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053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夫人名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的书法心得。

以后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见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

经观摩各家,博采众长,终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

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一生作品很多,但散失的也不少。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他的主要代表作有:

(1)乐毅论:

小楷。

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

隋智永称它为"

正书第一"

,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

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

笼鹅而归"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

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

,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

(3)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41名文人举行"

修禊"

集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

"

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

行书第一行书"

(4)快雪时晴帖:

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

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

天下第一法书"

《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

三希"

,此帖列于首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

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6)丧乱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

现藏日本帝室。

帖上还引有朱文"

延历敕定"

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

《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

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7)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

因卷首有"

十七"

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

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这正表明他善于"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

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传说他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他还创造了"

一笔书"

,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王献之书法的代表作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

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他的传世书迹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唐摹《鸭头丸帖》、柳公权跋《送梨帖》,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

(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堂法帖》,视为"

国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