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96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届第二次联考

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的植物激素是

A.脱落酸B.生长素类C.赤霉素类D.细胞分裂素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其中,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相应有关。

【详解】A、脱落酸可以引起植物在失水时关闭气孔,减少蒸腾作用,以适应干旱环境,A符合题意;

B、生长素类可以促进茎的伸长,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等,不能对不良环境做出响应,B不符合题意;

C、赤霉素类可以促进种子萌发、茎的伸长和叶的生长等,不能对不良环境做出响应,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分裂素类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不能对不良环境做出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C、H、O、P是组成磷脂和糖元的元素

B.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C.蛋白质检测时,需要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A和B

D.油脂检测过程中,第二次使用吸水纸的目的是吸去多余的染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

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和多糖(糖原、纤维素、淀粉)。

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油脂遇苏丹Ⅲ会出现橙黄色反应。

【详解】A、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A错误;

B、单糖不能被水解,B错误;

C、蛋白质检测时,需要加入2mL的双缩脲试剂A和5滴双缩脲试剂B,C错误;

D、油脂检测过程中,第一次用吸水纸是为了吸去材料表面的水,第二次使用吸水纸是为了吸去多余的染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核酸、磷脂、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

3.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和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

B.现在世界各地都已普遍存在降酸雨的现象

C.臭氧减少会使人类和其他生物易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D.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环境容纳量,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酸雨、水污染、物种灭绝等。

【详解】A、全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正确;

B、酸雨最早发生在北欧,现在世界各地都已普遍存在降酸雨的现象,B正确;

C、臭氧减少,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就会增加,会使人类和其他生物易受短波辐射的伤害,C正确;

D、目前世界人口尚未达到环境容纳量,但由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所以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D错误。

故选D。

4.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

B.正常细胞通过突变引起细胞癌变,质膜上粘连蛋白减少

C.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是核膜不断向内折叠、细胞核体积变小

D.细胞凋亡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正确;

B、正常细胞通过突变引起细胞癌变,糖蛋白会减少,容易发生转移,B正确;

C、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是细胞核体积变大,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点睛】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mRNA和蛋白质会发生改变。

5.下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c分别为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B.三种细胞外液中,a中血红蛋白含量较多

C.稳态是指三种细胞外液的成分和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炎症反应表现为a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溢出,导致b增多,形成局部肿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

【详解】A、a为血浆,A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浆中无血红蛋白,B错误;

C、稳态是指三种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炎症反应表现为a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溢出,导致b组织液增多,形成局部肿胀即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

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是由于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引起的

B.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

C.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的绵羊种群,其环境容纳量是由该岛有效资源决定的

D.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养酵母菌,其种群按J形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占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群落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详解】A、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是由于食物、水分、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引起的,A错误;

B、群落的演替不一定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如干旱会导致荒漠化,B错误;

C、环境容纳量指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的绵羊种群,其环境容纳量是由该岛有效资源决定的,C正确;

D、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养酵母菌,由于生活的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其种群不可能按J形曲线增长,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豌豆的雌蕊、雄蕊的形成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孟德尔对自由组合定律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减数分裂的研究而提出的假说

D.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结果,是假说的演绎;实施测交实验,是假说的验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实验材料豌豆无性染色体,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不能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

C、孟德尔对自由组合定律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在人工杂交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假说,C错误;

D、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结果,是假说的演绎;实施测交实验,是假说的验证,通过演绎推理及实验验证,证明其假说是正确的,D正确。

故选D。

8.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籽粒先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36小时

B.在沸水中煮沸5min

玉米籽粒作为实验组材料

C.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后纵切观察颜色变化

D.实验现象为未煮熟的玉米①部位比煮熟过的颜色浅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胚,②是胚乳。

【详解】A.玉米籽粒先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36小时,A正确;

B.在沸水中煮沸5min的玉米籽粒作为对照组材料,B错误;

C.先纵切再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观察颜色变化,C错误;

D.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故未煮熟的玉米②部位比煮熟过的颜色浅,D错误。

故选A。

【点睛】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9.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各种器皿灭菌前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好

B.实验用具经灭菌后即可放在超净台上备用

C.将培养基转移到三角瓶和试管中时必须用三角漏斗

D.G6玻璃砂漏斗使用前要在121℃下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用的灭菌方法:

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详解】A、各种器皿灭菌前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好,培养皿可以几个包在一起,A正确;

B、实验用具经灭菌后取出后放在超净台上,需要打开紫外灯和过滤风灭菌30min,B错误;

C、将培养基转移到三角瓶和试管中时必须用三角漏斗,以防止污染,C正确;

D、有些不能加热灭菌的化合物,只能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G6玻璃砂漏斗使用前要在121℃下进行高压蒸汽灭菌15min,D正确。

故选B。

10.原核细胞中,转录形成的tRNA前体需要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tRNA。

此过程需要tRNA剪切酶的参与,该酶经蛋白酶处理后仍有活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RNA加工的场所在细胞核中

B.tRNA剪切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C.tRNA剪切酶能为tRNA加工过程提供活化能

D.tRNA剪切酶参与tRNA加工过程会发生可逆性形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A、原核生物无细胞核,A错误;

B、tRNA剪切酶经蛋白酶处理后仍有活性,故为RNA,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

C、tRNA剪切酶能降低tRNA加工过程需要的活化能,C错误;

D、tRNA剪切酶参与tRNA加工过程会发生可逆性形变,但数量不变,D正确。

故选D。

11.某种野生型水稻体内B基因突变成b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第31位色氨酸替换为亮氨酸,表现为矮化的突变体水稻。

用赤霉素处理这种突变体的幼苗,株高恢复正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基因与b基因中的嘌呤和嘧啶的比值不同

B.B基因突变成b基因,并不影响其基因组成的完整性

C.B基因突变成b基因,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D.突变体水稻经赤霉素处理后产生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B基因与b基因都是双链DNA,嘌呤与嘧啶数目均相同,故二者的嘌呤和嘧啶的比值均为1,A错误;

B、B基因突变成b基因,基因的数目不变,并不影响其基因组成的完整性,B正确;

C、B基因突变成b基因,表现型发生改变,自然选择才发生作用,C错误;

D、突变体水稻经赤霉素处理后产生的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D错误。

故选B。

12.下图表示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其中Na+/K+ATPase是钠钾ATP酶,GLUT2是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膜蛋白具有运输、催化和细胞间连接的作用

B.人小肠上皮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直接为其吸收葡萄糖提供能量

C.借助Na+/K+ATPase和GLUT2的物质转运方式分别是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D.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可以增加载体蛋白数量以促进物质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详解】A、Na+/K+ATPase是钠钾ATP酶,GLUT2是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连接蛋白具有细胞间连接的作用,A正确;

B、由图可知,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钠离子顺浓度梯度运输驱动的,并不是直接利用呼吸作用产生的ATP,B错误;

C、借助Na+/K+ATPase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借助GLUT2的物质转运方式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为易化扩散,C正确;

D、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可以增加载体蛋白数量以促进物质吸收,提高物质的吸收效率,D正确。

故选B。

13.如图是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醋酸含量可达16%

B.取800mL果酒作为发酵原料,倒入甲瓶;另取加200mL果酒调pH至7.0后倒入乙瓶

C.乙瓶装锯末至八分满,下口用一双孔橡胶塞塞紧,橡胶塞中插入两个直角玻璃管

D.实验开始时,往乙瓶通入无菌空气,同时调节甲瓶下口的双通活塞和乙瓶下口的螺旋夹,保持流量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醋发酵的菌种是醋杆菌,为异养需氧菌,在有氧的条件下,醋杆菌才能把乙醇氧化成醋酸。

【详解】A、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醋酸含量可达13%,A错误;

B、取800mL酒水混合物作为发酵原料,倒入甲瓶;另取适量醋化醋杆菌的培养物或醋曲悬液加在200mL酒-水混合物中混匀,并调pH至7.0后倒入乙瓶,B错误;

C、乙瓶装锯末至八分满,下口用一双孔橡胶塞塞紧,橡胶塞中插入两个直角玻璃管,C正确;

D、实验开始时,往乙瓶通入无菌空气,使醋酸发酵约48h后,待检测结果呈酸性,再调节甲瓶下口的双通活塞和乙瓶下口的螺旋夹,保持流量一致,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体内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均可导致人类患遗传病

B.羊膜腔穿刺技术可对羊水进行离心、分层,经细胞培养后进行细胞学检查

C.调查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时,分别需在患者家系中和人群中随机调查

D.“选择放松”所带来的致病基因频率的升高是不可以忽略的,会造成人类更大的威胁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体细胞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但癌症不属于遗传病,A错误;

B、羊膜腔穿刺技术可对羊水进行离心、分层,经细胞培养后进行细胞学检查,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等疾病,B正确;

C、调查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时,分别需在人群中和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

D、“选择放松”指由于人为因素干预而放松了自然选择的压力,导致致病基因保留,由于致病基因的频率一般很低,选择放松不会大大提高致病基因频率的升高,会造成人类更大的威胁,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庭院生态系统的有效贡献是指该系统的总产出,包括农户自身消费和出售部分

B.农村地区推广的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C.针对耕作方式和种植制度,可设计在北方果园中种植蔬菜等套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D.广大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重新优化组合种植业和畜牧业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

【详解】A、庭院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有效贡献是指该系统的总产出,包括农户自身消费和出售部分,A正确;

B、农村地区推广的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也就是通过农作物秸秆喂养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牛羊粪便再作为肥料施投到农田中,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B正确;

C、北方果园中种植蔬菜属于典型的间种技术,C错误;

D、广大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也是从追求生态效益出发,重新优化组合种植业和畜牧业关系,D正确。

故选C。

16.下图是“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细胞分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将洋葱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压扁后滴加龙胆紫溶液染色

B.在低倍物镜下找到根尖根毛区细胞后,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

C.甲细胞中可观察到染色体变短变粗、核膜逐渐解体成小泡

D.甲→乙→丙→丁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

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由图可知,乙表示中期,丙表示后期,丁表示末期。

【详解】A、将洋葱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压扁后滴加龙胆紫溶液染色1-2min后,盖上盖玻片,A正确;

B、在低倍物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后,把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B错误;

C、该实验中经过解离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染色体变短变粗、核膜逐渐解体成小泡的过程,C错误;

D、图中缺少间期,不能构成完整的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A。

17.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下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接触抗生素之前细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的差异

B.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会通过a、c过程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C.存活下来的细菌个体通过b、d过程会导致种群抗药性的基因频率提高

D.若易感细菌接触抗药性细菌后发生抗药性转化,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接触抗生素之前细菌中已经存在抗药性的差异,具有易感细菌和具有抗药性的细菌,A正确;

B、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会通过a、c过程选择抗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从而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B正确;

C、存活下来的细菌个体通过a、c过程的选择作用会导致种群抗药性的基因频率提高,C错误;

D、若易感细菌接触抗药性细菌后发生抗药性转化,很可能是易感细菌获得了抗药性细菌的遗传物质,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18.科学家发现人体生物钟机理如图所示,在下丘脑SCN细胞中,PER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为PER蛋白。

该蛋白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其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24h。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ER蛋白基因仅存在于下丘脑SCN细胞中

B.过程①与②中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过程②中核糖体在mRNA上认读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D.过程③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蛋白基因表达体现了正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

【详解】A、PER蛋白基因存在于所有的体细胞中,A错误;

B、过程①转录时的碱基配对方式有:

A-U、T-A、G-C、C-G,②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B错误;

C、过程②中,根据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认读的方向是从右向左,C正确;

D、过程③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蛋白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C。

19.下丘脑在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②③代表化学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β细胞接受的化学物质①是葡萄糖

B.下丘脑通过神经分泌束释放②作用于垂体可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C.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②③的合成和分泌

D.血糖浓度下降,胰岛α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骨骼肌细胞,促进其糖元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下丘脑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β细胞接受的化学物质①是神经递质,A错误;

B、下丘脑通过内分泌细胞释放②TRH作用于垂体可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B错误;

C、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②③的合成和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肌糖元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20.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上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并可观察到骨骼肌收缩。

据下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反射弧是最简单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

B.若将电表的一极移接到b上,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兴奋在b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传至c处形成痛觉

D.d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膜,一定能引起肌膜去极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b所在的为传入神经,d所在的为传出神经。

【详解】A、该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A错误;

B、若将电表的一极移接到b上,电表的两极均可发生电位变化,故可观察到指针发生2次偏转,B错误;

C、c在脊髓,痛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可观察到骨骼肌收缩,说明d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为兴奋性,一定能引起肌膜去极化,D正确。

故选D。

21.下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项指标的数量变化曲线;图2表示对该动物精巢切片显微观察后绘制的四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1曲线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

B.细胞甲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不含B点),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C.图2中细胞乙、丙处于图1中的AB段(不含B点),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

D.若细胞丁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核DNA分子均含3H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1中:

纵坐标可能表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图2中:

甲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丙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丁表示间期。

【详解】A、图1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减数第一次结束变为0,故可以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A正确;

B、细胞甲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故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不含B点),可能存在等位基因(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正确;

C、图2中细胞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丙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二者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由于图甲表示减数分裂的数量变化,故丙不可能处于图1的AB段,C错误;

D、细胞丁处于分裂的间期,若细胞丁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核DNA分子均含3H,其中一半DNA的两条链均为3H,一半的DNA为杂合链,D正确。

故选C。

22.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H7N9病毒颗粒外膜表面糖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下列相关叙迷错误的是

A.用纯化的糖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提取的血清抗体具有异质性

B.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并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二倍体核型

C.经多次抗体检验得到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可注射到小鼠腹水中继续培养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可诊断出H7N9病毒感染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指将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详解】A、用纯化的糖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会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提取的血清抗体具有异质性,A正确;

B、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并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四倍体核型,B错误;

C、经多次抗体检验得到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可注射到小鼠腹水中继续培养,从小鼠的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C正确;

D、该单克隆抗体可以与H7N9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利用该单克隆抗体,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可诊断出H7N9病毒感染者,D正确。

故选B。

23.图1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该植物吸收CO2的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