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15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Word格式.docx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苏蒂奇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

“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19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

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已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

李安德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有以下三个关键性主张:

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

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

大多数人盲目和错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是“真我”;

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置根于“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实现而已,人还需要自我超越。

有人认为尽管超个人领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如下一些基本假设是将持不同观点的超个人心理学家特别是超个人治疗家联合在超个人旗帜下的基础。

归纳起来,超个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

1.人的本性是精神的;

2.意识是多维的;

3.人类生命确实具有一种精神追求的驱力,表现为通过内在深处的个体、社会和超越意识而寻求全体的倾向;

4.触及内在的智慧之源是可能的且有益于健康的;

5.将个人有意识的意志和热望与精神动力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健康价值;

6.意识的变异状态是通往超个人经验的道路之一,也有助于康复和成长;

7.生命和行动是有意义的;

8.超个人的背景决定了治疗家如何看待当事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超个人心理学非常关注宗教现象与神秘体验,但它不是从宗教迷信的观点来盲目信仰,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探讨其中的超觉智慧和心理作用。

威尔伯研究超个人心理发展阶段时曾确定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产生微妙的内心体验阶段。

当人们在沉思、祈祷或瑜珈功训练中,使喧闹的心灵沉静下来时,便会觉知到一种较柔和、微妙的意向、情感和感觉。

第二是因果关系阶段,此时所有的经验对象都发生了分解,留下来的只有纯意识。

第三是纯粹阶段,经验对象在意识中重新出现,但这是经过纯粹改变的意识,是心灵的彻悟。

因此,所谓神秘的宗教体验就是训练心灵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产生自我超越的意识状态。

沃什在研究宗教现象时指出,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宗教教派和教义之争,是因为不同教派的创立者产生了不同的意识状态。

沃什认为,必须通过才能使人产生这种体验,这包括三个过程。

第一是智慧的吸收或成为有智慧的人。

这种智慧不同于知识。

智慧是能对我们进行改造的东西,而知识则是我们所具有的而且不一定能主动改造我们的东西。

第二是学习和掌握一个人希望进行交流的那种文化的语言和概念系统。

第三是进行翻译,即把个人的理解翻译成适合该文化的语言和概念,最终产生一种“阿哈”(即恍然大悟)的体验。

古代东方宗教哲学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渊源的传承和再现上。

超个人心理学从诞生到至今,无论是从其研究领域,还是研究结果,乃至应用,都和古代东方宗教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印度婆罗门教的古代传统

印度婆罗门教认为:

“梵”是最高的真实,是宇宙的本源,是所有事物的内在本质。

“梵”在人们心灵中的显现就是那被称为“大我”的存在,“大我”与“梵”、与终极实在都是同一的。

要达到与我们心灵真正欲求的真实的“梵”合为一体的目标,就要寻求属于自己的“解脱”之路。

超个人心理学家主张把人放在一个更大的与自然界、宇宙合为一体的整体背景中来考察人的心理,以体现梵我合一的整体境界;

主张通过神秘的直觉体验来感悟人生和自然的真理;

主张通过沉思来达到超越世俗自我的精神境界。

这些主张在很多方面是受古代印度的这种宗教传统影响的。

(二)禅佛教

佛教源于印度,盛于中国。

佛教主要以探讨人生现象为研究内容,提出的主要宗教理论有:

四圣谛、无常与无我、五蕴、缘起和十二因缘、中道、无记以及种姓平等观念。

其中,“四圣谛”说集中阐释了人类痛苦的原因以及走向觉悟、消除苦难的道路问题。

禅宗后分为北宗和南宗,北禅强调渐修,南禅强调顿悟,渐修与顿悟本为禅宗的一车两轮,缺一不可。

而禅定,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精神或意识活动进行控制或抑制,以限制人受外物或在本质上不实在的事物的影响,使人身心安定。

佛教中有相当成熟的心理学,这已经成为现代学术界的共识。

超个人心理学在一开始的发展当中,参考引用最多的传统精神思想与经验就是的佛法。

超个人心理学家一般都会亲身实践佛教、道教、印度瑜伽等禅修方法,代表人物威尔伯等都主修佛法,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徒。

(三)苏菲教派——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

苏菲教派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非正统的神秘主义派别。

它极力强调通过神秘的自我感觉的内心体验来接近真主、认识真主,最终争取与真主合为一体。

在形式上提倡冥思和静修,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功修手段和途径,达到人神与合一境界。

这一教派强调人的精神层面的感悟,强调要结束个人那分离自我的有限“自我意识”来向内在的神性敞开,即抛掉“小我”追寻“大我”,以此为人们提供了一条现实解脱与超越的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家从苏菲教派精神修持训练中受到启示,他们把来自东方和阿拉伯国家的这些原始的宗教思想与其心理治疗和追求极端健康的思想结合起来,并且与一些西方学者的思想相联系,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思想体系。

(四)道家学说

道家思想完全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一种精神传统,以老庄思想为代表。

作为万物本源的“道”是这一传统的核心概念,以道论为基础,它展开了关于宇宙、性命等多方面的思想阐发。

“道”的最根本特性即是它的自然性,寻求的是一种阴阳平衡、和谐存在的状态。

人的活动就是要顺乎自然,与道结合;

只有悟道、体道,切实融入到宇宙生命大系统的变化流转中,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出对人与自然、与万物和谐统一状态的追求;

其所主张的理想人格也是任心自然、逍遥忘物的返璞归真之境。

道家思想崇尚天道自然,注重知觉领悟,主张超越物我、内外分割对待,不受物役,以达与宇宙大生命贯通契合而浑然一体。

这些理论观点与威尔伯意识谱理论有着共通之处。

在意识层次图中,越往上,越接近表层,自我越是狭隘。

相反,越往下,自我越是宽广。

在意识层次图的底部,个人感觉到他与宇宙是一体的,他的真实的自我不仅是他的有机的生命整体,而且是整个宇宙造物。

从底部往上一层,在“超个人的”层次。

在这一层次,他的同一感和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从与整个宇宙浑然一体缩小到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生命机体。

从这一层次再往上,他的同一性又进一步缩小了。

现在,他主要与自己的私我以及心智认同,而私我或者心智只是他的生命整体的一部分。

再往上,在意识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上,他只与私我或者心智的一部分认同,这部分称为“角色”。

这样一种层次分类,恰好就是道家传统精神关于人性及心理追求最终奥义的逆向过程的直观展示,也是一种对性灵本质探索的清晰的脉络。

三、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哲学的区别

尽管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它不像行为主义和人本心理学,一旦形成很快就对主流心理学产生冲击,并作为一种新范式为心理学界所接受。

超个人心理学从诞生至今几十年了,从一种学术的发展而言,时间也许不算长,但作为一种新思潮,其冲击力和被接受的程度毕竟不够理想。

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将超个人心理学误认为宗教学。

将超个人心理学视为宗教学,是对超个人心理学最严重的误解。

由于“超越性”、“精神”这些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通常也是宗教主题,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但超个人心理学所研究的超越性经验或精神领域,远比宗教经验广泛,例如各种审美经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入迷和惊喜,甚至日常生活中对弱小生命的关爱,都属于超越性或精神性的,当然也包括宗教经验,所以宗教经验只是各种超个人经验的一种。

宗教经验属于超个人经验,但并非所有超个人经验都属于宗教经验。

这里问题的实质是,研究宗教的学科本身不是宗教,更不能将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视为宗教。

宗教与宗教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宗教研究不提供特定的教义和宗教价值系统以及相应的仪式,也没有带宗教色彩的组织(如教会)。

其中宗教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诞生之初就有的,著名的有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中的有关章节、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霍尔的《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耶稣基督》等都有相关论述。

至于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荣格、弗罗姆、埃里克森、马斯洛等人的宗教心理学著作,以及有关宗教心理学的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报告更是不胜枚举。

美国心理学会第36分会就是“研究宗教问题的心理学分会”。

因此,宗教心理学研究本来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不是超个人心理学运动兴起的结果。

但超个人心理学家研究宗教与其他心理学家研究宗教确有不同。

超个人心理学家试图将各种宗教传统的有关精神成长的理论、经验和灵修技术(如瑜珈、禅修等)整合到心理学中,特别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

同时关注与宗教有关的心理病理学问题,研究因宗教的消极作用而导致的有害心理健康和人性成长的预防措施和治疗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超个人心理学提倡的是一种整合的研究取向,即把东方古老的宗教哲学文化同西方的科学心理学相整合,把现代人对心理的科学理解同宗教的神秘体验相整合,把个人的表面的心理现象与超个人的内部心理现象相整合,为全面理解人的心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