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92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同步课时检测.docx

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课时检测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在成都平原一望无际的水田间,有众多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聚落——"林盘",林盘是几户人家的宅院被高大乔木和翠绿竹林所掩映,四周水渠环绕的田间"绿岛"。

林盘与田野之间有树林和竹林阻隔视线,形成独立的空间,林盘之间相距不过数十至数百米。

一定数量的林盘组成村落,多个村落之间的地理中心往往形成场镇(集镇)。

相邻的场镇轮流成集市,进行商品交易。

下图是成都平原上的林盘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林盘这种聚落形式最主要的优点()

A.规模较小,节省耕地资源B.水渠密布,交通便利

C.接近农田,便于生产劳动D.林竹掩映,利于安全防御

2.林盘中树林和竹林所具有的生态功能()

A.林木掩映,保证了居民生活的私密性

B.降低林盘中的气温,调节微气候

C.提供燃料、竹具、水果

D.营造田(空)、林(虚)、宅(实)的空间变化意境

3.场镇轮流成集市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政策规定B.便于避开阴雨天气

C.纵横交错的水网阻隔D.村民商品交易量小

地名是一个地区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综合反映。

我国某内陆地区地名中“河、井、渠”“宁、乐、孝”“关”“寺、庵”出现比例较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区与地名“河、井、渠”“宁、乐、孝”“关”“寺、庙、庵”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是()

A.河流水利军事防御行政区划宗教信仰

B.水源农耕道德伦理军事防御宗教信仰

C.军事防御道德伦理宗教信仰行政区划

D.军事防御宗教信仰行政区划道德伦理

5.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我国。

陆路于汉代经中亚传入我国。

该地区“寺”等地名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关”等地名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该地“寺”“关”等地名历史悠久,分别表明该地区()

A.为丝绸之路,军事要地B.开发较早,文化繁荣

C.为军事要冲,战乱频繁D.农业发达,物产丰富

下图为“我国岭南地区的“镬耳屋””。

该类民居具有“三间两廊”格局,平面呈对称的三合院布局,主座建筑三开间,前带两间廊屋和天井。

廊屋是连通的巷道,有风时,高大山墙可挡风入巷道。

天井较小,多以青砖石铺地。

“镬耳屋”以独特的采光、通风性能成为我国传统“绿色建筑”的代表。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夏季里无风的日子,人们在“镬耳屋”的厅堂里也能感受到凉爽的“穿堂风”。

在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运动方向是()

A.由天井流向厅堂和廊屋B.由厅堂和廊屋流向天井

C.在主屋各房间内部流动D.由南向北在主屋间流动

7.“镬耳屋”的建筑构造顺应了当地自然特征中的()

A.多风多雨,气候湿润B.地势崎岖,光热不足

C.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下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

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可知,该村庄()

A.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B.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

C.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D.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

9.该村可能位于我国()

A.华北平原B.江南丘陵C.辽东丘陵D.西北内陆

与北方园林的散点布局不同,岭南园林内的建筑往往连房广厦,布局紧密。

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位居岭南四大名园之首,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南庭为前庭,园内的山、石、水、树与建筑形成了适应岭南气候的独特布局。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植物是构成园林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种植在清晖园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常绿阔叶林D.常绿针叶林

11.为适应当地气候,清晖园园内的整体布局应该是()

A.前高后低,前疏后密B.前高后低,前密后疏

C.前低后高,前疏后密D.前低后高,前密后疏

12.与其他岭南园林一样,清晖园内的建筑也呈现出布局紧密,集中分布的特点。

形成这样的布局的原因不包括()

A.躲避高温B.抵御寒潮C.抵御台风D.缓解洪涝

西岛位于海南省三亚湾内,地形以丘陵为主,海底海滩多珊瑚、贝壳等。

西岛不仅有美丽的海岛森林风光,还有独特而古老的民居——珊瑚石古屋。

这些古屋是上百年以前渔民拾取台风季节冲上岸的石头建造而成,门窗低而小。

目前仅存约200

座,而且年久失修,破旧不堪。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西岛早期渔民选用珊瑚石建房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珊瑚石料美观B.经济发展落后

C.珊瑚石料丰富D.木材原料稀少

14.西岛珊瑚石古屋门窗建造的低而小,其主要目的是()

A.削弱太阳辐射B.减轻台风破坏

C.便于防潮保温D.加强安全防盗

陕北高原靠山式窑洞主要分布在山坡、土塬的边缘地区,背面靠山,前面有较开阔的川地,开窗小,洞内设火炕。

土掌房主要分布在我国滇南哀牢山、无量山的高寒山区和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背靠高山,面朝河流,以土木为原料,立木为柱,四周夯土为墙,屋顶平整,不开窗或二层开小窗,屋内设火塘。

下图为靠山式窑洞和土掌房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两传统民居分布区共同的气候特征是()

A.气温年较差大B.气温日较差大

C.夏季炎热干燥D.光照强度弱

16.窑洞和土掌房层层叠落,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主要目的是()

A.节约土地B.便于农耕

C.促渗滞纳雨水D.便于出行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纵横交叉。

蜿蜒的水巷、穿梭其中的贡多拉、颜色各异的建筑外墙……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著名的运河一改往日繁忙的景象,水面上显得空空荡荡。

人们在运河中发现了游动的水母,甚至天鹅、海豚都来了。

左图是威尼斯景观图,右图是运河中的水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对水城威尼斯建筑特色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建筑材料以耐水石材为主,形成与水和谐共生的地域文化

B.城市建筑采用丰富多彩的暖色调,与其寒冷环境形成互补

C.蜿蜒的水巷、造型各异的小桥,彰显庄严深厚的文化底蕴

D.小桥流水人家,充分体现了温婉可人的江南水乡文化特色

18.威尼斯运河中能看到海洋生物的原因可能是()

①游船数量明显减少,水面更加平静安全②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水面的清澈度提高

③受疫情的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迅速恶化④全球变暖,运河水温接近临近海域水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综合题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年间,至明嘉靖九年形成集梁桥、浮桥于一体的格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图1)。

韩江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动脉,广济桥横跨韩江两岸,是广东东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

1989年11月,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了现代化的韩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

汕头小公园是汕头老城区的胜迹,是汕头历史商业区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汕人思乡流连怀旧的好去处。

图2为汕头市位置示意图及汕头老城区骑楼景观和街道格局图。

(1)分析明代广济桥集浮桥与梁桥于一体的设计有哪些好处。

(2)分析船型桥墩和开放式桥亭的设计对桥梁安全的作用。

(3)说出汕头老城区路网格局的优点及骑楼建筑体现的当地气候特征。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用经海水长期浸泡后盐分较重的海草层层叠压铺盖而成,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我国胶东半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如图所示)。

受地形和海岸线影响,海草房聚落多呈紧凑的空间形态。

在长期适应北方滨海气候的过程中,当地渔民常选择在海草房向阳面种植绿色植物。

胶东半岛现存许多海草房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保存较好。

(1)从气温角度分析海草房聚落布局紧凑的有利影响。

(2)推测在海草房向阳面一般种植的植物(自然带)类型及其高度特征,并说明理由。

(3)从海草房的结构特点,说明其能够保存较好的原因。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合掌屋”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民宅建筑,位于日本本州岛歧阜县大野郡白川乡(136°54’23”E,36°16’18”N)荻町,这里四面环山、水田纵横,村中有条庄川河从南向北流过。

建筑无任何钢筋水泥,全部为木材。

屋顶由茅草(主要有稻草等)覆盖而成,茅草厚度达七八十厘米,且屋顶设计成60°锐角的正三角形,造型好像人的双手合掌一般,“合掌屋”由此得名。

合掌村规定建筑、土地、耕田、山林、树木“不许贩卖、不许出租、不许毁坏”的三大原则,并把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和本地农产品都变成为旅游活动的一部分,使它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下图示意合掌屋景观、位置及分布。

(1)结合合掌村的地理环境特点,从结构、用材等方面简析合掌屋建筑的优点。

(2)合掌村沟渠纵横,简述沟渠的主要作用。

(3)说明合掌村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有益启示。

参考答案

1.C

2.B

3.D

【分析】

1.

根据材料所给提示,该聚落类型是以林盘为分割,一半为居住区,一半为农业生产区,形成了"随田散居”居住形式,所以这种聚落的优点在于兼顾了生活区和农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

考虑种植树木和竹林作为植物的特殊性,即植物自身进行蒸腾作用时对于气候产生的调节作用,再思考林盘作为生活住宅的宜居性问题,林盘中树林和竹林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为降低林盘中的气温,调节微气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

材料未体现出A选项内容,排除A,一定地理范围内气候状况差异较小,B选项不符合,C并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该聚落类型的描述,该聚落属于小型聚落,人口不会太多,但是该地相似聚落数量多,而集市的产生是为了民众进行商品交换,固定在一处,交换量小且无法服务其他聚落的商品交换,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态及其意义,考查对材料和分析和信息提取能力,解题注意灵活运用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4.B

5.A

【分析】

4.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河、井、渠”主要与河流水源有关(利用河流发展农耕);“宁、乐、孝”主要与道德伦理有关;“关”一般为关隘,多与军事防御有关;“寺、庙、庵”多为宗教寺庙,与宗教信仰相关。

故选B。

5.

佛教的陆路通道于汉代经中亚传入我国,“寺”等地名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历史悠久,反映了该地位丝绸之路要地(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关”多为关隘,多与军事防御有关,“关”等地名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可反映当地为军事要地,A正确,C选项不能反映当地“寺”等地名悠久的原因,C错;BD选项均不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寺”“关”等地名历史悠久的原因,BD错。

故选A。

【点睛】

本题组难度一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注意地名是一个地区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综合反映。

地名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也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关。

6.B

7.A

【分析】

6.

天井较小,多以青砖石铺地,夏季,天井受太阳辐射较强,升温快,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厅堂和廊屋受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近地面为高压,空气由厅堂和廊屋流向天井,B正确,A错;主屋内温度差异不大,“穿堂风”近地面的运动方向并不是在主屋内部或南北流动,CD错。

故选B。

7.

根据材料可知,“镬耳屋”位于我国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风多雨,气候湿润,“镬耳屋”的建筑构造有利于通风散热,A正确;岭南地区纬度低,热量充足,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冬季并不寒冷,BCD错。

故选A。

【点睛】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

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

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

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

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

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

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

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

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

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

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

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

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

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

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

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

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

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8.A

9.D

【分析】

8.

本题考查聚落的空间分布。

从图上可以看出,公共用地位于村庄的中心,目的是方便村民进行活动,A正确。

根据图可知,住宅沿县级公路分布较少,主要沿河流分布,B错误。

农用地主要沿河流两岸分布,灌溉便利,C错误。

住宅东岸多,西岸少,并不对称,D错误。

故选A。

9.

由材料“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说明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说明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墙体厚可以减小温差;“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说明该地夏季气温高,需要在地下室避暑。

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少,与该地传统民居特点相符,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乡村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

10.C

11.C

12.D

【分析】

10.

植物是构成园林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佛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以,种植在清晖园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常绿阔叶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

阳光总体是从南边照射过来,清晖园呈西南—东北走向,为适应当地气候,清晖园园内的整体布局应该是前低后高,前密后疏,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以及受温暖湿润的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

与其他岭南园林一样,清晖园内的建筑也呈现出布局紧密,集中分布的特点。

形成这样的布局的原因不包括缓解洪涝,集中分布更不利于防洪,D正确。

但布局紧密,集中分布相互依靠,相互遮阴等,有利于躲避高温、抵御寒潮和抵御台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植被、地域文化的相关知识。

13.C

14.B

【分析】

13.

有材料可知,该地海底海滩多珊瑚,所以珊瑚石料丰富,C正确。

珊瑚石不算美观,美观也不是建造房屋的主要原因,A错误。

经济发展落后与珊瑚石房屋关系不大,B错误。

当地有美丽的海岛森林风光,木材丰富,D错误。

故选C。

14.

古屋门窗低而小,不能削弱太阳辐射,A错误。

当地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纬度较低,台风频发,门窗较高可使大风较易进入室内造成破坏,因此门窗低小可减轻台风破坏,B正确。

门窗低小不利于防潮和防盗,C、D错误。

故选B。

【点睛】

西岛的百年老屋,是我国南方热带海岛型建筑与海岛人文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透过这些老屋,世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百多年前西岛居民在居住、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化与历史。

显得矮小、占地不广的珊瑚石老屋,说明古时西岛的居民,特别珍惜并不充裕的土地;也说明海岛上风灾多,为了防范诸如台风等风灾的袭击,便产生了这种结实矮小的珊瑚石老(古)屋。

西岛采用珊瑚石建房,一方面建材取材方便;另一方面珊瑚石屋也比较结实耐用。

现在虽历经百年,这些老屋除了墙面脱落、珊瑚石发黑、瓦顶破损之外,依然很结实。

仍有一部分居民住在这些百年老屋,一些人稍作装修后,也用来进行旅游参观产业的经营。

15.B

16.A

【分析】

15.

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滇南地区纬度低,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A错误,B正确。

两地区夏季降水均较丰富,C错误。

受气候和海拔影响,两地区光照强度均比较大,D错误。

故选B。

16.

有材料可知“陕北高原靠山式窑洞主要分布在山坡、土塬的边缘地区”、“土掌房主要分布在我国滇南哀牢山、无量山的高寒山区和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背靠高山,面朝河流”,两地区均为山区,地形崎岖,房屋层层叠落可以节约建筑用地,A正确。

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不是作为耕地使用,B错误。

如果利于雨水下渗会使下一家的房子漏雨而不适宜居住,C错误。

屋顶不是道路,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聚落分布与特征,解答过程中需要了解两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同时结合材料中的描述进行分析。

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250米,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土掌房是当地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建设的民居,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可有效利用当地的土地。

17.A

18.A

【分析】

17.

威尼斯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运河纵横交叉,建筑物受流水的影响较大,所以建筑材料以耐水石材为主,A正确;意大利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并不是寒冷的环境,B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圣地,大教堂是其文化的象征,因此水乡、小桥不能彰显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C、D错误。

故选A。

18.

疫情期间,游客数量少,对水面扰动小,所以水面平静安全,①正确;人类活动减少,对河水破坏减弱,排放污染物减少,河水清澈度提高,②正确;人类活动对河流影响小,生态环境变好,③错误;全球变暖,运河、海域水温都会升高,而且人类活动减小,运河水温会降低,不会使海洋生物移向运河水域,④错误。

故A正确,B、C、D错误。

19.

(1)梁桥稳定坚固,抗风浪能力强;梁桥桥墩密集,行洪能力差;韩江是粤东交通运输动脉,梁桥不利于船只通行;浮桥在汛期开启可以快速排洪;浮桥开启可通行大型船只;浮梁结合,既可以提高桥梁安全性,又便于水陆通行。

(2)汛期,河流水量大,船型桥墩可有效分解径流,保护桥梁;靠近河口,船型桥墩可减弱海潮对桥的冲击;当地易受台风侵袭,开放式桥亭利于通风,减弱台风损害;桥亭增加了桥身重量,增强桥的稳定性。

(3)放射状线路利于旧城中心和周围地区联系;环形线路可避免旧城中心交通拥堵;当地高温,骑楼可遮阳防晒;当地多雨,骑楼可挡雨。

【分析】

本题分别以潮州广济桥、汕头市骑楼景观和街道格局图为背景,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详解】

(1)由图1可知,“广济桥集浮桥与梁桥于一体”,使得梁桥稳定坚固,抗风浪能力增强;图中梁桥桥墩密集,可知河道行洪能力差;“韩江是粤东交通运输动脉,广济桥横跨韩江两岸”,可知梁桥不利于船只通行;而浮桥的开启既可以在汛期快速排洪,也可以通行大型船只;这种浮梁结合的方式,既提高桥梁安全性,又方便水陆通行。

(2)由材料1和图中信息可知,河流进入汛期,水量大,船型桥墩可有效分解径流,使河水对桥梁的冲击减弱;靠近河口位置,船型桥墩海潮对桥的冲击力可减弱;当地夏秋季节易受台风侵袭,开放式桥亭利于通风,将台风分流,减弱台风损害;桥亭使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增强。

(3)由图2的街道格局图中可以看出,放射状线路利于联系旧城区中心和周围地区;环形线路可以分散车流,避免旧城中心交通拥堵;由图2汕头市位置示意图及汕头老城区骑楼景观图可以看出,汕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高温多雨,走在骑楼下方,可以阻挡风雨的侵袭,挡避炎阳的照射,造成凉爽的环境。

【点睛】

20.

(1)夏季,紧凑的布局利于遮阳,产生较大阴影,降低室内温度;冬季,紧凑的布局利于降低街巷内风速,减少热量损失。

(2)植物类型:

落叶阔叶植物。

理由:

夏季为建筑阻挡强烈日晒,冬季叶落后利于街巷接受太阳辐射。

高度特征:

树木高度较矮。

理由:

当地常年多大风,树木低矮避免被风吹倒。

(3)海草含有大量盐分,能有效防虫蛀防霉烂;屋顶坡度大,夏季便于排水,冬季减少积雪覆盖;海草屋顶层层叠压,并有防风网保护,抗风性好。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详解】

(1)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所以紧凑的布局可以在夏季起到遮阴的作用,减少光照,降低室内温度。

冬季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降低空气的流动,减少热量损失。

(2)北方滨海气候冬冷夏热,风力较大,所以种植的植被需要满足夏季遮阳,冬季落叶,并且能够适应大风的环境,植株的高度需要矮小,所以植被为矮小的落叶阔叶植物。

(3)海草房屋顶的坡度大,有利于排水,不利于积雪的保存;屋顶的海草有五六十层之多,并且含盐量高,不易受到虫子的啃食;屋顶的顶部具有防风网,抗风性好。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温、降水、光照、大风等,并将自然环境特点与房屋的特点相互结合对比。

21.

(1)屋顶坡度较大,既利于冬季积雪自然滑落,又可防止夏季雨水浸透;屋顶覆盖茅草厚度大,有利于夏季隔热、冬季保暖(冬暖夏凉);当地水田多稻草,屋顶铺草丰富廉价,还利于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采用木制结构,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多且变率大,沟渠可汇水和排水;当地种植水稻多,需引水灌溉;山区聚落规模小且分散,方便生活取用水;建筑为木制结构,可防御火灾等(答出其中3个要点即可)

(3)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特色优势;在保护当地特色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商业和旅游开发;保护生态和传承地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析】

考查日本合掌屋建造特点及其的作用,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难度较小。

【详解】

(1)结合材料第一段可知合掌屋屋顶坡度较大,既利于冬季积雪自然滑落,又可防止夏季雨水浸透;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屋顶覆盖较厚的茅草,有利于夏季隔热、冬季保暖;处于多地震带,采用木制结构,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当地种植水稻为主,稻草丰富,利用稻草覆盖屋顶,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且利于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2)依据材料结合该地季风气候特点可知,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多且变率大,沟渠可汇水和排水;当地水田多,以种植水稻为主,需水量大,需引水灌溉;由于山区聚落规模小且分散,居民取水不便,水渠修建,方便居民生活取用水;当地建筑为木制结构,可防御火灾等。

(3)根据材料第二段,当地目前依然保持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内容,启示我们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特色优势;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挖掘地方文化与历史,打造有丰富文化和历史底蕴的旅游景点;做到传承与保护生态,现代与传统,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