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76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docx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

芜湖市中心城区旧区更新及创新发展策略

【摘要】

新版芜湖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空间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将规划建成区划分为城市中部核心区,北部产业区,南部高教高新技术园区,东部及西南部两个新兴综合性城市组团。

形成“一心四组团”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在此基础上修编的中心城区规划以紧紧抓住“长江中下游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特色旅游城市”这一城市性质为核心,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滨江特色宜居商贸

【Abstract】

ThenewlypresentedmasterplanofWuhuidentifiedthelayoutofurbanspacewithgroupstructure.Thebuilt-upareawillbedividedinto4parts.Thecoredistrictincentrecity,thenorthernindustrialarea,thesouthernHigherEducationHigh-techarea,theeasternandsouthwesterntwonewcomprehensivecityarea.Thus,the“onecorewithfourareas”willbeorganizedasthefunctionalandconvenientstructureofoverallurbanspace.Onthisbasis,therevisionofcentralurbanareaplanningtrytofirmlygrasptheurbancharacterasacorewhichrefersto"ThenationalintegratedtransporthubindownstreamofYangtzeRiver,aregionaleconomicandculturalcenter,advancedmanufacturingbase,riversidetourismcity".Awiderangeofworkhavebeenproceeding.

【KeyWords】CentreUrbanDistrictMasterPlanRiversideFeatures

ComfortableforlivingCommerce

 

一.芜湖市中心城区现状与简介

 

一、城区发展演变

芜湖是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

地理优越,资源丰富。

远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建制,因“地势低平,鸠鸟云集”而名鸠兹,城址在今芜湖县黄池。

自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易名芜湖,沿用至今。

西汉时,始设芜湖县,现在的芜湖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芜湖市城区数经变迁,大体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1、以内河为重心的城区发展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东控勾吴,南连荆楚”、“扼中江之险”,当“水陆要冲”,为“长江之锁钥”,皖南之咽喉,军事地位尤为重要,自三国以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

城池屡建屡毁,直至明清两代,才形成以青弋江北岸的鸡毛山高地为中心,周长五华里的古老城区。

北宋时江南屡遭水灾,各地筑圩造田,兴业自保,同时粮食产量也大幅度上升,芜湖因“地平而田腴”成为农业与商贸中心,始筑城垣。

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但建成区比宋城小了许多。

明末清初,随着造船技术的成长,芜湖上升为皖南漕运中心,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从江口至县衙修了一条官道,商人就官道开设店面,形成了长街,沿青弋江北岸向江边延伸,直到江河汇合处的中江塔,足有七里长。

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铺、洋行充盈长街,长街与鱼市街、薪市街相接,西抵江口,人称“十里长街”,人们在这里进行贸易交往,“市声如潮,至夜不休”。

芜湖老城厢逐步向外扩展,形成沿青弋江至入江口的商业区和以县衙为中心的政治区相结合的“一”字型城区布局。

城市虽已发展到长江口,但其重心乃以内河为依托。

2、近现代芜湖城区的拓展

近代芜湖城市建设始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

根据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芜湖县志》所绘《租界图》,今日陶沟以北老火车站、第一人民医院、自来水厂、芜湖造船厂,东从中埂(即后马路)起,西至长江边,这一地区都在租界里。

《烟台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

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

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航运水道,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

到了清代,芜湖形成了广大的米业市场,与无锡、长沙、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

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量西洋商品经过芜湖销往内地,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

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租界区的划定、芜湖米市的形成、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区向北沿长江东岸发展。

与长街平行的二街和穿越富民桥的大马路(中山路)也开辟出来。

茶楼酒肆、梨园歌馆,环绕镜湖堤边。

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

经过多年的建设,老城区与租界之间的大片土地被辟为建成区。

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芜湖近代城市基本轮廓已经形成,城区由原来沿青弋江的“一字”型老城区,发展成以长江口为中心,东起县城,西至江岸,南抵大河(青弋江)南沿,北至弋矶山麓,形成“L”型的形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近代芜湖建成区逐步形成为四大块:

即城内、城外、租界、河南,至解放前夕,面积为七平方公里。

3、建国后芜湖建成区的渐进发展

解放后,伴随芜湖现代工、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江航运发展壮大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依托长江发展,城区范围向北不断扩大。

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阶段城市主要是沿长江向北及向东扩展,城市形态演变为带状。

西跨长江至我国最大的内河煤港裕溪口,北向延伸到四褐山区,南向扩展到青弋江南岸。

据1984年统计数字表明,芜湖市建成区面积达25.4平方公里。

4、九十年代后芜湖城区的快速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芜湖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发展快车道。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并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5年以后,芜湖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和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试点城市,所有这些都为芜湖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迅速向北及向南扩展,逐渐形成了“城北工业区、城中商贸区、城南高新高教区”的城市格局,城市发展也逐步受到原市区用地空间制约。

2006年3月,芜湖市进行了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意味着在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构建“马芜铜城市群”、提升芜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融入长三角、实行跨越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芜湖市将扮演更为积极、更为重要的角色。

新的区划调整也为芜湖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

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现状形成为“城北工业区、城中商贸区、城南高新高教区”和“三山、火龙岗、清水、峨桥”的三区四点的城市新格局。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已达到116.61平方公里。

 

二.芜湖市城市性质的确定

 

(一)城市性质

根据已通过省建设厅评审的《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论证分析,将芜湖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

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宁汉之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本次修编总体规划基本上延续上述定性,同时突出强调芜湖市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文化中心”与“特色旅游城市”的重要职能,将其列为城市性质之一。

近年来,芜湖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目前,芜湖市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和材料三大支柱产业,产业的规模和核心作用竞争力得到新的提升。

未来的芜湖市发展必将继续壮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提高带动力;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电能、船舶、纺织服装、制药、卷烟、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基地和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全国重要的材料生产基地、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家电生产基地和特种显示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

因此,未来的芜湖市必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芜湖是一座具有多重文化色彩的城市。

芜湖是一座滨江山水城市:

长江南北纵贯,青弋江东西横流,“九湖环九山”,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古今文人好评如潮,青山秀水之中无不浸润着山水文化;芜湖是一座文化古城:

从大禹导中江到干将铸剑神山,从我国最早的城隍庙到唐乾宁年间的广济寺,从南宋治平二年的赭山塔到明万历年间的中江塔,从北宋元符年间的大成殿到清光绪年间的圣雅阁中学楼,从清同治年间的清真寺到清光绪年间的天主堂,点点滴滴间无不折射出芜湖的古城文化;芜湖是一座商贸文化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皖南和皖江地区商业中心:

明清时期,芜湖米市、“十里长街”享誉省内外;新中国成立以后,芜湖商业蓬勃发展,商厦、市场数量众多,中山路商业步行街有“安徽第一街”之称,商贸文化的色彩非常浓郁。

芜湖市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功能是中心城市的主体功能,只有中心城市才可能形成规模性的休闲经济,成为休闲经济供给与需求的中心,芜湖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应具有满足城市自身文化服务需求以及为周边区域服务的两大类功能,芜湖市也应按照区域性文化中心的定位要求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与特色旅游产业。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对城市定位和性质也进行了具体地分析,本轮总体规划将芜湖市城市性质确定为:

长江中下游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特色旅游城市。

 

三.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分区建设引导

一、空间结构

(一)现状结构分析

芜湖市中心城区经历了“以内河(青弋江)为重心、沿长江拓展、跨越式北进、渐进式开发城南”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目前已逐渐形成了“城北工业区、城中商贸区、城南高新高教区”的三大板块格局。

总体而言,现状城市结构为典型的“服务为中心、产业在两端”的格局,城市临江发展、形态优美,三个板块定位明确。

就目前的结构而言,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城中组团功能混杂,商贸、居住、行政等多种功能均聚集在弋江路以西的老城范围以内,对中心区的改造升级带来制约。

2、南北两个组团的服务功能有待完善,由于配套功能相对较弱,一方面不利于南北两组团的发展,同时也对城中组团造成了较大的通勤与服务压力。

3、第二产业用地有待拓展,城北工业区已基本饱和,城南高新区虽有余量,但空间不大,城市需拓展新的第二产业发展空间。

 

(二)城区空间结构规划

芜湖市中心城区目前已基本形成城北工业区、城中商贸区、城南高新高教区的三大板块格局。

随着城市商务文化中心的建设,城中组团已确定为芜湖市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城北组团作为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区已成定局;城南组团则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做大做强而发展成为以文化科教、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组团。

城中、城北与城南组团的空间形态及其相应的功能已基本明确。

随着城区“东扩南进”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东及城西南两个新兴组团将逐步形成,这两个新兴组团在起步阶段将以第二产业为先导,但其远景规模都将会超过30平方公里,即中等城市规模。

国际国内经验证明,没有商贸、金融、文化事业的相应发展,纯粹产业区的经济很难繁荣,并将制约第二产业的更大发展。

人气、商气是城市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之一,应创造新优势,把建设现代化新城区作为新战略,着力完善其城市功能,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全面培育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争取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因此,城东及城西南两个新兴组团应按照新城区的标准建设,目标定位为新兴综合性城市组团。

综上所述,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拟采用带状组团式结构,将规划建成区按区位划分为城市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区、南部高教高新技术园区、城东及城西南(三山)两个新兴综合性城市组团。

形成“五大组团”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城中组团:

城市商贸、商务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城北组团:

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区;

城东组团:

以现代工业、居住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区;

城南组团:

以文化科教、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城区;

三山组团:

以临港产业、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区。

 

四.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长期细致具体的工作。

规划原则和规划依据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规划原则

1、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原则

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原则

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将城市置于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总体协调,面向未来,确定城市在区域内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框架。

立足全市行政区域,强调城乡整体协调发展,建设与保护并重,坚持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城乡统筹的原则,力求多赢。

3、以人为本原则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加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建设的协调有序,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5、延续性原则

认真研究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已批准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收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规划的延续性。

6、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现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对策。

7、弹性原则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赋予规划一定的弹性。

8、前瞻性原则

考虑到城市快速发展的趋势,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应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为城市未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2004版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6、《安徽省沿江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7、《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0年);

8、《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2010年)》;

9、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注:

除上述依据以外,本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有《马芜铜城市群规划(2004-2020年)》、《安徽省皖江城镇带布局规划》、《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芜湖市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与《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三)规划年限

芜湖市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年限为:

2006~2020年,其中:

近期为2006~2010年;

远期为2011~2020年;

远景展望至2020年以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