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07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分)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

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

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

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

“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

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

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

其一是“鱼惊荡桨跳”:

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

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

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4、(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

②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或列锦类: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4分)

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5、(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

“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

“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

这样第

(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

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

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命题趋势】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

从时代看,唐诗、宋词是首选;

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

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

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

【考点透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

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

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

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

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

“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

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

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例:

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

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扣住词中“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

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

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

“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

“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

“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

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

如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

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

如张先《天仙子》: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

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

如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

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

如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

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

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

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

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

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

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

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

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

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

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

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

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

如杜甫《绝句》: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