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801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初步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带。

乳产业形成了以呼、包二市及呼伦贝尔为核心区的东西部两大优势生产加工基地;

玉米产业正在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两大集群;

锡盟的肉羊、呼伦贝尔的大豆加工、通辽、赤峰的肉牛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

以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为核心的羊绒产业带和以巴彦淖尔市为核心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等产业集群成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的重要支撑。

  4.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400家,销售收入占80.3%,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9家,销售收入占44%,大型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伊利、蒙牛销售收入均突破300亿元,双双进入世界乳业20强。

鄂尔多斯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供应商。

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29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8家。

在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的同时,先后引进了河南双汇、北京三元、上海光明乳业、山东金锣、河北梅花味精、新疆屯河、台湾旺旺、江苏雨润等46家区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雀巢集团也在区内落户,优势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各地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截至2010年末,区内龙头企业注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已达33个,占全区总数(41个)的80.5%;

全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43家,产品425个;

有机食品生产企业65家,产品402个;

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29种。

液态奶、奶粉、冰淇淋、羊绒衫等销售量均居全国首位。

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了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为塑造内蒙古的新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

  5.形成了较强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

  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0000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3%,农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2.5:

1。

总体上看,我区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列,牛奶、羊绒等部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保持国内领先。

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生产基地的发展,使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6.项目拉动效应明显。

  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承接区内外产业转移,组织实施了伊利集团新工业园区项目、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蒙牛六期项目)、玉王生物一期60万吨淀粉项目、雨润年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总资产1268亿元,比2005年增加608.5亿元,年均递增14%。

“十一五”期间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投入生产,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7.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逐年增大。

“十一五”期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和规模以上流通企业,上交税金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44.0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79.54亿元,5年累计上交税金310.65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累计总收入(6490.8亿元)的4.79%,年均增幅9.95%。

  二是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10年,加工企业带动211.9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4%以上,比“十一五”第一年增加70万户。

全区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实现纯收入267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8.4%,比2005年的1004元提高1673元。

  三是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区有60多个旗县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发展二、三产业主要靠农畜产品加工、流通。

在不征收农牧业税以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当地纳税大户,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建在旗县区,为农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加工、流通、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创造就业岗位100万个。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不高,依然处在外延式粗放增长阶段,发展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

  1.加工企业总体上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品牌建设薄弱。

除乳、绒产业发展比较成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先进的加工企业集群,拥有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国内叫得响的驰名商标,粮油、肉等其它产业缺乏领军企业,更没有创出国际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深加工农产品占80%以上。

而我区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2.3%,深加工不足20%,差距较大。

突出表现为:

产业链条较短,初加工产品多,延伸加工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少;

大路货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

  3.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虽然我区农畜产品总量较大,但原料基地与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不同品种供应总量和地区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并存,在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方面不能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

  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的局面,农牧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处于弱势地位。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受资金制约成长缓慢,总体上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结构松散,对接市场和带动农牧民的能力弱。

  5、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短缺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中小型加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6、地区发展不平衡。

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盟市,如呼市和通辽市,农畜产品加工的规模、水平、集约化程度等方面均处于自治区前列,工业基础薄弱的盟市,农畜产品加工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7、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规模看,乳、肉、绒毛(皮革)、粮食四大产业支撑作用突出。

其他产业规模相对偏小,蔬菜(瓜果)、马铃薯产业的占比分别只有2.9%和1.5%。

 

  (三)优势与潜力

  农畜产品加工业是依托农牧业、沟通城乡、连接工农、带动农牧民、服务城市和乡村的朝阳产业,国家有多项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我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特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采取新举措,不断开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1.资源优势。

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资源比较富集,全区耕地总面积1.07亿亩,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居全国第二位。

草原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可利用草原面积10.2亿亩,居全国第一位。

同时,土地相对于内地也比较宽裕,劳动力、水电价格相对较低。

  2.原料生产优势。

我区由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林区、垦区等多种经济类型构成,农畜产品十分丰富。

我区的玉米、大豆、小麦、奶牛、肉牛、肉羊等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具有规模优势,已列入国家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

我区粮食总产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连续6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牛奶、羊肉、绵羊毛、山羊绒、向日葵籽等农畜产品产量均保持全国第一位。

每年可为国家提供200亿斤商品粮、150万吨肉类、500万吨牛奶,为农畜产品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

  3.加工企业基础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新上了一大批设备先进、加工规模大的项目,农畜产品加工能力稳步提高,逐步培育了一批知名度比较高、市场占有率比较大的龙头企业和驰名品牌,乳业、绒业、马铃薯加工业位居全国前列。

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等10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和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4.政策优势。

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产业化全面推进阶段,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及自治区把推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政策,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5.区位和市场优势。

我区与蒙古、俄罗斯交界,甘、宁、晋、冀、黑、吉、辽等八省区,靠近京津唐等大市场,与环勃海经济圈相接,无论内销或出口,都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

同时,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我区丰富优良的农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为根本,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巩固提升乳、绒优势产业,适度扩张肉、粮油产业,积极培育马铃薯(蔬果)、饲草饲料、特种生物资源及沙等新兴特色产业。

以加强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支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为切入点,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努力把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富民兴区的非资源型战略支撑产业,加快促进我区由农牧业生产大区向农畜产品加工强区转变。

  

(二)目标任务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延伸和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到2015年,努力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主导产业,打造12个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重点产业集群,建设100个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0万吨以上。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作物比重提高到76%。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保持在亿头只左右,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牲畜头数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达到75%,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牛奶、羊绒、马铃薯加工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牛肉、羊肉、番茄、红干椒加工力争进入全国前列。

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加工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巩固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领军企业的优势地位,重点在肉、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深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新的领军企业。

到2015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增加值1500亿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5%以上,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左右。

打造2家年销售收入超4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和5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大批在全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驰名品牌。

  3.带动农牧民增收再上一个大台阶。

到2015年,带动全区70%的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实现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3%,占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左右,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工业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抓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聚,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重点打造初具规模的乳品精深加工、牛肉加工、羊肉加工、羊绒加工、玉米深加工、小麦加工、水稻加工、大豆深加工、马铃薯加工、番茄(红干椒)深加工10个产业集群,解决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积极培育皮革(皮毛)、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3个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一)乳产业

  1.发展目标

  

(1)基地建设

  2015年全区奶牛存栏达300万头,牛奶产量达1100万吨,奶牛平均单产达5.5吨左右。

全区5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奶牛比重达60%以上,其中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奶牛比重达到30%以上。

  

(2)乳品加工

  2015年全区乳品企业处理鲜奶1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剔除伊利、蒙牛区外分公司的销售收入)。

乳品加工企业自建牧场生产的原料奶不低于加工规模的30%。

  2.产业布局

  依据资源状况、基础设施条件、龙头企业布局等实际情况,重点建设以下五大牛奶生产区域(包括66个旗县区):

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

  支持乳品企业在国内有奶源优势的地区加大产能布局,采取企业自建、奶联社、托牛所、奶农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家庭牧场、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大型生态牧场的建设,促进奶牛由分散饲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夯实优质奶源基础。

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奶牛良种水平。

  加强对原奶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原奶市场交易公平,价格稳定。

严厉打击乱收、散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哄抬奶价和压价等行为。

积极建立和完善鲜奶质量第三方监测机构,化解质量纠纷。

乳品加工企业要严格执行鲜奶收购标准,以质论价,定期公布鲜奶收购量和收购价格,及时兑现奶资。

逐步建立生鲜乳收购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3.发展重点

  加快乳品加工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的步伐,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本土大型乳品企业行业竞争优势,提升我区乳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大力发展酸奶等低温产品和奶饮料等创新产品,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不但在液态奶的产品上有新创新,而且在固态奶的开发上有新突破,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依托五大奶源基地,培育乳品加工产业聚集带。

重点打造呼和浩特市乳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伊利、蒙牛等企业为龙头,依托盛乐工业园区、金川开发区,建设构建奶牛繁育、养殖、生产及奶酪、高端液体乳和婴幼儿奶粉、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为主的产业链,形成年加工牛奶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打造呼伦贝尔市乳品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雀巢公司、伊利集团在扎兰屯和牙克石的分厂、上海金丝猴乳业、上海阳光乳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雀巢公司无水奶油、咖啡伴侣项目、伊利乳业配方奶粉项目、金丝猴公司乳制品项目,形成年处理鲜奶150万吨、年生产无水奶油5000吨、咖啡伴侣5000吨的加工能力。

  

(二)肉产业

  2015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270万吨,年均递增3%,肉类总产量保持全国前列。

肉类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肉类综合加工率达65%,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750亿元,年均递增15.5%。

  以资源为依托,培育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加工集群。

抓好种源基地建设,提升种畜质量,牧区要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草定畜,加强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养殖,增加农区畜牧业比重,提高商品畜的出栏率和单产能力。

  

(1)羊肉产业

  围绕大型肉羊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加强肉羊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肉羊良种繁育、模式化育肥体系,提高出栏率和个体产肉性能,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

  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8个盟市的24个旗县区发展肉羊产业。

形成以小肥羊、伊盛、蒙都、上海元盛、天津中敖集团公司为龙头,以呼伦贝尔羊为主导品种的东北肉羊带,以乌珠穆沁肥尾羊、苏尼特肉羊为主导品种的锡林郭勒草原肉羊带,以引进优质肉羊品种,利用杂交优势生产肥羔为基本模式的沿黄河两岸的肉羊生产带。

  

(2)牛肉产业

  依托我区中东部地区草原资源优势和城市郊区奶牛业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盟、鄂尔多斯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7个盟市的18个旗县区发展肉牛产业基地。

建立起两个优势生产区和一个潜在生产区。

以科尔沁牛业公司、吉林浩月公司、利源肉牛公司、东方万旗为龙头,形成以通辽市和赤峰市农区、草原区、半农半牧区相结合的科尔沁肉牛生产区;

以伊顺肉业、鑫泰生物制品公司为龙头企业,形成以锡林郭勒草原为基础,充分发挥草原畜牧业优势的中部草原肉牛生产区。

通过利用快速发展的奶牛业带来的机遇,发展奶牛公犊及肉牛育肥,生产高档犊牛肉,形成以蒙伊萨公司为龙头的西部肉牛生产区。

  (3)猪肉产业

  以粮食主产区为发展重点,以粮食转化为依托,因势利导,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集中的生猪饲养基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以通辽金锣集团、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为龙头,以通辽市、赤峰市为中心,重点发展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兴安盟的扎赉特旗、赤峰市敖汉旗、宁城县、翁牛特旗的生猪养殖基地,建立东部猪肉产业带。

以呼和浩特瑞天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乌兰察布市双汇集团为龙头,以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的生猪养殖基地为基础,建立中部地区猪肉产业带。

以临河市得利斯集团为龙头,以临河市、五原县为中心,建立西部地区猪肉产业带。

  (4)禽肉产业  

  我区家禽发展的主要地区是处于西辽河平原的通辽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岭南地区、兴安盟的部分旗县,以及处于河套与土默川平原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地。

近年来,家禽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兴产业。

围绕塞飞亚、维尔肉鸡、羽标公司等龙头企业实际情况,优先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区和产品。

     

  以牛羊肉加工为重点,整合现有肉类品牌资源,打造3-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肉类企业“航母”。

引入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按照国际肉类安全卫生标准,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肉类加工厂,创建草原绿色品牌,大幅度提高肉类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牛羊肉加工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鼓励发展各具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肉类加工产品,大力开发方便、安全的肉类食品,大力发展分割肉、保鲜肉,使肉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由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由大包装向小包装方向发展。

努力开发禽畜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的综合利用,发展生化制药。

同时,进一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肉鸭、肉鸡、肉鹅等特色养殖加工。

  重点打造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浩特市和巴彦淖尔市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以金锣公司、科尔沁牛业、皓月公司、雨润公司、维尔肉鸡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依托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工业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打造通辽市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以伊盛肉业、小肥羊肉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依托锡林郭勒经济开发区,打造锡林浩特市畜产品加工产业集。

依托塞飞亚、福润、宏发等龙头企业,打造赤峰市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绒毛(皮革)产业

  到2015年,山羊绒产量达到8500吨左右,保持全国第一,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年均递增16%。

创造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巩固国内行业第一的地位,提高羊绒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区域布局

  

(1)羊绒产业

  白绒山羊业发展重点地区为内蒙古白绒山羊区(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乌珠穆沁白绒山羊区(锡林郭勒市)、罕山白绒山羊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三个区。

  

(2)细羊毛产业

  优势产区集中在8个盟市的35个旗县,细毛产量占到全区产量的70%以上。

由于羊毛加工已在我国江苏、浙江、山东地区形成规模,而我国羊毛产量缺口较大,因此我区不适宜再发展大的羊毛加工企业,可以为这些地区深加工配套进行粗加工;

同时逐步健全流通体系,实现优势资源向强势经济的转变。

主要分布在:

东部细羊毛优势产区、中部细羊毛优势产区和西部细毛羊优势产区。

  (3)皮革及其它产业

我区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皮张产量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流通市场,丰富的资源就以低廉的价格零散性地流出了区外,优势资源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根据我区各地牲畜饲养的特点,产业布局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与养殖特点、养殖规模相协调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形成皮革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基地发展重点:

以品种选育和改良为重点,改变绒山羊的饲养方式,基本稳定山羊数量,提高个体产绒量和羊绒质量。

  龙头企业发展重点:

以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知名品牌为核心,整合现有加工资源,提高羊绒产业的集中度。

实施“走出去”战略,瞄准国际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