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782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5 考点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文件下载.docx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感叹:

“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

”开耀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行哀悼仪式,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

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

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

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

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

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

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

杨奂传》,有删改)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

(杨奂的)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

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测试各道进士。

杨奂就试于东平,两次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

(他)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他)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

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

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

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

……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

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

“卿有老母,宜出。

”命门者出之。

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

临卒,与从弟纬书云:

“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选自《南齐书·

列传第三十三》)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

古时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

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

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选C。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死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

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

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

……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渢一向交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

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渢对崔慰祖说:

“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

”(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

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

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

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

“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

《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

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

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太守曰: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

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选自《后汉书·

吴祐传》,有删改)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洁正直”的意思。

后来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第一步,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初步判定A、B两项正确。

第二步,可联系历史教材中西汉的“察举”制,确定“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而非秦始皇时设立。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

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

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

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

“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

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

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前代的贤人慎重对待的。

”吴恢于是不写书了。

后来被举荐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

功曹认为他傲慢,请求罢免他。

太守说: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暂且不要多言。

”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任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

(吴祐后来)升为胶东侯相。

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

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

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

“书如是,儿何怠!

”父奇其意,许授《左氏》。

逾年,遂通览群史。

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

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

“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

”对曰:

“史有三长:

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

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

”时以为笃论。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

殁后,帝读《史通》称善。

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刘知几传》)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即进士及第,指参加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章礼仪、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等事务。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扬其德行功绩。

选D。

第一步,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判定A、B两项正确。

第二步,联系历史教材相关内容,可知C项正确;

联系语文教材注释中对谥号的解读,可知谥号有三类:

表扬、批评和同情。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唐玄宗的名讳,所以用他的字来代替。

十二岁时,父亲刘藏器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杖责打来督促他。

等到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便混在兄弟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

“《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

”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

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

他和他的兄长知柔都以擅长文词扬名。

后来考中进士,调任获嘉主簿。

刘子玄统管国史的编修将近三十年,官职即使变更了,编修国史的职责依然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他:

“自古以来文士多,修史的人才少,为什么呢?

”(刘子玄)回答说:

“修史有三种特长:

才华、学养、见识。

世上很少有人能三者兼有,所以修史的人才少。

有学养无才华的人,犹如愚蠢的商人拿着铜钱,却买不到东西;

有才华无学养的人,犹如能工巧匠却没有楩木楠木做的好斧头,建不成房屋。

好的坏的一定要记下来,使骄傲的国君乱臣贼子感到害怕。

”当时的人们认为他说的是确论。

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

(他)去世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

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

“魏郎弄戟多少?

”收惭,遂折节读书。

积年,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

“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选自《北史》,有删改)

A.“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郎中”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照顾帝王饮食起居、身体保健。

C.“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D.“七步之才”指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原指曹植,文中用这一典故赞美了魏收的文学才华。

联系文言文《荆轲刺秦王》中“诸郎中执兵”可知,“郎中”的职责为护卫、侍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魏收,字伯起,是钜鹿下曲阳人。

魏收从小聪明机智,不拘小节。

十五岁时,已经很会写文章。

当他随父亲去边境后,喜欢学习骑马射箭,想凭借武艺使自己显贵。

荥阳人郑伯取笑他说:

“魏收儿郎玩了多少戟啦?

”魏收感到惭愧,于是改变志向,专心读书。

(这样)积年累月,(终于)以文才华美而出名。

(魏收)开始被授予太学博士。

永安三年,升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即位,精选左右侍从官员,下诏书命令魏收撰写封禅书来测试他的文才。

魏收执笔一挥而就,不拟草稿,文章长近千字,几乎没有改动。

此时黄门侍郎贾思同伺候在节闵帝身旁,对魏收的才能很惊奇,禀报皇帝说:

“即使是七步之内能作诗的才子,也不能超过他。

”(于是)升任(魏收)为散骑侍郎,同时编修国史,没有多久,兼任中书侍郎,这时他二十六岁。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萧伯玉墓志铭

[明]杨士奇

夫孝百行之先也。

孝可以通天地,格鬼神,而所愿必遂者,诚之至也。

然考历代所纪,率皆不过十数人,岂以其道虽易实难而由之者鲜与?

抑有之,或处乎幽夐寂寞之滨,世莫得闻之?

若今抚之乐安之萧伯玉,其行有诚,世之知者寡也。

方伯玉丧父时,生四阅月,其母育之,稍长,能服母之教以有立,十余岁,即躬任繇役,诣京师,不以公事忧其母。

甫冠,坐累谪戍万里东海外。

且行,辞其母,跽曰:

“男子出门行四方,惟大人善自怡,勿以儿故戚戚自损。

”伯玉虽外为好言壮色以宽母意,实中心悲念远去母不自堪也。

即日素食,仰天而誓,冀复生还见母,有如不生还见母,终身不复饮酒食肉。

既及戍所,久益颠沛艰难,而持行愈砺,恒曰:

“吾不孝,不获侍吾母,又可倍其教而贻其忧乎?

”戍之长官察其贤,皆礼重之,遣子弟从之学问。

有过爱之,且醴馔强进之者曰:

“非饮食莫养身体,爱身即爱母矣。

”不听,而泣下潸然,酸楚不已,左右皆为感动。

盖其心旦暮动息,无斯须不在母侧。

后二十有七年,竟以公命得过家省母。

时其母已七十余,尚康宁无恙。

母子相见,欢如更生焉。

《书》有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夫惟欲之出乎不善者,不可以望得于天,苟善矣,无弗得者,伯玉是已。

无几,伯玉以疾卒于家,永乐乙未十一月也,享年四十有九。

伯玉自幼嗜学,博涉书史,喜为歌诗。

而性耿介,不肯枉己徇人。

急人之急,虽处穷厄,屡掷所有济人匮乏。

其子仪,永乐乙未进士。

仪卜其卒之明年某月,葬于乐安之某乡某原。

先事奉状请余铭,余既得其行,又考知其世,为之铭。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可以通天地,格鬼神       格:

感通

B.岂以其道虽易实难而由之者鲜与由:

践行

C.又可倍其教而贻其忧乎倍:

增加

D.不肯枉己徇人徇:

顺从

C项中的“倍”是通假字,通“背”,是“违背”的意思。

要善于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解决书外问题。

如《鸿门宴》中“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也是这样的用法。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

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

B.《书》:

指《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C.永乐:

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

前后共二十二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D.乙未:

为六十干支之一。

干支顺序为第32个,前一个为甲午,后一个为丙申。

多用于记录时间,称为年号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错误,应为“干支纪年法”。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子出门行四方,惟大人善自怡,勿以儿故戚戚自损。

译文:

                                    

(2)急人之急,虽处穷厄,屡掷所有济人匮乏。

答案:

(1)儿子出门行走四方,希望母亲大人好好自我保养,不要因为儿子的事情伤心难过而损害身体。

(2)他把解决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急务,即使处在艰难困厄的境遇中,也多次拿出自己的所有去救济别人。

10.萧伯玉的孝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

请简要概括。

答:

题干的重点是“孝道”和“行为”,即要从语段中找出体现萧伯玉孝顺的行为。

表现萧伯玉孝道的内容在第二段,从“能服母之教以有立”“不以公事忧其母”“虽外为好言壮色以宽母意,实中心悲念远去母不自堪也”“不生还见母,终身不复饮酒食肉”等语句可以看出他的孝道。

服从母亲的教诲;

不因公事让母亲担忧;

离开母亲之前忍住内心悲伤,宽言安慰母亲;

发誓不活着回来见母亲,就不食酒肉。

孝是各种品行中最重要的。

孝道可以沟通天地,感通鬼神,而且内心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是因为有最大的诚意。

但是考证历代的文献记录,达到至孝的人都不超过十几人,难道是因为孝道虽然看起来容易实际很难因此践行它的人很少吗?

或者有这样的人,可能处在偏远冷清的地方,所以世上没有人听说过?

像现今抚州乐安的萧伯玉,他的孝道最为诚挚,世上知道的人很少。

当萧伯玉父亲去世时,他才出生四个月,他的母亲抚养他;

年岁稍长,他能服从母亲的教诲并有所成就;

十几岁,他就亲自承担官府的徭役,到京师去,不因为公事而让母亲担心。

刚二十岁,因受到别人牵累被贬谪到万里之外的东海戍守。

临走时,他辞别自己的母亲,跪下来说:

“儿子出门行走四方,希望母亲大人好好自我保养,不要因为儿子的事情伤心难过而损害身体。

”伯玉虽然表面上用好言好语和豪迈的气势宽慰母亲,实际上内心因想到要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伤已经不能承受了。

当日他决定吃素食,对天发誓,希望能再活着见到母亲,如果不能活着回来见到母亲,终身不再饮酒吃肉。

到了贬戍的地方后,越是长期处在颠沛艰难的环境,他越是严格坚持自己的操守,他常说:

“我不孝,不能侍奉在我母亲身边,又怎么可以违背她的教导,给她带来忧患呢?

”戍地的长官知道了他的贤能,都很礼遇他看重他,派遣子弟跟他学习。

有人十分爱惜他,准备美酒、美食强行进献给他,说:

“没有好的饮食不足以养好身体,爱惜身体就是爱惜母亲。

”但他不听,潸然泪下,悲痛不已,左右的人都被他感动。

大概早晚动止起居,他的心没有一刻不在母亲身边。

贬戍二十七年之后,竟然因为公务得以回家探望母亲。

当时他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很健康没有疾病。

母子相见,开心得好像获得了新生。

《尚书》有言:

百姓想要的,老天一定会听从。

只要是不善良的人的欲望,不要指望从老天那里得到满足;

如果是善良的人,没有得不到的,伯玉就是这样的。

不久,伯玉因为疾病在家中去世,那是永乐乙未年十一月,他享年四十九岁。

伯玉自幼喜欢学习,博览书籍史料,喜欢写诗歌。

他性情耿直,不肯屈就自己而顺从别人。

他把解决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急务,即使处在艰难困厄的境遇中,也多次拿出自己的所有去救济别人。

他的儿子萧仪,永乐乙未年考中进士。

萧仪选择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某月,将他安葬在乐安某乡某原。

萧仪在安葬之前把他生前的事状交给我,请求我写墓志铭,我了解了他的事状,又考证了解了他的生平,替他写了这篇墓志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