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92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docx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样本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畜产品加工业是我区老式优势产业,也是富民兴区重要支撑产业。

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对于调节优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构造,加快工业化、城乡化和农牧业当代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具备重要意义。

为增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农畜产品加工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状况及发展优势

  

(一)基本状况

  内蒙古地区辽阔,农牧业物种资源丰富,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具备得天独厚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把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工业化、城乡化和农牧业产业化重要举措来抓,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规模总量持续扩大,产业构造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加工增值能力稳步提高,经济运营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成为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1.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工业经济支柱产业。

  ,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公司2072家,共实现销售收入2429.1亿元,完毕增长值72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8.1亿元。

“十一五”期间,销售收入和增长值年均增长均为25.5%,利润年均增长27.4%。

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公司实现增长值720.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增长值13.7%,在全区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中,仅次于能源、冶金建材工业排第三位。

  2.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优势,六大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协同带动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

  以乳、肉、绒、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沙)六大主导产业为框架农畜产品加工业呈现迅速稳步发展良好势头。

乳、绒两大优势产业保持全国领先,羊绒产业成为我区最具国际竞争力产业之一。

肉类产业是我区具备资源、市场和比较优势产业,粮油产业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突出亮点。

菜薯、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特色新兴产业也迅速成长,不断壮大。

农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优势产业、老式产业、特色新兴产业多元并举发展产业格局。

  3.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产业集群。

  初步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具备比较优势产业汇集带。

乳产业形成了以呼、包二市及呼伦贝尔为核心区东西部两大优势生产加工基地;玉米产业正在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两大集群;锡盟肉羊、呼伦贝尔大豆加工、通辽、赤峰肉牛已成为本地一大主导产业;以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为核心羊绒产业带和以巴彦淖尔市为核心蕃茄生产加工基地等产业集群成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重要支撑。

  4.形成了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骨干公司和名牌产品。

  ,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公司400家,销售收入占80.3%,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加工公司29家,销售收入占44%,大型骨干公司支撑作用突出。

伊利、蒙牛销售收入均突破300亿元,双双进入世界乳业20强。

鄂尔多斯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羊绒制品供应商。

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29户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公司,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公司达到258家。

在哺育本土龙头公司同步,先后引进了河南双汇、北京三元、上海光明乳业、山东金锣、河北梅花味精、新疆屯河、台湾旺旺、江苏雨润等46家区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公司,世界500强之一雀巢集团也在区内落户,优势公司群体不断壮大。

  在做大做强龙头公司过程中,各地大力实行品牌带动战略,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公司和名牌产品。

截至末,区内龙头公司注册商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驰名商标已达33个,占全区总数(41个)80.5%;全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公司143家,产品425个;有机食品生产公司65家,产品402个;农业部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29种。

液态奶、奶粉、冰淇淋、羊绒衫等销售量均居全国首位。

知名品牌和优势公司集群发展,提高了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为塑造内蒙古新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

  5.形成了较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

  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0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生产能力,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3%,农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牧渔业总产值比例达到2.5:

1。

总体上看,我区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在国内前列,牛奶、羊绒等某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保持国内领先。

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效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生产基地发展,使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上了一种新台阶。

  6.项目拉动效应明显。

  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承办区内外产业转移,组织实行了伊利集团新工业园区项目、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蒙牛六期项目)、玉王生物一期60万吨淀粉项目、雨润年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示范、带动能力强重大项目。

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公司拥有总资产1268亿元,比增长608.5亿元,年均递增14%。

“十一五”期间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和投入生产,对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产品构造,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

  7.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一是对地方财政贡献逐年增大。

“十一五”期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加工公司和规模以上流通公司,上交税金逐年增长,从44.02亿元提高到79.54亿元,5年合计上交税金310.65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合计总收入(6490.8亿元)4.79%,年均增幅9.95%。

  二是对农牧民增收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加工公司带动211.9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59.4%以上,比“十一五”第一年增长70万户。

全区农牧民参加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实现纯收入267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8.4%,比1004元提高1673元。

  三是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区有60各种旗县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发展二、三产业重要靠农畜产品加工、流通。

在不征收农牧业税后来,农畜产品加工公司成为本地纳税大户,是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农畜产品加工公司大都建在旗县区,为农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环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加工、流通、包装、运送等有关产业创造就业岗位100万个。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不高,依然处在外延式粗放增长阶段,发展中面临着某些亟待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重要是:

  1.加工公司总体上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品牌建设薄弱。

除乳、绒产业发展比较成型,已经形成了稳定原料生产基地和先进加工公司集群,拥有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国内叫得响驰名商标,粮油、肉等其他产业缺少领军公司,更没有创出国际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普通在90%以上,深加工农产品占80%以上。

而我区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2.3%,深加工局限性20%,差距较大。

突出体现为:

产业链条较短,初加工产品多,延伸加工高品位产品和终端产品少;大路货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

  3.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虽然我区农畜产品总量较大,但原料基地与实现规模化、原则化、集约化经营规定有很大差距,不同品种供应总量和地区构造性短缺矛盾并存,在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方面不能适应龙头公司需要。

  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龙头公司与农牧户之间多为单纯买卖关系,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局面,农牧户组织化限度不高,处在弱势地位。

农牧民专业合伙社受资金制约成长缓慢,总体上运营机制不健全,组织构造松散,对接市场和带动农牧民能力弱。

  5、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短缺矛盾始终是困扰农畜产品加工公司发展瓶颈,特别是中小型加工公司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依然突出。

  6、地区发展不平衡。

工业化限度比较高盟市,如呼市和通辽市,农畜产品加工规模、水平、集约化限度等方面均处在自治区前列,工业基本薄弱盟市,农畜产品加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7、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规模看,乳、肉、绒毛(皮革)、粮食四大产业支撑作用突出。

其她产业规模相对偏小,蔬菜(瓜果)、马铃薯产业占比分别只有2.9%和1.5%。

 

  (三)优势与潜力

  农畜产品加工业是依托农牧业、沟通城乡、连接工农、带动农牧民、服务都市和乡村朝阳产业,国家有多项勉励发展优惠政策,处在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对的结识和把握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面临形势和任务,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特点,站在新历史起点,采用新举措,不断开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局面。

  1.资源优势。

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资源比较富集,全区耕地总面积1.07亿亩,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3.2倍,居全国第二位。

草原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22%,可运用草原面积10.2亿亩,居全国第一位。

同步,土地相对于内地也比较宽裕,劳动力、水电价格相对较低。

  2.原料生产优势。

我区由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林区、垦区等各种经济类型构成,农畜产品十分丰富。

我区玉米、大豆、小麦、奶牛、肉牛、肉羊等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不但品质优良,并且具备规模优势,已列入国家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

我区粮食总产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牧业年度全区牲口总头数持续6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牛奶、羊肉、绵羊毛、山羊绒、向日葵籽等农畜产品产量均保持全国第一位。

每年可为国家提供200亿斤商品粮、150万吨肉类、500万吨牛奶,为农畜产品加工提供充分原料。

  3.加工公司基本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新上了一大批设备先进、加工规模大项目,农畜产品加工能力稳步提高,逐渐哺育了一批知名度比较高、市场占有率比较大龙头公司和驰名品牌,乳业、绒业、马铃薯加工业位居全国前列。

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等10个在全国具备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和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4.政策优势。

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城乡化不断加快,产业化全面推动阶段,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实行,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及自治区把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政策,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条件。

  5.区位和市场优势。

我区与蒙古、俄罗斯交界,甘、宁、晋、冀、黑、吉、辽等八省区,接近京津唐等大市场,与环勃海经济圈相接,无论内销或出口,都具备很强区位优势。

同步,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二、指引思想和目的任务

  

(一)指引思想

  进一步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托我区丰富优良农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推动工业化、城乡化、农牧业当代化为主线,以增进农牧民增收为目的,巩固提高乳、绒优势产业,适度扩张肉、粮油产业,积极哺育马铃薯(蔬果)、饲草饲料、特种生物资源及沙等新兴特色产业。

以加强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支撑,调节优化产业构造,延伸产业链条为切入点,哺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限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品位化、生态化、原则化、安全化,努力把农畜产品加工业哺育成为富民兴区非资源型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增进我区由农牧业生产大区向农畜产品加工强区转变。

  

(二)目的任务

  1.产业构造优化升级获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延伸和产业优化升级,哺育、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到,努力哺育5个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主导产业,打造12个销售收入超300亿元重点产业集群,建设100个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0万吨以上。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作物比重提高到76%。

牧业年度牲口存栏头数保持在亿头只左右,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牲口头数占牲口总头数比重达到75%,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牛奶、羊绒、马铃薯加工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牛肉、羊肉、番茄、红干椒加工力求进入全国前列。

形成构造优化、布局合理、多元发展、多级支撑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加工公司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

巩固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领军公司优势地位,重点在肉、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深加工获得突破性进展,哺育新领军公司。

到,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增长值1500亿元,均比翻一番,年均递增15%以上,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左右。

打造2家年销售收入超400亿元大公司集团和5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龙头公司,形成一大批在全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农畜产品加工公司和驰名品牌。

  3.带动农牧民增收再上一种大台阶。

到,带动全区70%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参加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实现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3%,占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一半左右,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重要途径。

  三、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立足资源禀赋和既有产业基本,以龙头公司为核心,以工业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承办产业转移为重要抓手,完善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聚,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公司和重点项目。

重点打造初具规模乳品精深加工、牛肉加工、羊肉加工、羊绒加工、玉米深加工、小麦加工、水稻加工、大豆深加工、马铃薯加工、番茄(红干椒)深加工10个产业集群,解决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瓶颈问题。

积极哺育皮革(皮毛)、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3个新兴产业集群,增进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步迅速发展。

  

(一)乳产业

  1.发展目的

  

(1)基地建设

  全区奶牛存栏达300万头,牛奶产量达1100万吨,奶牛平均单产达5.5吨左右。

全区50头以上原则化规模养殖社区(场)奶牛比重达60%以上,其中100头以上原则化规模养殖社区(场)奶牛比重达到30%以上。

  

(2)乳品加工

  全区乳品公司解决鲜奶1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剔除伊利、蒙牛区外分公司销售收入)。

乳品加工公司自建牧场生产原料奶不低于加工规模30%。

  2.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状况、基本设施条件、龙头公司布局等实际状况,重点建设如下五大牛奶生产区域(涉及66个旗县区):

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

  支持乳品公司在国内有奶源优势地区加大产能布局,采用公司自建、奶联社、托牛所、奶农专业合伙社、养殖社区、家庭牧场、公司投资等各种方式,发展奶牛原则化规模养殖,推动大型生态牧场建设,增进奶牛由分散饲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夯实优质奶源基本。

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奶牛良种水平。

  加强对原奶市场监督管理,保证原奶市场交易公平,价格稳定。

严肃打击乱收、散收,采用有效办法遏制哄抬奶价和压价等行为。

积极建立和完善鲜奶质量第三方监测机构,化解质量纠纷。

乳品加工公司要严格执行鲜奶收购原则,以质论价,定期发布鲜奶收购量和收购价格,及时兑现奶资。

逐渐建立生鲜乳收购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合理价格形成机制。

  3.发展重点

  加快乳品加工公司产业化、规模化、当代化和集团化步伐,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本土大型乳品公司行业竞争优势,提高我区乳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

调节优化产品构造,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大力发展酸奶等低温产品和奶饮料等创新产品,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不但在液态奶产品上有新创新,并且在固态奶开发上有新突破,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依托五大奶源基地,哺育乳品加工产业汇集带。

重点打造呼和浩特市乳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伊利、蒙牛等公司为龙头,依托盛乐工业园区、金川开发区,建设构建奶牛繁育、养殖、生产及奶酪、高品位液体乳和婴幼儿奶粉、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为主产业链,形成年加工牛奶500万吨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打造呼伦贝尔市乳品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雀巢公司、伊利集团在扎兰屯和牙克石分厂、上海金丝猴乳业、上海阳光乳业等龙头公司,重点建设雀巢公司无水奶油、咖啡伴侣项目、伊利乳业配方奶粉项目、金丝猴公司乳制品项目,形成年解决鲜奶150万吨、年生产无水奶油5000吨、咖啡伴侣5000吨加工能力。

  

(二)肉产业

  1.发展目的

  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270万吨,年均递增3%,肉类总产量保持全国前列。

肉类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肉类综合加工率达65%,肉类加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到750亿元,年均递增15.5%。

  2.产业布局

  以资源为依托,哺育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合理区域布局和加工集群。

抓好种源基地建设,提高种畜质量,牧区要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机制,以草定畜,加强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原则化科学养殖,增长农区畜牧业比重,提高商品畜出栏率和单产能力。

  

(1)羊肉产业

  环绕大型肉羊加工龙头公司,重点加强肉羊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肉羊良种繁育、模式化育肥体系,提高出栏率和个体产肉性能,满足加工公司生产需要。

  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8个盟市24个旗县区发展肉羊产业。

形成以小肥羊、伊盛、蒙都、上海元盛、天津中敖集团公司为龙头,以呼伦贝尔羊为主导品种东北肉羊带,以乌珠穆沁肥尾羊、苏尼特肉羊为主导品种锡林郭勒草原肉羊带,以引进优质肉羊品种,运用杂交优势生产肥羔为基本模式沿黄河两岸肉羊生产带。

  

(2)牛肉产业

  依托我区中东部地区草原资源优势和都市郊区奶牛业迅猛发展良好态势,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盟、鄂尔多斯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7个盟市18个旗县区发展肉牛产业基地。

建立起两个优势生产区和一种潜在生产区。

以科尔沁牛业公司、吉林浩月公司、利源肉牛公司、东方万旗为龙头,形成以通辽市和赤峰市农区、草原区、半农半牧区相结合科尔沁肉牛生产区;以伊顺肉业、鑫泰生物制品公司为龙头公司,形成以锡林郭勒草原为基本,充分发挥草原畜牧业优势中部草原肉牛生产区。

通过运用迅速发展奶牛业带来机遇,发展奶牛公犊及肉牛育肥,生产高档犊牛肉,形成以蒙伊萨公司为龙头西部肉牛生产区。

  (3)猪肉产业

  以粮食主产区为发展重点,以粮食转化为依托,因势利导,依托龙头公司带动,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相对集中生猪饲养基地,形成具备地方特色支柱产业。

以通辽金锣集团、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为龙头,以通辽市、赤峰市为中心,重点发展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兴安盟扎赉特旗、赤峰市敖汉旗、宁城县、翁牛特旗生猪养殖基地,建立东部猪肉产业带。

以呼和浩特瑞天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乌兰察布市双汇集团为龙头,以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生猪养殖基地为基本,建立中部地区猪肉产业带。

以临河市得利斯集团为龙头,以临河市、五原县为中心,建立西部地区猪肉产业带。

  (4)禽肉产业  

  我区家禽发展重要地区是处在西辽河平原通辽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岭南地区、兴安盟某些旗县,以及处在河套与土默川平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地。

近年来,家禽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农牧业产业化限度较高新兴产业。

环绕塞飞亚、维尔肉鸡、羽标公司等龙头公司实际状况,优先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产区和产品。

     

  3.发展重点

  以牛羊肉加工为重点,整合既有肉类品牌资源,打造3-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驰名商标和肉类公司“航母”。

引入规范、有序竞争机制,按照国际肉类安全卫生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当代化肉类加工厂,创立草原绿色品牌,大幅度提高肉类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保证牛羊肉加工在全国领先地位。

勉励发展各具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肉类加工产品,大力开发以便、安全肉类食品,大力发展分割肉、保鲜肉,使肉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由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由大包装向小包装方向发展。

努力开发禽畜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综合运用,发展生化制药。

同步,进一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肉鸭、肉鸡、肉鹅等特色养殖加工。

  重点打造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浩特市和巴彦淖尔市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以金锣公司、科尔沁牛业、皓月公司、雨润公司、维尔肉鸡公司等骨干公司为龙头,依托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工业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打造通辽市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以伊盛肉业、小肥羊肉业等骨干公司为龙头,依托锡林郭勒经济开发区,打造锡林浩特市畜产品加工产业集。

依托塞飞亚、福润、宏发等龙头公司,打造赤峰市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绒毛(皮革)产业

  1.发展目的

  到,山羊绒产量达到8500吨左右,保持全国第一,绒毛(皮革)加工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年均递增16%。

创造1-2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品牌,巩固国内行业第一地位,提高羊绒产品国际竞争力。

  2.区域布局

  

(1)羊绒产业

  白绒山羊业发展重点地区为内蒙古白绒山羊区(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乌珠穆沁白绒山羊区(锡林郭勒市)、罕山白绒山羊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三个区。

  

(2)细羊毛产业

  优势产区集中在8个盟市35个旗县,细毛产量占到全区产量70%以上。

由于羊毛加工已在国内江苏、浙江、山东地区形成规模,而国内羊毛产量缺口较大,因而我区不适当再发展大羊毛加工公司,可觉得这些地区深加工配套进行粗加工;同步逐渐健全流通体系,实现优势资源向强势经济转变。

重要分布在:

东部细羊毛优势产区、中部细羊毛优势产区和西部细毛羊优势产区。

  (3)皮革及其他产业

我区是国内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皮张产量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缺少带动力强龙头公司和专业流通市场,丰富资源就以低便宜格零散性地流出了区外,优势资源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依照我区各地牲口饲养特点,产业布局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与养殖特点、养殖规模相协调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渐形成皮革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3.发展重点

  

(1)羊绒产业

  基地发展重点:

以品种选育和改良为重点,变化绒山羊饲养方式,基本稳定山羊数量,提高个体产绒量和羊绒质量。

  龙头公司发展重点:

以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知名品牌为核心,整合既有加工资源,提高羊绒产业集中度。

实行“走出去”战略,瞄准国际市场进行品牌经营,引入国际品牌设计理念,发展境外加工厂、销售公司和专卖店。

重点支持鄂尔多斯在欧洲建立羊绒服装设计公司项目、ERDOS国际品牌宣传和公司形象工程建设、新ERDOS国外专卖店扩建项目。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精纺制品以及抗菌羊绒内衣和毛绒、丝绒等各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增长羊绒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重点打造鄂尔多斯羊绒公司“1436”顶级品牌。

引进国外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无毛绒成纱和染色质量,减少原料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成本,增长花色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

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对外公司联合会。

  以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东达蒙古王集团等骨干公司为龙头,打造鄂尔多斯市羊绒产业集群,形成羊绒衫、羊绒围巾、羊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