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497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识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热Word格式.docx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

  ?

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师:

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

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

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学后记:

  2、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为每组准备:

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

热水,冷水;

天平,试管;

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一、谈话导入:

  、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

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有什么疑问?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3、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

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活动一:

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

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

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

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

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

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

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

你们想怎样做?

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

热胀冷缩)。

  活动二:

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

实验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

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

出示一瓶水、饮料。

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

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烧瓶、L型玻璃管;

热水、常温水、冰水;

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

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

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空气的热胀冷缩

  体积胀大

  空气

  体积缩小。

  5、金属热胀冷缩吗

  教学目标:

  、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

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

图片、资料。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

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现象。

  5、小结:

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

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

  呢?

  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

  总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锑、铋----热缩冷胀)

  6、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铁架台;

铁丝(钢条)、热水;

火柴、金属圆片、酒精

  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引入:

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

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

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

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

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7、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

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

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为每组准备:

塑料棒、木棒、钢棒;

杯子、热水、蜡烛;

钢条、铝条、铜条。

  教师演示用:

酒精灯;

蜡烛油、火柴棒;

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

谈谈你的想法。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

金属棒、木棒、塑料棒。

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

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4、汇报实验情况。

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

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

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

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

  

(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

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3、学生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

  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

  (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

热水、温度计;

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

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

用手捂在不?

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

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

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

什么时候测水温;

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