宇深稳,明察万物;

热烈则中心博爱,自任以天下之重。

其实这二者是交相为用的。

经过热烈的冷静,才是真冷静,也就是智;

经过冷静的热烈,才是真热烈,也就是仁。

鲁迅是仁智双修的人。

唯其智,所以顾视清高,观察深刻,能够揭破社会的黑暗,抉发民族的劣根性,这非有真冷静不能办到;

唯其仁,所以他的用心,全部照顾到那愁苦可怜的劳动社会的生活,描写得极其逼真,而且灵动有力。

他的一支笔,从表面看,有时好像是冷冰冰的,而其实是藏着极大的同情,字中有泪的。

这非有真热烈不能办到的。

欲明此意,只将《呐喊》中的《阿Q正传》和《彷徨》中的《祝福》两篇,比照对看便知。

鲁迅又是言行一致的人。

他的二百万言以上的创作,任取一篇,固然都可以看出伟大的人格的反映,而他的五十六年的全生活,为民族的存和进步而奋斗,至死不屈,也就是一篇天地间的至文——一篇可泣可歌光明正大的至文,这仁智双修言行一致八个字,乃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

有人以为鲁迅多怒,好骂是一个缺点,骂他者和被骂者都不是他的敌手,实在不值得费这许多光阴,化这许多气力去对付,所谓“割鸡焉用牛刀”。

殊不知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他对人是持平等观的。

他准了缺点,就要愤怒,就要攻击,甚而至于要轻蔑但是即使轻蔑也还带着悲悯之心。

他的最近作《半夏小集》里有这样的话:

琪罗编辑圣·

蒲孚的遗稿,名其一部为《我的毒》(MesPoisons);

我从日译本上,看见了这样的一条: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我在这里说,也是多余的。

诚然,“无毒不丈夫”,形诸笔墨,却还不过是小毒。

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我从来不曾看到鲁迅有谩骂,倒是只看见他的慎重。

他的骂人是极有分寸,适如其分,连用字都非常谨严,仿佛戥子秤过似的。

所谓“以直报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的慎重,我在此只举一个例,就可以概见其余。

当民国十四年初,《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有许多人大开书目,陆续发表,连我也未能免俗,他呢?

只写了十四个大字,叫做:

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后面有附注(见《华盖集》)。

可见自命为青年的导师的,不见得胜任愉快,而他的谨慎工夫,则真可为青年的领导。

又有人以为鲁迅多疑和,这是确的,他曾经有自白,例如《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集外集》其一有云:

现在我对于我那记事后半篇中神经过敏的推断这几段,应该注销。

但以为那记事却还可以存在:

这是意外地发露了人对人——至少是他对我和我对他——互相猜疑的真面目了。

又其二有云:

今天收到一封信和一篇文稿,是杨君的朋友,也是我的学生做的,真挚而悲哀,使人看了很觉得惨然,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

他已经陷入这样的境地了,我还可以不赶紧来消除我那对于他的误解么?

然而社会上,另一方面的下劣凶残,每每有出于他的猜疑之外的,这又从何说起呢!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华盖集续编》所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又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他在《世故三昧》(《南腔北调集》里说得很明白:

待到他们又在谈着这事的时候,我便说出我的所见来,而不料大家竞笑容尽敛,不欢而散了,此后不和我P201谈天者两三月。

我事后才悟到打断了他们的兴致,是不应该的。

这种使人扫兴的事,那些更“‘深于世故’而避开了‘世’不谈”都决不会做,而鲁迅热情难遏,偏要“说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总之,鲁迅是伟大的。

竟不幸而孤寂穷苦以终,是谁之过欤!

是谁之过欤!

然而,我确信将来他是愈远愈伟大的。

现在就引用他的《战士和苍蝇》(《华盖集》)中的几句话作为结束罢:

Schopenhauer(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

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

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鲁迅自一九二七年回上海,至一九三六年逝世,这十年间,国难的严重日甚一日,因之,生活愈见不安,遭遇更加惨痛,环境的恶劣实非通常人所能堪,他的战斗精神却是再接再厉,对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国内政治的不上轨道,社会上封建余毒的弥漫,一切荒淫无耻的反动势力的猖獗,中国文坛上的浅薄虚伪,一点也不肯放松。

于是身在围剿禁锢之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苦战到底,决不屈服。

抗战到底是鲁迅毕生的精神。

他常常说:

“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两地书(四)》)又说: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华盖集续编·

无花的蔷薇之二》)又说:

“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他要反抗,他要复仇。

”(《而已集·

革命时代的文学》)又在抗日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他临死时,还说:

“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人人所共的问题,是民族生存的问题。

……中国的唯一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

”(《且介亭杂文末编·

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三、艺术的鲁迅

教育总长蔡孑民先生就职以后,即竭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

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

这种教育方针,当时能够体会者还很寥寥,惟鲁迅深知其原意;

蔡先生也知道鲁迅研究美学和美育,富有心得,所以请他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

因之鲁迅在民元教育部暑期演讲会,曾演讲美术,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这是他演讲的特色。

他并且写出一篇简短的文言文,登载在教育部民元出版的一种汇报。

鲁迅鉴于国民趣味的低下,所以他的创作中,竭力提倡艺术,有云:

“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我们要求的美术家是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要求的美术作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

”(《热风·

随感录四十三》)

鲁迅的爱好艺术,自幼已然,爱看戏,爱描画,中年则研究汉代画像,晚年则提倡版画,工作的范围很广,约略言之:

(一)搜集并研究汉魏六朝石刻,不但注意其文字,而且研究其画像和图案,是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着手的。

他曾经告诉我:

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

即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

(二)搜集并印行近代木刻,如《北平笺谱》等。

(三)奖掖中国青年木刻家,不但创办木刻讲习会,自己担任口译,使他们得以学习;

创开各国名画展览会,使他们有所观摩;

对于本国新进者的作品,鼓舞批评,不加客气。

(四)介绍外国进步作家的版画,例如精印《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这位有丈夫气概的女子作品实在伟大,这本精印的选集实可宝贵,“……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

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总之,鲁迅熟于中国艺术史,明其可者当取,何者当舍,又博采外国的良规,其目的在创造新时代的民族艺术。

鲁迅从小爱好植物,幼年时喜欢看陈F子的《花镜》等书,常常到那爱种花木的远房叔祖的家,赏玩稀见的植物。

又在《朝花夕拾》里,描写幼年读书的家里,一个荒废的“百草园”,是何等的有趣而足以留连!

他在弘文学院时代,已经买了三好学的《植物学》两厚册,其中着色的插图很多。

所以他对于植物的培养有了相当的素养。

伍舍的庭园既广,隙地又多,鲁迅和我便发动来种花草,尤其是朝颜即牵牛花,因为变种很多,花的色彩和形状,真是千奇百怪。

每当晓风拂拂,晨露湛湛,朝颜的笑口齐开,作拍拍的声响,大有天国乐园去人不远之感。

傍晚浇水,把已经开过的花蒂一一摘去,那么以后的花轮便会维持原样,不会减小。

其余的秋花满地,蟋蟀初鸣,也助我们的乐趣!

第三我的母亲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②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

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焦急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

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

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③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

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

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