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37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一周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

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学生汇报。

师: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反馈。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

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

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同学们注意力集中,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效果好。

第 二 课 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

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

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实际,教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用数学,尝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学生运用时速度慢,以后要多练习。

第三 课 时    千米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

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

  师:

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

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二第二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求知欲很高,但单位换算错误多,以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第二周

     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

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走操场感受1千米及了解行走大概所需的时间。

再以生活中的路牌感觉与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

(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

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

小精灵:

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

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

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

小精灵:

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

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

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

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

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

哗!

数学王国多美呀!

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

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教学反思:

将知识迁移与生活,感觉1千米估记1千米的长度,加深认识与运用。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

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

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教学反思:

通过以生活实物对较,感受与认识吨这一重量单位,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

能灵活运用吨这一单位。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

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

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

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了大的质量单位,知道成大宗的物品用吨做单位,知道了爸爸冬天买煤炭1吨,就是买了1000千克,也知道了较大质量但之间的换算,求两个长度的和或差时,单位名称一定要相同,不相同的先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名称再计算,在单位换算中,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进行计算。

第三周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二、基础训练

  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三、学习新课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

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

连续进位加

  

(二)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

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

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

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

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

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

(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

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

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已有一定的进位加法计算基础,在算理上着重强调相加满10继续进位,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准确率较高。

 

第二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内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

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

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

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一)估算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

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

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

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400)

  师:

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300)

  问:

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700)

  问:

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

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二)笔算

  师:

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三点: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想前一位进一。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

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

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

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

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

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

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

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教学反思:

有部分同学没有进位,或忘记加进的1,一定要加

第四课时万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

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

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

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

我们走了多少千米?

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

地图上表有吗?

  问:

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

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

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

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

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

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

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

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

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

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

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

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

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93() -473() -2538() -847()

    238     145     4786      675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要提高退位减法的真确率必须要做到:

20以内退位减法要非常熟练,计算时要分清哪位要退,哪位不用退,要看清楚被减数变化,再计算。

 

第二课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24页例题3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

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

99接近多少?

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

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

男生组:

  574+200    453-300    456+198    725+79748-97    356-299

女生组:

 574+200   453-300 456+200-2  725+80-1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