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029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南海以东海域:

开阔的太平洋

小结:

面积(万km2)

平均水深(m)

最大水深

最大水深处

渤海(填空题第一题)

7.7

18

86

38

44

140

77

370

2940

350

1212

5377

2.海底地形:

概述:

1.中国近海地形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有广阔的大陆架

2.中国海区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

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2/3海域属大陆架,南海有近1/2的海域为大陆架。

渤海:

陆架浅海盆地

中央是一个北窄南宽,近似于三角形的浅水洼地,地势平坦

黄海:

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

地势由北、东、西三面向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地势较平坦

深度由东南向北逐渐变浅,如同一个口朝南开的簸箕

东海(老师说这个地方要提冲绳海槽):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部大陆架浅水区,东部大陆坡深水区,大陆坡的主体是冲绳海槽,海槽为一弧形的舟状,向东南方向突出,呈NE-SW走向。

特点:

北宽南窄,北缓南陡

南海:

海底地貌类型齐全

周围一圈是岛架,中间是深海平地

地势北高南低

3.各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特征(渤黄东海分布特征)

渤海

近岸沉积物粒级较细;

距岸较远和海区中央沉积物粒级较粗

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

“三粗三细”

粗:

渤海海峡、黄海东部、海州湾

细:

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中部、古黄河三角洲

东海:

呈3个条带状分布【选择题考了这个】

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3个省?

海岛海岸线最长的3个省?

拥有海岛最多的3个省?

考试很喜欢考这个,牢记。

第二章

第二章海区气候

•影响中国及东亚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影响的季节,伴随的天气现象…

•台风的空间结构

•副高位置的判断,副高及雨带的季节变化

1.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A.太阳辐射B.下垫面的环境C.大气环流

2.影响中国及东亚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重要】

冬季:

大陆:

亚洲高压(蒙古高压)1036hPa

海洋:

阿留申低压1000hPa

夏季: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997hPa

太平洋高压1027hPa(全年存在,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夏季,夏季北上)

3.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影响的季节,伴随的天气现象,在海洋中造成发生的变化

天气系统

影响季节

伴随天气

在海洋中造成

1.热带气旋

多见于5~6月

风、降水

浪、潮

2.寒潮冷空气

冬季

气温下降,风

3.副热带高压

夏季

云、降水

4.温带气旋

春、夏

风、海雾

5.热带辐合带

天气系统的现象:

向温带输送大量的热量和水汽

气压骤降,普降大雨、暴雨,造成风暴潮。

2.寒潮

带来大风、暴冷、霜冻、雨雪或沙尘。

晴朗少云、炎热、风力微弱。

高压内部天气干燥,高压边缘多雨。

4.温带气旋

大风,风向多变;

暖区易出现海雾;

温带气旋风暴潮灾

热带辐合带

容易发生热带气旋。

南侧多发雷暴、龙卷风等

4.台风的空间结构

台风眼:

半径5~30km,下沉气流为主:

好天气,风力弱

旋转风雨区:

几十千米宽,10km高的“云墙”,狂风暴雨

外围大气区:

百千米到千千米

5.副高位置的判断,副高及雨带的季节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重要,全部要记住】

A.副热带高压带定义:

存在于南、北两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其中的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

B.位置:

以500hpa等压面上副高的东西向脊线或者5880gpm(588线)的位置表示

⑴脊线的南北移动表示副高的北进和南退

⑵冬季,位置偏南偏东;

夏季,位置偏北偏西

C.范围:

588线所包络的面积表示副高增强或减弱

D.雨带:

⑴位于脊线以北5-8个纬距,走向与脊线平行

⑵副高的季节变化与我国大陆上雨带的季节位移相一致

E.季节变化

冬季初春,脊线20°

N以南,雨带在华南

6月,第一次北跳(20°

N以北),长江中下游梅雨

7月,第二次北跳(25°

N以北),黄淮流域雨季

7月底、8月初,第三次北跳,华北东北雨季,长江中下游伏旱

9月,回跳至25°

N,雨带退回江淮流域

10月后,再次南退至20°

N以南,雨带退到华南

第三章环流

•渤黄东海环流的传统观点

•南海上层环流的特点及季节变化

•外海流系的主要海流特征(位置,流量,方向,季节变化…)

•东海黑潮

•对马暖流(东海段)

•黄海暖流及其余脉

•台湾暖流

•南海暖流

1.渤黄东海环流的传统观点

传统观点一:

①首次提出和命名黄海暖流

②对马暖流:

黑潮分支

③黄海暖流:

对马暖流分支

传统观点二:

①冬夏季对马暖流来源不同

②冬夏季黄海暖流路径不同

③中国东南近海存在冬季逆风海流

传统观点三:

1对马暖流与黑潮并不相连

2台湾东北海域有黑潮分支

3勾画出海区锋面

4冬季黄海暖流在济州岛以西有一小分支进入济州海峡

5夏季无黄海暖流

6夏季台湾海峡有一支北上的暖流

2.南海上层环流的特点及季节变化【重要】

风生环流:

冬季气旋式,夏季反向

西向强化

多涡结构:

中尺度涡

3.外海流系的主要海流特征(位置,流量,方向,季节变化…)【最后一个大题就是这个,20分啊】

东海黑潮:

苏澳-与那国岛之间水道进入东海

流量(sv):

25.5【填空题考了这个,请君牢记黑潮的流量】

季节变化:

秋季流量最小,流幅最窄

流向:

东北向流动

对马暖流(东海段):

在东海东北部,流经九州以西海域北上,而后转向东北,通过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南部

流量(sv):

1.8-3.5

季节变化:

夏强冬弱

黄海暖流及其余脉:

沿黄海槽西侧向NNW流动,济州岛西侧全部指向济州海峡。

(ppt上没写)

【书上有】

季节性海流,主要存在于冬季【选择题考了这个,记住它是季节性海流】

台湾暖流:

长江口以南浙闽沿岸流的外侧,由西南流向东北的高温高盐特性的海流。

1.5-3.0

南海暖流:

海南岛以东广州沿岸流外侧,终年由西南流向东北

2.0-5.0

第四章潮汐与潮流

•读图:

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

区分前进波、驻波

•M2和K1分潮的无潮点、圆流点的位置(南海)

•各海区的潮汐、潮流类型

•潮差、最大可能潮流的大小及分布特征

•中国近海潮汐、潮流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要点)

1、读图:

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

(M2和K1分潮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在第八讲ppt24、25页有图,可能会填空)

区分前进波、驻波(相关知识点回顾可以参考海洋科学导论)

前进波:

高(平)潮、低(停)潮时流速最大,半潮面处转流

驻波:

波节处(半潮面)流速最大,高低潮时转流【填空题考了前进波和驻波的区别】

2、M2和K1分潮的无潮点、圆流点的位置(南海的只需掌握个数,知识点后面也有列)(能在图上找到大概位置即可,但也要有印象)

【圆流点应该不用看了,考试不会考的】

⏹中国近海M2分潮无潮点位置?

•黄河口

•秦皇岛外海

•成山角外海

•海州湾

•(台湾岛北端)

•金瓯角

•春蓬外海

⏹中国近海K1分潮无潮点位置?

•渤海海峡

•南黄海中部

•顺化外海

•宋卡外海

⏹东中国海M2分潮无潮点和圆流点的位置

无潮点:

•黄河口外

(台湾岛北端)

圆流点:

•滦河口

•莱州湾口(龙口外)

•烟台外海

•石岛东南

•外烟列岛西侧

•启东咀东北

•对马岛西南

⏹M2最大分潮流同潮时分布

渤黄东海圆流点:

•滦河口外

•莱州湾口(龙口外侧)

•启东嘴外东北

多数逆时针

南海圆流点:

•共9个:

6个逆时针,3个顺时针

⏹K1最大分潮流同潮时分布

•乳山口

•济州岛以南

全部逆时针

南海圆流点:

共6个:

4个逆时针,2个顺时针

3、各海区的潮汐类型【重点】

•不规则半日潮

•渤海海峡:

规则半日潮

•黄河口,秦皇岛外海:

全日潮

•规则半日潮

•成山头,海洲湾:

不规则半日潮

东西两部分存在差异

•陆架区:

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以南,济州岛:

不规则半日潮

陆坡及以东海区:

•不规则全日潮

沿岸有不规则半日潮和规则全日潮间隔分布

(规则全日潮:

北部湾、泰国湾顶、卡里马塔海峡和加斯帕海峡、加里曼丹岛米里、吕宋岛林加延湾

•不规则半日潮:

吕宋海峡、台湾海峡以南、珠江口附近到雷州半岛、中南半岛东南沿海,马来半岛东南沿海,加里曼丹岛达士湾)

3、各海区潮流类型【潮流都不用看,不会考的】

不规则半日潮流

•莱州湾西部,渤海湾,辽东湾:

规则半日潮流

•龙口外海:

不规则全日潮流

•以烟台外海为中心:

规则全日—不规则全日—不规则半日潮流

•南黄海中部:

错综复杂

•西侧:

•鱼山列岛:

不规则半日潮流

•东侧:

•九州南端西南方的两斑块:

•五岛列岛:

不规则全日潮,规则全日潮流

南海

•不规则全日潮流为主

•规则全日潮流:

琼州海峡及雷州半岛东西岸;

北部湾南部(20°

N为界)

•不规则半日潮流:

汕头以南至雷州半岛以东海域;

中南半岛芽庄至湄公河口;

加里曼丹岛西侧

4、潮差、最大可能潮流的大小及分布特征

(这个题目下的数字记量级即可,题目中要求的大小是指大小关系,抓住时间量级和位置分布这些重点)

潮差:

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标志潮汐强弱的重要指标

(长江河口潮)潮差大小(跟知识点相关性不大,属特例)

•平均潮差2~3m

•口外:

沿河道上溯方向增大

•南支:

沿程降低

•北支:

普遍大于南支,先增后减

•明显的年变化

•口内:

1月最小,8、9月最大,变幅约30-40cm

1、6月最小,3、9月最大,变幅约20cm

中国近海潮差特点

•近岸>

外海

•旋转潮波系统,自无潮点向外,潮差增大

•湾顶>

湾口

•右岸>

左岸

•黄海>

东海>

渤海>

•喇叭形河口,逆江向上潮差增大,甚至出现涌潮

中国沿岸最大潮差超过8m的海区:

•苏北小洋口9.28m;

杭州湾澉浦8.93m;

•浙江乐清湾8.30m;

福建三都澳8.54m

潮差分布特征

渤海:

2~5m

•渤海湾顶,辽东湾顶>

4m

黄海:

2~10m(西岸大于东岸)

•江华湾,西朝鲜湾>

8m

•辽南沿岸,山东半岛南岸,苏北沿岸4~7m

•黄海中央及山东半岛北岸2~3m

•海洲湾,成山角<

2m

东海:

1~7m

•自东向西增大

•浙闽沿岸:

4~7m,杭州湾

•台湾海峡:

西岸4~6m,东岸4m

南海:

1~6m

•北部湾6m

•达士湾5m

•湄公河口,泰国湾3~4m

台湾以东海域:

2m

潮差的季节变化

•天文潮:

冬半年>

夏半年(地球近日点)

半日潮为主的海区,春分、秋分较大

全日潮为主的海区,夏至、冬至较大

•地形、径流及气象综合作用:

近海变化复杂

•渤海、长江口、广东沿岸:

夏季大,冬季小

•山东半岛:

2月、9月大,12月小

杭州湾、福建沿岸、海南岛、广西沿岸:

春秋大,冬夏小

最大可能潮流

•规则半日潮流:

1.29WM2+1.23WS2+WK1+WO1

•规则全日潮流:

WM2+WS2+1.68WK1+1.46WO1

渤海

•中部100cm/s

•近岸斑块状分布

黄海

•东岸高,中部低

东海

•西侧高,东侧低

中国沿岸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大于100cm/s

•河北南堡到曹妃甸160cm/s

•渤海湾莱州湾交界180cm/s

•老铁山水道、成山角外150~300cm/s

•苏北辐射状沙洲150~200cm/s

•长江口100~200cm/s

•杭州湾300~350cm/s

•浙闽沿岸100~150cm/s

•琼州海峡300cm/s

•莺歌海250~300cm/s

•钦州湾100~150cm/s

5、12级海科期末考试有一道简答题是考河口潮汐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海浪

•海浪的时空特征尺度

•中国近海海浪的波侯特征(盛行浪向、波高和周期)

•台风型海浪、气旋型海浪、高压与气旋配合型海浪的分布特征

1、海浪的时空特征尺度

•波高:

几厘米~20米,30m以上很罕见

•周期:

零点几秒~30秒

•波长:

几十厘米~几百米

•动力因素:

✓驱动力:

✓回复力:

重力

2、中国近海海浪的波侯特征(盛行浪向、波高和周期)

浪向特征【非常重要】

风浪:

✓分为冬季型,夏季型和春季型。

秋季接近冬季型。

✓冬季型顺时针;

夏季型逆时针;

春季比较分散零乱。

【选择题考了这个,记住是冬顺夏逆哦】

✓夏季型到冬季型转化快(解释:

冬季风出现带有爆发性,而夏季风则逐步推进)

涌浪:

✓涌浪向分布基本与风浪相同

✓渤海、黄海北部涌浪浪向分布规律性差

*风浪的波高与周期【不用看,看了也记不住】

平均周期4~6s,平均波高1.5~2.0m

由岸向海区中央和海峡方向递增

与岸线平行;

1.5m“高波水舌”由南向北延伸;

济州岛为波高高值中心;

海洲湾外为周期高值中心

西侧小、东侧大;

台湾海峡波高高值中心

东北高、西南低;

吕宋海峡波高周期高值区

春季:

平均周期4s,平均波高<

1.0m,全年最小的季节

渤、黄海:

与冬季接近;

黄海波高和周期都有所减小

地区差异小,台湾海峡高值区仍然存在

较为均匀,中部和吕宋海峡略高

平均周期3~5s,平均波高1.0~1.5m,比春季略有增大

与春季相似

比春季略有下降;

海洲湾外高值区,济州岛高值区不明显

地区差异小

波高周期高值区位于海盆南部

台湾以东海域出现波高高值区

秋季:

平均周期3~6s,平均波高1.5~2.0m,全年最大的季节

基本恢复冬季态势,各高值区范围有所扩大

波高与周期特征(注意风浪、涌浪间的区别)

【重要】

秋季>

冬季>

夏季>

春季

南海>

黄海>

波高高值区:

台湾海峡,吕宋海峡,台湾以东海域,南海东北部

波高低值区:

北部湾,渤海,黄海北部

周期地理分布与波高相似

总体趋势与风浪相似

台湾海峡,吕宋海峡,台湾以东海域,南海东北部,东海南部

大部分海域,涌浪波高和周期大于风浪

3、台风型海浪、冷高压型海浪、高压与气旋配合型海浪的分布特征【重要】

台风型:

气旋型风场,风速右半圆>

左半圆

最大波高:

右后位,距中心20~50nmile

最小波高:

左前位

外围海域:

广阔的涌浪区;

远离中心方向,波高减小,周期增大;

先行涌

台风区内:

混合浪,除风场外,还与台风移动方式、移动速度、路径(转向)有关

台风中心:

风小浪大

气旋与高压配合型:

初春,秋末,冬季

“西高东低”型(春季常见):

冷锋后气压梯度大,偏北大风增大且持续时间长

波高4m以上,仅次于台风型

“东高西低”型:

冷锋前气压梯度大,偏南风增强

多出现于日本海及日本以南海域,黄东海波高3~4m

冷高压型:

NE-SW走向的寒潮冷锋

波高分布:

北小南大

在锋面过后1~4h

特征波高:

渤、黄海2~4m东海5~8m

南海北部4~6m南海中部3m

特征波向:

渤海NE,NW黄海N,NE东海南海NE

第六章中国近海水文要素

•中国近海重要水文现象的温、盐、密时空分布和变化(黄海冷水团,黄海冷水环,长江冲淡水,吕宋冷涡,芽庄冷水块,南薇滩暖水…)

•跃层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典型温、盐剖面的季节性变化;

跃层的季节性生消

•水团的定义,近岸和外海水团的区别

•海冰与淡水结冰的区别,海冰生消条件及影响因素

•风暴潮的定义,三类风暴潮的主要特征

•透明度、水色和海色的定义及区别,主要影响要素

1、中国近海重要水文现象的温、盐、密时空分布和变化(黄海冷水团,黄海冷水环,长江冲淡水,吕宋冷涡,芽庄冷水块,南薇滩暖水…)

(注意出现层次(水深)、时间(主要是季节)、位置、鉴定)

【很重要,但这里总结的不是很好】

黄海冷水团:

黄海冷水团开始形成

北黄海冷中心(5℃)南黄海西部冷中心(8℃)

温差大、盐差小,以低温为主要特征的水体

常以10℃等温线为边界

两个冷中心:

渤海海峡东侧7℃:

38.5°

N,122.5°

E

南黄海北部8℃:

36°

N,123°

冷水团顶部温度垂直梯度很大,这就是夏季黄海温跃层特强的原因所在。

黄海冷水团以10度等温线为边界,盘踞约占黄海面积的1/3左右。

形状似长把梨,扣卧在黄海中央洼地上,中心分别位于…,此时是黄海冷水团的鼎盛期。

冷水团范围缩小,势力衰减并东移至黄海槽附近,中心仍低于9℃

黄海冷水环:

(夏季表层)

(西朝鲜湾,罗州群岛,成山角,石臼所)

长江冲淡水:

春季东海:

长江口W形(冲淡水,苏北沿岸水,台湾暖流);

锋面消失;

台湾东北冷涡(上升流)

吕宋冷涡:

(南海)

春季基本消失吕宋以西有暖水块(表层)

夏季吕宋西北冷涡消失,只存在于冬春季

冬季吕宋西北冷水:

“吕宋冷涡”,上升流,中心低于17℃,50-300m皆可见

吕宋冷涡:

东北季风导致的吕宋西北的上升流区,冷中心水温比周围的低3-4°

,民都洛岛以西海域,芽庄以东海域,分别出现低于20°

的低温区

芽庄冷水块:

夏季南海芽庄冷水块:

越南冷涡,在100m层更显着(<

17℃),西南季风导致的上升流区,势力深厚芽庄冷水块势力深厚,从300m到表层均可见

秋季南海100m层:

芽庄冷水块消失;

海盆四周高温、中央相对低温,成为闭合冷水区

冬季南海芽庄以东冷水、民都洛岛以西冷水:

强度较弱,比周围水温低1-2℃

南薇滩暖水块:

(夏季100m层)

夏季南海南薇滩暖水块(>

25℃)

2、跃层的定义和判断标准【考试考了这个,是个简答题,务必牢记下面的数值啊】:

定义:

在水文要素的垂直分布中,梯度达临界值的水层。

通常以强度、深度、厚度来表示它的示性特征

判断标准:

以水深200m为界:

浅跃层:

季节性跃层,发生在陆架区及外海深水区100m以浅的上层;

范围广、上界深度浅、厚度薄、季节变化明显(渤黄东海及南海北部)

深跃层:

永久性跃层,发生在陆架以外的深海海域,上界深度在50m以深;

上界深度深、强度弱、季节变化不明显(南海中南部)

3—1读图:

典型温、盐剖面的季节性变化(重点是图中的虚线,要会读图画图)

【会读就行了,画个毛线啊】

温度:

黄海北部和渤海(图a):

11月-翌年3月,水温垂向均匀;

4月表层升温,5月分层现象普遍形成,6-8月跃层鼎盛时期,9-10月削弱

东海台湾暖流区(图b):

11月-翌年1月,垂直混合均匀;

2-4月逆跃层,4-5月过渡到常跃层,6-7月继续发展,8月跃层最强,且有双跃层,9月开始削弱

中国近海水温垂直结构分类

冬季型:

无温跃层型,温度垂直结构呈均匀一致,持续时间最长,4-5个月

夏季型:

温跃层盛期类型,持续时间仅3个月(6-8月)

过渡型:

温跃层形成与消衰型,前者2个月,后者1个月

盐度:

3-2跃层的季节性生消:

跃层的季节变化:

•渤、黄、东海及南海北部:

跃层生消过程明显,可分为成长期、强盛期和消衰期三个阶段

•南海中南部:

表层水温终年高温,跃层生消过程不如北部明显

•温跃层存在时间:

渤海:

4-9月

黄、东海:

4-11月

南海北部:

3-10月

南海中南部:

几乎终年存在

•浅跃层:

发生在陆架区及外海深水区100m以浅的上层;

范围广、上界深度浅、厚度薄、季节变化明显;

≥0.2℃/m包络区

•深跃层:

发生在陆架以外的深海海域,上界深度在50m以深;

上界深度深、强度弱、季节变化不明显;

≥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