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64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4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第1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

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

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

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着翅膀;

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

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

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

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

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

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

最大的成功是飞!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点要求

“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近几年对该考点始终不变的要求是: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对作品结构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2.考点剖析

“作品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体现。

作者表达思想,要遵循一定的条理(顺序):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关联等。

这种对作品的整体规划,便是思路;

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结构,即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

对作品结构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全文的线索;

二是照应类结构题;

三是过渡类结构题。

理清线索、梳理思路,是散文阅读的重要环节;

线索、思路又是散文的骨架所在,因而深受命题者青睐。

考查文章的线索、整体思路,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整体思路类结构题考查的一个重点。

照应类结构题指的是考查照应的题目。

照应,指对前面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分为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文中句段。

多考查照应的作用。

过渡类结构题往往考查过渡段的作用。

3.命题规律

(1)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形成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2)命题分为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就某一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设题。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3)除“句段作用分析题”外,还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总体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选材特点及线索;

二是对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的分析。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和构思

演练体悟

 (2010·

重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

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

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

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

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

我猜它们一定会先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

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

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

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到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

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

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

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

鸟类不会。

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

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

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

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

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

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

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

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

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

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

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们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

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

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

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最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

1.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整合点拨

 分析结构常常要回答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部分各说了什么意思。

分析结构

特点就是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殊性”,常常用特定的术语来回答,如:

①时空式;

②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③并列式,层进式;

④对照式;

⑤线索式(事物、情感、某句话);

⑥小标题式,分论点式;

⑦欲扬先抑式;

⑧首尾照应式;

⑨伏笔照应式;

⑩卒章显志式。

分析思路与分析结构有所不同,虽说也得概括内容要点、层次,但它重在突出各个部分的发展和关联,比如“这篇文章按照什么推进,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分析构思及其特点比较复杂,涉及到“结构”“手法”“主题”三方面的问题。

分析构思常用这样的格式回答:

这篇文章先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

然后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

最后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

分析构思特点则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比如:

这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

二、分析开头、中间句段的结构作用

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

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

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

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

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

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有删改)

2.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3.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

”综

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

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

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

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

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做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⑤突出主体。

有的文章开头不作铺垫,而是直接用较多的笔墨抒写主要对象,以突出文章写作的主体内容。

注意:

总括全文与引出下文不是一回事。

如开篇是写景,则首段作用可能是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中间句段的作用(结构)

①过渡(也叫承上启下):

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②照应:

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文字相照应,与下文……文字相照应。

③转折(换):

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

不是所有放在中间部分的句(段)都起过渡作用,过渡句(段)带有明显的接续上文和引起下文的文字。

三、分析结尾句段的结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宿乌镇(节选)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

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

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

……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

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

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

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

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

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4.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四、分析插入段的结构作用

 见“现场矫正”《花事》。

 插入段是一种特殊的中间段。

分析插入段的作用,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插入段中心的归纳。

②插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

如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等。

③插入段与文本中心的关系。

如在内容上强化思想感情,或突出主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五、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苔 藓

李汉荣

苔藓。

苔藓……

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

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

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

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

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

我们的身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

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苔藓是我们的老师。

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选自《散文》,有删节)

5.“苔藓。

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全文结构来看有什么作用?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如何做句段作用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花 事

潘向黎

①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

白色的,很柔;

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

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②三月底,樱花开了。

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被台风刮断了,还是被砍掉的。

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

真是不如不来看,不来看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③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

谁知却是花辜负人。

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④四月中旬。

我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

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

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

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⑤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是一棵樱花树,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

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

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

大概只有一个:

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⑥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

但是风雨最终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

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⑦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

砌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⑧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

“不要这样嘛。

”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⑨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的,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

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

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

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委靡。

⑩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⑪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

花前的小牌子上都写了品种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