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8649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制造工程信息的主动共享能力;

(5)数字仿真能力(6)支持异构分布式环境的能力;

(7)扩展能力。

 

第二章

2.1产品数字化模型是产品信息的载体,包含了产品功能信息、性能信息、结构信息、零件几何信息、装配信息、工艺和加工信息等。

2.2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为主。

2.3设计过程的零件模型为主模型,其他模型均以主模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模型的构建。

2.4产品设计阶段的模型:

(1)概念设计阶段模型:

主要从功能需求分析出发,初步提出产品的设计方案,此时并不涉及产品的精确形状和几何参数设计。

概念设计模型包括产品的方案构图、创新设计等。

从数字化角度看,概念设计师在一定的设计规范下,以方案报告、草图等形式完成设计的。

(2)零件几何模型:

几何模型是产品详细设计的核心,是将概要设计进行细化的关键内容,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适合计算机表示的产品模型。

几何模型用二维或者三维模型表示。

几何模型的非几何信息以属性表示,属性信息的定义以文本说明。

零件几何模型是详细设计阶段产生的信息模型,是其他各阶段设计的信息载体,通常作为主模型。

(3)产品仿真模型:

一般不能直接在详细设计阶段产生的零件几何模型上进行。

产品仿真模型表达了仿真分析阶段的信息。

(4)产品装配模型:

表示产品的结构关系、装配的物料清单、装配的约束关系、面向实际的装配顺序和路径规划等。

①装配结构树,反映产品的总体结构;

②属性信息表,用来表示产品的非几何信息;

③装配约束模型,包括装配特征描述、装配关系描述、装配操作描述以及装配约束参数;

④装配规划模型,用于装配顺序规划和路径规划。

2.5产品制造阶段的模型:

(1)工艺信息模型:

为CAPP提供基本信息。

根据零件加工要求和尺寸、粗糙度、公差、基准、加工方法等信息,建立工艺信息模型。

工艺设计的数据源来自于详细设计阶段产生的几何模型和装配模型。

(2)工装模型:

是经过不断演化产生的中间状态模型。

工装模型包含了两大部分,工装设计模型和产品过程模型。

(3)数控加工模型:

是指数控加工设计的模型和产生的相应NC程序。

2.6物理样机与数字样机:

(1)用物质材料制作的产品模型一般称为物理模型(或物理样机、实物样机)。

(2)数字样机(DigitalMockUp,DMU)是相对于物理样机在计算机上表达的产品数字化模型。

(3)在CAD领域,虚拟样机的概念实际上是数字样机的含义。

(4)虚拟现实技术特征:

自主性、交互性和浸没性。

2.7几何模型构造的模型表达类型分为,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实体模型。

(1)线框模型:

在计算机内描述一个三维线框模型必须给出两类信息:

①顶点表(存储模型中各顶点的三维坐标);

②边表(存储模型中的各棱边,用指针指向个棱边的顶点)。

它的缺点是:

①由于信息过于简单,没有面信息,所以不能进行消隐处理;

②模型在显示时理解上存在二义性;

③不便于描述含有曲面的物体;

④无法应用于工程分析和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的自动计算。

(2)表面模型:

数据结构是以“面-棱边-点”三层信息表示。

表面模型避免了线框模型的二义性,表示的是零件几何形状的外壳,不具备零件的实体特征,不能进行物理特性计算,如转动惯量、体积等。

(3)实体模型:

一般是以“体-面-环-棱边-点”五层结构信息表示模型。

实体建模最常用的是边界描述法(boundaryrepresentation,B-Rep)和构造性实体几何法(computedstructuregeometry,CSM)。

实体建模方法在表示物体形状和几何特性方面是完全有效的。

2.8特征建模

(1)特征是产品各种信息的载体,包括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

(2)特征分类:

①形状特征;

②材料特征;

③精度特征;

④装配特征。

(3)特征造型的本质还是实体造型,但是进行了工程语义的抽象,即语义+形状特征。

(4)应用最好和最为成熟的是形状特征设计。

(5)特征设计是在实体模型基础上,根据特征分类,对一个特征定义,对操作特征进行描述,指定特征的表示方法,并且利用实体造型具体实现。

2.9特征造型系统的基本要求:

(1)所建立的产品零件模型应包括下列5种数据类型:

①几何数据;

②拓扑数据;

③形状特征数据;

④精度数据;

⑤技术数据

(2)特征造型方式必须灵活多变,应当允许设计这以任何形式,任意级别和任意组合的方式定义特征,以满足各应用领域的需要。

(3)造型系统应能方便地实现特征和零件模型的建立、修改、删除、更新,应能单独定义和分别引用产品模型中的各个层次数据对行啊,并对其进行关联,相互作用,构成新的特征与零件模型。

(4)应建立与应用相关的映像模型,支持产品模型的应用特征分解与释义。

2.10参数化设计与变量化设计

(1)参数化设计一般是指设计对象的结构形状基本不变,而用一组参数来约定尺寸关系。

参数与设计对象的控制尺寸有显示对应关系,设计结果的修改受尺寸驱动,因此参数的求解较简单。

(2)参数化设计的特点:

①基于特征;

②全尺寸约束;

③尺寸驱动实现设计修改;

④全数据相关。

(3)参数化设计与变量化设计的共同点:

二者都强调基于特征的设计、全数据相关,并可实现尺寸驱动设计修改等。

(4)参数化设计与变量化设计的不同点:

参数化设计强调的是尺寸全约束,而变量化设计不严格要求尺寸全约束,可以是过约束,也可以是全约束。

参数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尺寸约束,而变量化设计的约束种类比较广,包括几何、尺寸、工程约束,通过求解一组联立方程组来确定产品的尺寸和形状。

2.11常用的文件交换类型:

(1)IGES(initialgraphicsexchangespecification)初始图形交换规范,是国际上产生最早,且应用最广泛的图形数据交换标准。

在IGES文件中,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实体(entity)。

(2)STEP(standardfortheexchangeofproductmodeldata)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标准。

STEP的产品模型数据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形状特征信息模型是STEP的产品模型的核心。

几何信息交换是STEP标准应用著广泛的一部分。

(3)DXF(dataexchangefile)数据交换文件。

第三章

3.1数字化设计技术:

是以专业设计技术为基础,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充分融合,形成面向产品结构设计、分析运算、虚拟仿真,在数字空间完成制造。

数字化设计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品设计过程的改造、延伸与发展。

3.2“1+3+X”综合设计法:

采用功能优化、动态优化、智能优化和可视优化及对某种产品有特殊要求的设计等几种方法来完成设计工作。

1-功能优化;

3-将动态优化、智能优化和可视优化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法;

X-对某种产品有特殊要求的设计方法。

3.3可靠性设计

(1)可靠性定义: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它包括四个要素:

①研究对象;

②规定的条件;

③规定的时间;

④规定的功能。

(2)可靠性设计常用指标:

①可靠度(R(t)),设有N个相同的产品在相同的条件下工作,到任意给定时间t时,累积有n(t)个产品失效,其余N-n(t)个产品仍能正常工作,那么该产品到时间t的可靠度为

R(t)={N-n(t)}/N。

②累积失效概率(F(t)):

F(t)=n(t)/N;

R(t)+F(t)=1。

③失效概率密度(f(t)):

f(t)=F’(t)=(-R’(t))

④失效率(λ(t)):

λ(t)=

λ(t)=f(t)/R(t);

(3)可靠性设计中常用分布函数:

①指数分布,当失效率λ(t)为常数时,R(t),F(t),f(t)都呈指数分布函数的形式。

R(t)=

=

F(t)=1-

f(t)=

②正态分布:

uz’=uc-us;

z’=

ZR=

P(z’<

0)=P(t<

-ZR)=P(t>

)=1-P(t<

(4)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

*……*

(5)并联系统的可靠度:

=(1-

)(1-

)……(1-

(6)复杂系统的可靠度:

①形函数:

)(下标i,j,m轮换)

②集中载荷移植:

{R}

=[N]

{P}

③面力移植:

tds

第五章

5.1成组技术

(1)基本原理,对相似的零件进行识别和分组,相似的零件归入一个零件组或零件族,并在设计和制造中充分利用他们的相似点,以获得所期望的经济效益。

(2)零件的相似性包括设计性质方面的相似性和制造型之方面的相似性,是零件分祖的基础。

(3)定义:

成组技术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和管理技术科学,研究如何识别和发展生产活动中有关事务的相似性,并充分利用它把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归类成组,并寻求解决这一组问题相对统一的最优方案,已取得所期望的经济效益。

5.2OPITZ编码系统是一个十进制的9位代码的呼和结构分类编码系统。

是由德国教授H.Opitz领导开发的。

(1)第Ⅰ~Ⅴ位,代表形状码,用于描述工件的主要设计特征,其中第Ⅰ位代表零件类别码,第Ⅱ~Ⅴ位代表形状及加工码。

(2)第Ⅵ~Ⅸ位代表辅助码,用于描述制造特征。

5.3我国研制的编码系统JLBM-1,其基本结构与OPITZ基本相同,该系统有15个码位,每个码位有0~9十个数字表示不同的特征项号。

(1)第1~2码位代表零件类别码

(2)第3~9码位代表形状和加工码

(3)第10~15码位代表辅助码,表示工艺信息。

5.4工艺规划是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桥梁,产品制造一般包括工艺规划、生产设计制定、零件加工、部件和产品装配、检验等主要环节。

其中工艺规划一般是指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产品装配工艺设计。

5.5机械产品是由零件、组件和部件组成的。

装配单元可分为零件、组件、部件和机器四种等级。

5.6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CAPP)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艺设计和编制工艺规程。

计算机技术在在工艺规划中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交互处理、数值计算、图形处理、逻辑决策、数据存储与管理等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CAPP应包括工艺规划的全部内容。

5.7CAPP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基于自动化思想的修订/创成式CAPP系统;

(2)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实用化CAPP系统;

(3)面向企业信息化的制造工艺信息系统。

5.8CAPP系统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产品的设计信息输入;

(2)工艺决策;

(3)产品工艺信息输出。

5.9CAPP系统所采用的基本工艺决策方法有以下两种:

(1)修订式方法(variantapproach):

修订式方法也称为派生式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相似的零件归并成零件族,设计时检索出相应零件族的标注工艺规程,并根据设计对象的具体特征加以修订。

(2)生成式方法(generativeapproach):

生成式方法也称为创成式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人们设计工艺过程时的推理和决策转换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决策逻辑、算法,在使用时由计算机程序采用内部的决策逻辑和算法,依据制造资源信息,自动生成零件的工艺规程。

5.10常用的决策方法有决策表和决策树等。

5.11工艺决策专家系统

(1)所谓专家系统,就是一种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专家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知识库的形式存入计算机,并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对现实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

(2)专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

零件信息输入模块、推理机和知识库。

其中,知识库和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

(3)专家系统中使用的三种推理方法:

正向演绎推理、反向演绎推理和正反向混合演绎推理

5.11物料清单BOM(billofmaterial)是描述用于制造一个产品的所有零件、组件、部件和原材料的表单,并给出了它们的类型、编号、数量及其装配关系。

(1)设计部门产生的是工程BOM(EBOM)

(2)工艺部门产生的是制造BOM(MBOM)

(3)制造部门产生的是质量BOM(QBOM)

第六章

6.1生产过程是指围绕完成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产活动的运行过程。

6.2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按照生产工艺专业化(jobshop)和产品对象专业化(flowshop)原则进行分类。

(1)按照生产工艺专业化的原则分类,常见的形式有:

锻造车间、铸造车间、机械加工车间。

(2)按照产品对象专业化的原则分类,常见的形式有:

汽车生产线、家电生产线。

6.3按照生产的连续程度生产类型可以分为连续型生产和离散型生产两种类型。

机械加工是典型的离散加工类型。

根据产品的品种的产量,离散型生产可进一步分为:

(1)大批量生产,最典型的例子是汽车制造业。

(2)单件小批量生产,如船舶、大型电机、桥梁、大型建筑等。

(3)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主要特点是通常应用成组技术。

(4)大批量定制生产

6.4生产管理是企业对所有和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关活动的管理,是对生产过程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1)狭义的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和生产控制两个方面。

(2)广义的生产管理主要包括与企业生产相关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

6.5数字化生产管理的特点:

(1)实时性;

(2)精确性;

(3)集成性;

(4)自反馈性;

(5)决策支持。

6.6在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中,把用于生产管理的各种软硬件与管理方法和制造过程集成起来,形成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计划管理、资源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等。

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是计算机软硬件、生产管理理念与生产过程的集成。

6.7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sourceplanning,MRP)

(1)MRP是以生产计划为基础,结合产品结构信息和库存信息来制定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2)MRP的基本原理:

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中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相关物料,并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制订生产计划,从而解决库存物料订货与组织生产的问题。

(3)主计划是独立需求计划,MRP是相关需求计划。

6.8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1)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和销售管理

(2)基本思想:

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订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按时生产。

6.9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涉及企业供应链的所有管理。

6.10MRPⅡ(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ERP和MES(制造执行系统)集成阶段,管理系统加入了生产状况反应信息。

6.11制造计划又称为生产计划,是为制造企业、制造车间或制造单元等制造活动的执行机构制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

制造计划按照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三类计划:

(1)企业战略规划:

一般来说,战略规划是由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制订,它的覆盖周期通常为3~5年或者更长。

(2)生产经营计划:

企业战术层的经营计划比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要短一些,通常为一年左右。

在企业中,经营计划的制定往往由生产计划部门负责。

(3)执行作业计划:

执行作业计划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短,集中在战术层和执行层。

6.12数字化制造计划系统主要有:

(1)MRP计划系统:

①是一种将库存管理和生产进度计划集合在一起的计算机辅助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②MRP的计划原理:

MRP计划是以零部件为对象的生产进度计划。

通常,它是根据产品结构中的零件层次关系,来编制零件的生产进度。

MRP计划最为关键的文件形式就是物料清单BOM,以此来描述零件在产品中的层次关系和数量。

③MRP计划系统根据产品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物料文件和生产提前期(leadtime)等资料自动生成BOM表。

④MRP在编制零部件的生产进度时,它是以产品的交货期(或计划完工日期)为基准,朝着工艺过程的逆向,按生产投入提前期的长度,采用倒排法来编制。

⑤滚动计划(rollingplan)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计划方法,滚动计划编制规则是每走一步向前看两步。

滚动计划一般把计划分为三个时区,执行区、准备区和展望区。

离当前最近的是执行区,最远的是展望区。

按滚动计划而编制方法是每经过一个执行区编制一次计划,每个计划的长度仍为8个星期。

⑥MRP的滚动期通常设为周,班组的生产日程规划每天滚动一次。

每滚动一次,计划就重编一次,为了减少重新编制的操作采用了两种方式切换进行的方式,即采用净改变(netchange)和完全重编(regeneration)。

净改变只修改计划期内有变化的部分,局部重编。

完全重编则要运行一次计划编制程序,重新一个新计划。

(2)JIT(justintime)计划系统:

①JIT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去生产所需要的品种和数量,不要多生产,也不要提前生产。

JIT计划系统又称丰田生产系统。

②JIT属于拉式系统,是由需求驱动的,而MRP等推式系统,是有计划驱动的。

③拉式系统不制订主生产计划。

④看板是JIT计划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工具。

看板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看板的种类有生产看板、运输看板、外协看板和临时看板等。

看板使用规则如下:

看板必须跟随实物,与工件一起转移;

每一种看板严格按照自己的路线运行;

看板必须对所需工件提供完整的信息;

不合格产品不能使用看板。

(3)TOC计划系统:

①约束理论(TOC)的指导思想实质上是寻求系统的关键约束点,集中精力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TOC计划系统,首先确定瓶颈工序和瓶颈资源,编制产品关键生产计划,在确认关键件的生产进度的前提下,再编制非关键件的生产计划,一般来说,瓶颈工序的前导和后续工序采用不同的计划方法,以提高计划的可执行性。

(4)APS高级计划排产系统:

是进行优先能力计划的应用系统,它是基于约束理论,通过事先定义的规则,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排产的过程。

6.13生产调度(productscheduling)是在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生产任务(入工件)进入车间的顺序以及车间运行中各种制造资源的实时动态调度。

一般将生产调度又分解为生产任务的静态排序、动态排序和系统资源实时动态调度三个子问题。

(1)生产任务的静态排序(off-linesequencing)是指根据零件生产作业计划规定的生产进度,进一步具体地确每个工件在每台设备上的加工工序和生产进度,同时也确定了每台设备、每个工作人员、给个工作班次的生产任务。

①生产任务排序分类:

按机器的数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台机器的排序问题和多台机器的排序问题。

按工件到达的情况不同,可以分为静态排序问题和动态排序问题。

按目标函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使平均的流程时间最短的排序问题和使误期完工工件数量最少的排序问题。

②生产任务排序方法:

约翰逊法;

关键工序法;

优先规则法。

(2)生产任务的动态排序(on-lineorrealtimesequencing):

使用最多的动态排序算法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启发式规则和遗传算法等。

6.14制造执行系统(MES)在数字化生产管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层次模型:

(1)计划层:

数字化生产管理中的计划系统,以客户订单和市场需求为计划源头,充分利用企内的各种资源,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

从数字化生产管理的角度来看,MRPⅡ/ERP属于企业的计划层。

(2)执行层:

上层和底层的信息枢纽,强调计划的执行和制造过程的控制,把上层的计划层和车间的生产现场控制有机地集成起来。

(3)控制层:

对生产设备的开启、运行和停止进行控制等,完成计划指令和制造指令执行的控制。

第七章

7.1数字控制(numericalcontrol,NC),简称数控,是一种自动控制技术,使用数字化信号对控制对象加以控制的一种方法。

数字控制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数控机床是最早应用数控技术的控制对象,也是最经典的数控化设备。

7.2数控机床主要由控制介质、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和机床本体组成。

7.3数控加工是采用数字信息对零件加工过程进行定义,并控制机床进行自动运行的一种自动化加工方法。

7.4数控机床控制方式:

(1)按机床的运动轨迹分为:

①点位控制,包括数控铣床、数控镗床和数控冲床;

②直线切削控制,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镗铣床;

③连续切削控制,又称为轮廓控制,包括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磨床和加工中心。

(2)按数控系统能同时控制的机床坐标轴数分为:

2轴控制、2.5轴控制、3轴控制等。

7.5数控机床分类:

按其加工工艺方式可分为:

金属切削类、金属成型类、特种加工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