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18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肥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辨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

这种方法,用以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用以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以伪辨伪,以疑证疑。

晚近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

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

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

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

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古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史实,不同的书记载不一样,引述原文各不相同;

采摘古书不标明出处,商榷前史讹谬,以致异说纷纭,真伪难辨,因此,史料需要辩证。

B.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晋代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裴松之增补《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是考据学的先导。

C.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辨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D.对于史书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地方,清代学者探源索隐,钩沉辑佚,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考据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但并没有用来考证古史,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B.虽然清代辨证文献史料的著述很多,但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绝无考证,由此看来,当时学者辨证史料的范围尚不够全面。

C.清代学者用文献考证文献、史料辨证史料这种方法考证有史以后的史料有效果,考证史前史则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埋头于故纸堆,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造成学术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和当时政治上的限制有很大关系。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近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即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木匠

刘亮程①

赵木匠家弟兄五个,以前都是木匠,现在剩下他一个干木匠活儿。

菜籽沟村的老木匠活儿只剩下一件:

做棺材。

这个活儿一个木匠就够做了,做多少都有数,只少不多。

村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一个,六十岁以上的也一人一个,算好的。

也有人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木匠先走了,干不上他的活儿,这个不知道赵木匠想过没有。

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赵木匠的工棚里,堆了够做几十个寿房的厚松木板,一个寿房五块板,所谓三长两短。

我在里面看了好一阵,想选几块做书院的板桌,又觉得不合适,那些板子在赵木匠心里早有了下家,哪五块给哪个人,都定了。

做一个寿房多少钱,也都定了,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村里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赵木匠心里定的事。

有时哪家儿子看着老父亲气儿不够可能活不过冬天,就早早地给赵木匠搁下些定金,让把寿房的料备好,到时候很快能装出来。

更多时候是赵木匠自己做主,把他想到的那些老人的寿房都定制了。

早晚都是他的活儿,人家不急他急,他得趁自己有气力时把活儿先做了,万一几个人凑一起走了,他又没个打下手的,那就麻烦了。

赵木匠心里定了的事,旁人不知道,鬼会知道。

鬼半夜里忙活着抬板子,三长两短盖房子,给每人盖一间,盖到天亮前拆了板子抬回原处。

我不能买老木匠和鬼都动过心思的板子,看几眼,倒退着出来,临出门弯个腰,算请罪了。

我们的大书架和板桌、木桥,原打算请赵木匠做的,问了下工钱,也不贵,但最后请了英格堡乡打工的外地木匠。

也是想着赵木匠二十年来只做寿房,他把菜籽沟的门窗、立柜、橱柜、八仙桌还有木车都做完了,一个老木匠时代的活儿,都叫他干完,我不忍再往他手里递活儿。

另一个我就是考虑他脑子里下料、掏卯、刨可能都想的是打寿房的事,我不能让他把这个活儿干成那个活儿。

赵木匠到我们书院串过几次门,他跟我们说着话,眼睛盯着院子里成堆的木头木板,他一定看出这摊木活儿的工程量。

他没问我们要干啥。

我也没给他说我们要干啥。

赵木匠耳朵背,我怕跟他说不清,我说这个,他听成那个,所以啥都不说。

赵木匠是个明白人,他心里一定也清楚,一个木匠一旦干了那个活儿,也就不合适干别的活儿了。

对木匠来说,干到可以干那个活儿,就简单了,所有以前学的花样都不用了,心里只有三长两短的尺寸和选板的厚道。

赵木匠是厚道人,我看他备的松木板,一大柞厚,看了踏实。

我们来菜籽沟的头一年,村里走了三个人,外面来的小车一下子摆满村道,仿佛走掉的人都回来了。

冬天的时候我不在村里,方如泉说菜籽沟办了两个葬礼和十几家婚礼,礼钱送了好几千。

我交代过,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

村委会姚书记说他一年下来随礼要上万,哪家有事情都请他,他都得去。

姚书记一点不心疼随了这么多礼。

他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一把子全捞回来。

村里出去的孩子,在城里安了家,结婚也都回村里操办,老人在村里,养肥的羊、喂胖的猪在村里,会做流水席的大厨子在村里。

再有,家人大半辈子里给人家随的礼账也在村里,要不回村里操办酒席,送出去的礼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也是我们到菜籽沟的这一年,英格堡乡出生了两个孩子。

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几千人的乡,一年才生了两个孩子,明年也许是一个,后年也许一个孩子都不出生,到那时候,整个英格堡、菜籽沟,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相关链接:

①刘亮程:

作家,新疆沙湾县人。

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他说“不管朝哪儿走,这里的村庄景象都能够唤醒我的记忆,那些破土墙、烂猪圈,睡到半夜忽然醒来听到一声狗吠,感觉这个世界还是你的。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的大书架和板桌不让老乡赵木匠做,一是担心赵木匠耳朵背,怕跟他说不清,说这个,他听成那个,一是担心赵木匠的身体。

B.我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因为我知道送出去的礼早晚会收回来,还可以加深与乡人之间的感情,一举两得。

C.村委会姚书记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也不心疼,到时一把子全捞回来。

一个“捞”字反映出我对基层干部的不满情绪。

D.一年中英格堡乡只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荒凉”一词传达出我对乡村没落的担忧与恐惧。

5.归纳文中描写的菜籽沟的生活状况。

6.文中反复提到寿房这一物象,有何用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的眼泪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沈从文一家居住在昆明呈贡的乡下,被敲响的搪瓷盆子震醒,加拿大老人彼得满村子奔跑,把喜悦传递给饱受战争灾难的乡村。

一声声撼耳的敲击声,撕裂夜的安宁。

破碎的瓷盆震动沈从文的心灵,他永远不会忘记。

放下笔,抬头向窗外望去,天色放亮,新的一天如期降临。

在澄澈的空气中推开门,沈从文离开了家,向着滇池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大地,风播送让人抑制不住的兴奋。

阳光下的野花,似乎开得和往日不同。

叶脉上滚动的露珠,处子一般纯美,沈从文流泪了。

这不是个人的小资的伤感,而是大爱和大恨。

一个民族经历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家门。

9月9日,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婚纪念日,报上刊登的消息,这天是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两件大喜事,像中国传统的双喜字,喜上加喜,对于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来说,怎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不平静的夜呢?

面对滇池,阳光在水波中欢快地跳跃,群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

大自然清洗了淤积的痛苦,一缕雾岚,一朵阳光,扑面的风儿,把沈从文牵往远方。

眼前流动着逃难的日子,在天津,在烟台,在济南,在武汉,在常德,在昆明,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逃难的路上,生离死别。

大好河山沉沦在战火硝烟的背景里,沈从文记住的情景,是不可愈合的伤口,不是文字所能录下的。

想起了家乡,想起亲人,沈从文的眼泪流了出来。

当天亮的时候,放下手中的笔,沈从文的心态和九年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时间不但改变了人的年龄,经历过的事情,也使人有了沧桑的味道。

沈从文的眼泪复杂,他的哭声从胸中爆发出来,发出的呐喊伴着冬夜,向人生宣战,向黑夜宣战。

饥饿和寒冷,贫穷和艰苦,虽然,会使人的肌体遭受磨难,但却让人坚定了信心。

沈从文的眼泪纯粹,经受了人生的大起大伏,却没揉进一点杂质。

对于沈从文来说,保持平常的心态,对人,对事物始终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不管是风,不管是雨,不管是阳光,都能在他大地似的胸膛上存留。

这和他少年时留恋大自然有关系。

沈从文喜欢听音乐,听肖邦,听贝多芬,听文图里尼淳朴的歌声。

每次听,那音符如同家乡河水上的阳光,在情感的河流中跳跃,他露出久违的激动。

沈从文在音乐的河流,驾驶文学的船,写下对家乡的思念,心灵世界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沈从文爱家乡的“傩堂戏”,有一次他和李辉在聊天,一说到“傩堂”两个字,平静的脸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张开嘴,笑出了声,那种开心的笑,到了沈从文这样的年龄,所有的功利都是云烟。

但是家乡在他的生命中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是他一生的牵挂。

一句家乡话,尤其是从小就好听的“傩堂戏”,泪水涌了出来。

沈从文的笔,触进大地的深处。

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他用笔在童话的罐子中吸足了五彩的墨水,写出了淳朴的人,博大的土地,清澈的河流。

沈从文关注民间,这和他从小喜欢沈从文的笔,触进大地的深处。

沈从文关注民间,这和他从小喜欢“傩堂戏”有很大的渊源。

民间形成了沈从文的艺术个性,在自己的思想脉络中,他选择人物,选择题材与众不同。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很多的作家,从大地走出来,但却没沈从文的个性鲜明,那么强烈。

沈从文的眼泪有声音,有色彩,有记忆。

(摘自《浪漫沈从文》,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情感特别丰富,不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不平静的夜,是因为这些天既有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而且又是他的结婚纪念日,从而抑制不住的兴奋。

B.家乡是沈从文一生的牵挂,而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哪怕一句家乡话,一场“傩堂戏”,也能使沈从文流下眼泪。

C.中国很多作家都没有沈从文的个性鲜明,性格强烈,是因为他们没有像沈从文那样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伏,不能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

D.沈从文的眼泪既是复杂的,而又是是纯粹的,先生每一次流泪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透过这些流泪的情形,可以感受到他的大爱和大恨,以及他善良而纯粹的心灵。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日本宣布投降时,沈从文正在昆明的乡下。

瓷盆的声音振动他的心灵,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担心被家人看见,就一个人走向滇池,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B.全文以时间为脉络,叙写了沈从文三次流泪的情景,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内容真实可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C.沈从文的眼泪是复杂的,他的哭声向人生和向黑夜宣战。

虽然遭受了饥饿和贫穷,虽然经历了战火的磨难,虽然有着不可愈合的伤口,但他依然有坚定的信心。

D.沈从文喜欢听肖邦、贝多芬等人的音乐,音乐仿佛是家乡的阳光一般带给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在音乐的河流中,他用文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E.沈从文的创作并没有浮于形式,他把笔触进大地的深处。

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这和他少年时留恋大自然有关系。

9.“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沈从文精确的评价,结合全文,谈谈沈从文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赤子”的特点体现在哪些地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

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

坐事免官,冠带办事。

明年五月复官。

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

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

七年,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十九年,皇太子将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车挽运。

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饷。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

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

帝嘉纳之,遂留兵部。

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

本言:

“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百四十五卫所,为匠者暂役其一丁。

若尽取以来,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

军伍既缺,人情惊骇,不可。

”帝善本言。

征汉庶人①,从调兵食。

庶人就擒,命抚辑其众,而录其余党。

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三出厘正之。

时马大孳息,畿内②军民为畜牧所困,本请分牧于山东、河南及大名诸府。

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

晋王济熿③坐不轨夺爵,本奉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

四年命兼太子宾客。

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

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

帝以军士艰,不听减。

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

阳武侯薛禄城独石诸戍成,本往计守御之宜。

还奏称旨,命兼掌户部。

本虑边食不足,而诸边比岁稔,请出丝麻布帛输边易谷,多者三四十万石,少者亦十万石,储偫④顿充。

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

录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

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

独本案设陶器,谕曰:

“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

”本顿首谢,其为上知如此。

(节选自《明史·

列传·

卷四十五·

张本传》)

【注】①汉庶人:

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

②畿内:

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③熿(huá

ng):

人名。

④偫(zhì

):

积储;

储备。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B.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C.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D.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是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B.皇太子是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朝廷的东宫,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

C.锦衣卫,明朝特务机构。

皇帝为加强统治,特授刑狱、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圣旨是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其材料考究,图案富丽,两端有银色飞龙作为防伪标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本为官以后,敢作敢为。

他曾任工部左侍郎,后因犯错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事。

不久官复原职又因事被弹劾。

改任后,他善于揪出坏人,太子在他疾病发作时还赏赐给他钱物。

B.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

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

皇上采纳了建议,并把他留在了兵部。

蔡信要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拒绝。

C.张本效忠朝廷,细心多谋。

在征讨汉庶人时,负责处理军饷,后受命安抚汉庶人部众,并登记其余党羽。

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

D.张本廉洁刚介,为人严厉。

他登记朱高煦党羽时,胁从者大多未能免罪。

成祖宴请近臣,其他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件银器,并赐给各人,只有张本因自称“穷张”只得到一个陶器。

13.把文中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三出厘正之。

②帝以军士艰,不听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王维《使至塞上》的“ 

 

, 

”两句,以“飘蓬”“归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②杜甫《登高》中写自己漂泊他乡,见秋而悲,拖着多病的身体登台远望的句子是“ 

, 

③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

纵使。

15.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16.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是小说中的林黛玉,②现实生活中的车夫老王和哲学家金岳霖,都③是独特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

所谓人物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

④,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首先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①②③④

A.无论还是因为那么

B.只有或者才因此

C.无论或者只因此

D.只有或者才所以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蚁族”是当今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有可能会像“知青”“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B.有媒体人士表示,众多网友对“给力”的热捧,反映了受众对语言的新期待。

通俗亲切、平民化的语辞,甚至包括网络流行语,都是被今天的受众喜闻乐见的。

C.现代人越来越注意身体保养。

其实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北大招生办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20.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出标题。

要求:

切合漫画含义,不得用“无题”作标题,8个字以内。

(2)描述这幅漫画并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25个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锻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一个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

肥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C

2.D

3.A

4.D

5.①人口正在急剧减少,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②地处乡村,民风淳朴,乡情浓厚。

③相对闭塞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物资缺乏。

6.①“寿房”是人死后备用的东西,这里为全文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人死的多,出生的少,只有去的,没有来的,暗示着乡村的没落。

③通过“寿房”这一物象,表达内心的荒凉,传达出对故乡的没落的一种焦虑情绪。

7.C

8.CD

9.赤子指的是他人的纯粹。

表现在:

①他的眼泪一纯粹又复杂,却没揉进一点杂质。

②他保持平常的心态,始终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

③他一生牵挂家乡,家乡话或是傩堂戏都可以让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