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414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档格式.docx

回顾∙拓展二

2

关庙小学教师教案(语、数、英)

年级至学年度学期第周教师:

班级

科目教学时数总第课时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教学

目标

1.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读准诗句,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前两首古诗。

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

重点

难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抓重点词,感受诗句独特情韵。

方法

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

教具

课件

复习

检查

“篙”、“棹”的音形义

课堂练习

背诵

课后作业

背给同桌听,背完跟同桌说说你更喜欢成为哪个孩子?

实践活动

有感情朗读。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话题导入:

1.板书:

童年。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

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只显示一首《牧童》。

问:

会读了吗?

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

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

谈一谈。

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3.指读。

正音。

讨论“铺”与“横”的读音。

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们选择正确读音。

再指读。

“蓑”读准平舌音,看图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4.诗歌,朗朗上口,你能让节奏感强烈点吗?

5.指名读,停顿时间的长短由自己决定,看谁读得最象诗。

6.读了很多遍了,你读懂了哪一句?

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聚焦作者吕岩。

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

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

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

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8.指说。

体会情感,随机点拨,比较“六七里”写出了草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数字前后不得调换。

“弄”字感受随意自在。

“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9.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童?

带着这样的感情一次次齐读。

我们喜欢这样的童年,齐背。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出示诗。

读读作者的名字,杨万里。

还记得他写的其他古诗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描写孩子的诗。

2.这一路,途中一船上的两小儿深深吸引了杨万里。

3.指读一二句。

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判断?

做做“收”和“停”的动作。

指读。

4.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啊。

你倒说说什么地方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

多么奇怪的收篙停棹。

5.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

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

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其中一个说?

另一个说?

6.为什么这样?

读三四句,读懂了吗?

说说。

7.怪生的意思?

怎么读,最能读出杨万里恍然大悟,被孩子们的天真顽皮逗乐了的样子呢?

8.你就是杨万里,你坐船过安仁,你看到了一船两小儿,你来读整首诗,你也来读。

如果说《宿新市徐公店》中,杨万里抓住疾走追蝶,写出童年的烂漫,那你说,《舟过安仁》抓住了什么情景?

我说,杨万里,这么爱写儿童的事,肯定是羡慕儿童。

你说羡慕的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

9.背诵。

10.背诵积累

齐读课题。

看屏幕自读《牧童》,齐背《所见》。

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

齐读诗歌。

自学古诗,自说意思,思考是什么吸引了诗人。

1.会认4个新字,会写7个生字。

2.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古词。

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感情齐背本词。

把你喜欢的一首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加上你的感想,写成一段小文章。

上网搜索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并搜一搜词牌名清平乐,看看还有哪些同类作品。

一、复习引入,比较诗词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古诗,齐背。

刚才背诵的两首古诗每一句都是几个字?

所以也称七言诗。

出示《清平乐·

村居》,观察一下,这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题目有两个,像这样的古诗形式叫“词”,读准“乐”,前者是词牌名,最早的词是用来像歌一样吟唱的,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乐曲呢,所以念yue,齐读,后者是该词的内容,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后面的小题目。

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3.联系旧知。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词吗?

其中一首词牌名就叫《忆江南》或者叫《江南忆》,作者白居易。

齐背。

另一首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齐背。

我们今天的这首词,跟我们学过的这两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观察?

(两段。

)许多词都像这样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空开,上下段分别被称为上阙和下阙。

二、品词体会,感情朗读

1.自读准音,指读上下阙。

2.再自读,汇报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集体交流:

翁媪、吴音、亡赖。

翁媪,文中指的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那能不能换成夫妻?

亡赖,通假无赖。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4.指说末句意思。

说说“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陶醉?

沉醉?

酒醉?

低矮的茅草房中的这一对翁媪为什么而醉?

为谁而醉?

(为夫妻情深,相敬如宾,其乐融融而醉)。

读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羡慕之情。

5.还为什么而“醉?

(为儿孙满堂,家庭和美)随机教学下阙,扣词“卧剥”,体会小儿的淘气。

淘气而让人欢喜。

6.是的,多么令人羡慕的农家生活,作者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与苏轼被世人和成为“苏辛”,而他的诗以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豪放爱国著称,没想到被这贫寒的农家生活深深打动,豪放热情的诗人辛弃疾也醉了,你说最是打动他的是什么?

随机指导提升朗读。

齐读。

三、指导释义,仿说句式

1.多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指说词义。

教师随机点拨。

2.“大儿锄豆溪东”,这句话写了“谁在,干什么,在哪儿”跟我们平时表达的顺序有所不同,你能这样来说说“中儿”“小儿”和“翁媪”吗?

3.小结:

茅舍、小溪、青草,多清新优美的田园美景,翁媪醉酒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编笼溪中.小儿剥蓬溪头,寥寥几笔描画一派田园生活景象,给人和平安宁、自然朴素之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是词人“醉”的原因吧!

4.积累自背,感情齐背本词。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童年是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再深情读这三首古诗词。

2.你最喜欢哪一首?

是的,你最喜欢的哪一首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加上你的感想,变成一段小文章吧。

3.交流点评。

课后反思:

教案检查情况:

检查人:

6冬阳·

骆驼队

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多音字“嚼”。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点拨教学法

咀嚼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观察小动物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

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

板书课题《冬阳·

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

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

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

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

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

板书:

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

(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

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

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

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

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

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

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

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

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1.会写9个认识的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

背第四自然段

写话。

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阅读《城南旧事》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

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

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

你觉得哪儿有趣?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

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

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

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

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

(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

怎能不让她感伤?

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背第四自然段。

读书。

读后交流。

学生写话。

7*祖父的园子

1.通过自学,能理解“蚂蚱”、“倭瓜”、“蚌壳”、“水瓢”等词;

积累“胖乎乎”、“圆滚滚”、“毛嘟嘟”、“蓝悠悠”等词。

2.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内容,体会出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快乐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通过自主阅读,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阅读法

读准课文字音

有感情朗读

读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

一、导入新课,了解萧红

萧红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呼兰河传》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

在这本书里,她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

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齐读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请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后想一想:

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

祖父的园子是个园。

(花园、果园、菜园、乐园)你从哪里知道的?

这是个怎样的花园?

果园里有什么?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简单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在祖父的园子里,哪些让我难忘的童年生活片段?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默读课文中写“我”跟祖父干农活的段落,感受干农活时“我”的心情。

(学生汇报交流。

主要抓住4、5、14、15自然段进行朗读理解。

在评价中渗透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2.选择其中一段读给大家听。

点评。

3..除了从干农活体会出来,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我在玩?

4.指名读13自然段:

读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吗?

5.你若是在干活时瞎闹玩耍,你的父母会有什么态度?

祖父是什么态度?

读6——11自然段的对话。

6.有一个字代表了祖父的态度——笑。

从这一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宽容、慈爱)

小结:

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亲人可以给你造一个天堂,有了祖父这慈爱宽容的笑,我才能在这园子里尽情地玩闹,这园子不就是祖父给我造的一个天堂吗?

四、感悟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

这种童年生活,你羡慕吗?

再次浏览全文,找出你认为最有情趣的那一段,细细品味。

1.重点学习第17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2.如果让老师来写,我会这样写:

花开了,鸟在飞,虫子在叫……

比较品味:

意思变了吗?

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体会作者心中是自由幸福的,看到的一切都是自由幸福的)

3.发现一个特殊的句式:

“愿意……就……”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所做的一切吗?

(教师随机点评)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这种写法就是——借物抒情。

4.有人说,一个人快乐,是藏不住的,一张口,从你说话的声音中都能听得出。

你还能从作者的哪些叙述中感受到这一点了?

5.交流。

(叙述的孩子气,“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等词语。

你能通过读书,让大家感受到这种感情吗?

五、回扣课题,总结拓展

1.课文大多数文字都在写事,但为什么课题强调是“祖父的园子”呢?

全班交流。

(园子是她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

她的自由快乐来自这个园子,还来自于慈爱的祖父。

因此,这园子已不是普通的菜园、花园,而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乐园。

所以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

2.总结:

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不过,在老师读完作者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后,对这篇文章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著名作家茅盾曾对《呼兰河传》有过这样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

读课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

浏览全文

交流

8童年的发现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胚胎、随心所欲”等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

引导发挥想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启发式教学法

胚胎、随心所欲

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胚胎发育

1、导入揭题。

当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便如风中的羽毛越飘越远。

但是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常常会萦绕心头,久久难以忘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童年的发现》。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由朗读文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概括交流:

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

哪些段落是写我发现的经过?

(3-12段)

哪些段落是写我被老师误解而受罚?

(13-18段)

三、了解“我的发现。

(一)理解:

胚胎。

出示解释(有条件的可以展示胚胎发育图片):

胚胎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

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了解“我”发现的规律。

1.课文中有一句话,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