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521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赫尔巴特

9.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把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的思想,下列选项中表达了这一思想的是(B)

A.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B.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C.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0.主持“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15年之久的前苏联心理学家是(C)

A.凯洛夫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卡普捷列夫

11.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贡献的是(B)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12.关于古代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古代斯巴达军队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

B.印度“古儒”学校课程渗透着婆罗门教神学思想

C.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D.古代埃及的文士学校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13..下列不符合教育原理的选项是(B)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学生不能与品行不良的同学交往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故教师要多表扬学生,少批评学生

C.“有比较,才有鉴别”,故教师在教育时可以使用反面教材

D.“听其言而观其行”,故教师不宜要求学生犯了错误总是写检查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评价项目的(D)

A.20%~30%

B.50%~60%

C.60%~70%

D.80%~90%

15.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A)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A.培根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柏拉图

16.关于教育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

B.教育对社会发展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

C.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D.教育实现了国家的政治民主

17.将学习过程视为“闻一见一知一行”的学者是(B)

A.老子

B.荀子

C.孔子

D.奥苏贝尔

18.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D)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教育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19.班主任王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竞赛活动。

正如王老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D)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20..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模仿说本质上都否定了教育的(C)。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独立性

21.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B)

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柏拉图——趣味教学思想

C.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学思想

D.苏格拉底——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

22.子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朱熹对“悱”的解释是(C)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23.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主张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中国教育家是(B)

A.叶圣陶

B.陶行知

C.胡适

D.郭秉义

2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句话所体现的教育教学原则是(C)

A.藏息相辅

B.启发诱导

C.教学相长

D.长善救失

25.1912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教育观和美感教育的是(C)

A.梁漱溟

B.黄炎培

C.蔡元培

D.陶行知

26.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D)

A.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学习知识本身包含着能力的培养

B.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知善”,即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D.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

27.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琴、棋、书、画、诗、词

D.剑术、骑术、游泳、狩猎、棋艺、吟诗

28.王羲之家族中的许多人善于绘画,并出过多位画家。

这说明对人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因素是(C)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内部因素

29.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是指(A)

(1)传递文化

(2)深化文化

(3)构成文化本体

(4)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A.

(1)

(2)(3)

B.

(2)(3)(4)

C.

(1)(3)(4)

D.

(1)

(2)(4)

3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A.高尔顿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C.遗传与环境是可控制、可选择的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1.我国古代社会提出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这体现了(B)对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技

3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是(B)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3.机体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在其他方面可能有超于常人的发展。

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4.“皮格马利翁效应”反映了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C)原则。

A.从学生实际出发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35.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创始人是(D)

A.赞科夫

B.奥苏泊尔

C.苏霍姆林斯基

D.维果斯基

36.“教育适应生活说”的提出者是(C)。

A.皮格马利翁

B.布鲁纳

C.杜威

37.下列哪项观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D)

A.学生应该什么都学,而且什么都要学好

B.为减轻负担,不给学生留作业

C.不要学生考试,尤其是百分制考试

D.教育应该使学生主动、生动、愉快地发展

38.“教育即生长”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C)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39.“学会求知,(B),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A.学会合作

B.学会做事

C.学会学习

D.学会协作

40.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A)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41.涂尔干说过:

“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促

进个体的(A)

A.社会化

B.全面发展

C.个性化

D.可持续发展

42.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43.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体现了教师劳动的(D)。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44.以下哪种角色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C)

A.“家长代理人”角色

B.“学生楷模”角色

C.“知识传播者”角色

D.“严格管理者”角色

45.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46.人们常说:

“做教师的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这句话提示教师要(C)

A.消除刻板印象

B.淡化教师角色

C.善于换位思考

D.拓宽知识视野

47.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反映的是教师劳动的(C)特点。

A.科学性

B.艺术性

C.长期性

48.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A)特点。

A.示范性

C.系统性

D.复杂性

4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B)

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科尔伯格

50.关于课程标准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课程标准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

B.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C.课程标准有一定弹性,老师不必严格执行

D.课程标准可作为教师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51.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教育评价中应(D)。

A.采用“共同建构”的方法

B.坚持价值取向多元化

C.以“对话”为主要手段

D.关注非预期效果

52.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材编写、数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A)

A.国家课程标准

B.国家教学大纲

C.国家教材标准

D.国家教材计划

53.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B)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54.经验主义课程认为(B)

A.课程应该有益于促进人的尊严和潜能的发展

B.课程应该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加以组织

C.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应该建立一张新的社会秩序社会文化

D.课程标准应该体现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5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不包括(D)

A.改变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C.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教授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封闭的现状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实行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5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A)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甄别性评价

58.1930年以来,“课程即学习经验”是一个相当受重视并影响深远的课程定义,从渊源上说,这种定义是由(B)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赞科夫

5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其作者是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

A.斯宾塞

B.康德

C.涂尔干

D.泰勒

60.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B()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知识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61.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B)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62.“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是(C)的言论。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63.由学校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理念,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为(C)。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特色课程

64.过程模式是由(B)提出来的。

A.泰勒

B.斯腾豪斯

C.博比特

D.斯宾塞

65.回归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人的一生应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

接受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后就业的成年人,应在需要时有机会返回学校去学习。

下列教育类型属于回归教育的是(C)

A.九年义务教育

B.幼儿园学前教育

C.某厂技术人员为充电,到本单位举办的职工夜校学习英语

D.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两年全日制学习之后参加一年的实习

66.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贝尔

67..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利用图片、录像等体现了教学的(B)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68.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A)。

A.传递一接受式

B.自学一辅导式

C.引导一发现式

D.师范一模范式

69.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是(A)。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70.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B)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71..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课后进行分析。

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C)

A.慕课

B.反转课堂

C.微格教学

D.新教育

72.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是(B)。

C.正是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3.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的不足之处在于(D)

A.不利于教师权威树立

B.不利于学生在短时间获得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单个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74.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育家是(D)。

B.孟子

C.荀子

D.子思

75.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也要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条原则是(D)。

A.因材施教

B.启发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76.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B)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个别教学

77.“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A)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8.李老师对学生王大鹏的评语是这段时间你开始主动回答老师额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也更加认真,考试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因此你的学习成绩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加油,我看好你哦!

这种评价方式是(B)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全程性评价

79.(A)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80.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即为(C)

A.言语直观

B.模像直观

C.实物直观

D.行为直观

81.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82.下列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B)

A.讲授法、实验法

B.演示法、参观法

C.谈话法、交流法

D.分析法、综合法

83.所谓“双基”是指(B)

A.基础知识、基础理论

B.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D.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84.教师让小学生自己根据苹果、梨等总结出水果的概念的教学方法是(A)

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学习

85.“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

”这体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B)

A.遵循学生发展性

B.尊重学生主体性

C.尊重整体性发展

D.尊重因材施教

86.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87.现在我国主要的授课形式,课堂大部分时间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授课模式所采用的语言形式是(B)

A.对话

B.独白

C.书面

D.内部

88.“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这反映的评价观是(D)

A.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泵”

B.评价应该多关注过程

C.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D.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89.宋老师发现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并对其描述继而形成解决计划并实施,随后搜集数据和材料以分析,计划的有效性,最后把结果应用于处理后续课堂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是(B)

A.叙事

B.行动

C.文献

D.实验

90.“君子之教,喻也。

”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A)

B.系统性

C.针对性

D.创造性

91.孔子说: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政是。

”这说明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A)原则。

A.知行统一

B.渗透熏陶

C.集体教育

D.一致性

92.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并强调道德两难问题的运作的德育模式是(B)。

A.体谅模式

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93.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

”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一种(B)

A.说服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9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组织课外、校外活动

D.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95.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A)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A.马卡连柯

B.乌申斯基

D.加里宁

96.“齐风俗,一民心”反映了德育的(A)

A.社会性功能

B.个性生存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D.经济性功能

97.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A)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管理模式

98.所谓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C)

A.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B.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C.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D.教师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99.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0.(D)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个案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