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665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件课”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并在一些艺术高校也得到了应用。

一些教师参与到“三件课”的教学中,搜集资料、制作视频并参加全国比赛;

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了微课、慕课教师培训讲座,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在现今教育系统中逐步发展起来。

翻转课堂――时空的合理“翻转”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以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为代表,而后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一个叫萨尔曼・汗的人把制作的第一个教学视频传到了YouTube网站上,并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11年,其创建了“可汗学院”,颠倒了传统学校“教师课上授课,学生回家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前学生观看视频,课堂教师对视频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答疑解惑的形式。

作为慕课、微课的“鼻祖”,翻转课堂的特点为,教学视频较为精致,针对性强,信息清晰且明确,复习检测方便快捷,重点在于其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把传统课堂上对知识的信息传递、课后的吸收消化转变为课前就完成了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而在课堂上进行吸收消化。

这种教学时间、空间的“翻转式”变化,为之后各种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并不真正等同于在线视频,其除了教学视频外,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互动,具体步骤分为创建教学视频和组织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最初始于中小学教育,而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开始在大学中沿用。

截至2012年初,全世界已经有30多个城市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

迄今为止,“可汗学院”已经在网站上发布了2300多个免费视频课程,有5400万个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目前,在我国进行“翻转课堂”尝试的学校也有上千所,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师及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认知也仅仅处于“听说过”或“看见过”,并没有实践过。

也就是说,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大力推进“翻转课堂”的学校仅是少部分,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慕课――大型网络教育“集结号”

慕课(MOOCS)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慕课”这个术语最初于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于是各个国家的很多大学开始触及这种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而后,以2011年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与PeterNorvig教授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为代表,开启了慕课的发展之门。

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在线教育初创公司)、Coursera(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共同合作的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以及edX(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都纷纷上马,有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

慕课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以及庞大的受众群。

慕课是针对网络的课堂,极具开放性。

无论学生身在何处,是何种学历、职位,都可通过注册一个邮箱在网络上学习到世界上一流大学的课程。

慕课的课程不是搜集资料放于网络,而是把世界各地的教授者和学习者通过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联系起来,然后进行讲授、研讨问题以及提出阅读建议等。

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庞大,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往往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可达10多万人。

慕课强大的“网络集结性”使其尽显网络课程的巨大魅力,为教育界带来了极大影响。

根据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则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于其他国家。

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90后”“95后”的新生代提供了机遇与帮助。

当今,Coursera也逐步开始和国内的一些企业合作,让更多中国大学的课程出现在Coursera平台上。

在我国,由北京慕课科技中心成立的慕课网是目前国内慕课的先驱者之一;

而“酷学习”网是上海首个推出基础教育慕课的公益免费视频网站。

就艺术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我国一些院校也在积极尝试慕课的方式。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山东大学课程中心网站的软硬件支持,通过建设网上课程的方式,实现了网络布置作业、提交作业的功能,部分实现了考试的功能。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安宁介绍了本校网络课程的优点:

“这种学习方式的更新让学生逐渐意识到网络上‘西方音乐史’的课程网站不仅可以看到教师授课的视频,而且还具有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便利。

”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强化了教师端的主导性作用和软硬件平台的支持,又实现了互动――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参与网络讨论、在网上考试等措施,更加全面、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的便捷优势。

“这使得全球学生选修同一门课,在同一个虚拟的‘教室’里上课,互相讨论,共同参与考试等成为现实。

”安宁说。

微课――精益求精的“微观世界”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其继近年的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广泛传播之后,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提出的“1分钟演讲”。

而现今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

而在国内,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给出微课的概念以来,其内涵建设在不断深入发展,并于2012年、2013年迅速升温。

2012年可谓是国内微课建设的“元年”。

2010年、2011年,微课只在国内少数几个地区(如佛山、深圳等地区)进行探索性发展;

2012年,其开始在全国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甚至是企业教育领域全面开展,出现了各个层面、等级的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应用推广等活动。

随后,微课在多种教学资源组成的概念上,增加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评论反馈等环节,在原有的“微视频”“微教案”“微练习”外,又产生了“微反思”“微点评”。

微课此时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被引入“翻转课堂”中,成为翻转课堂教学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某种程度上,微课也可以借鉴慕课的定义,是一种“微网络课程”。

国外的慕课立志于开发免费的高等教育,而微网络课程却更加适合我国国情。

具体到我国,仅以高校为主开发的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本科课程就达到1.4万多门,高职课程将近6000门。

如安宁就分别于2013年、2014年录制了中国大学精品视频课《中国音乐十讲》和《西方音乐十讲》。

微课最突出的特点为视频教学课程较短且内容精炼。

为适应学生普遍的学习特点及规律,时长为5至8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相对其他类型的课程,微课教学内容较少,主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精致、简单、实用,且有经典师范案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另外,其资源容量小的特点让其不仅仅应用于固定台式机上,同样也适用于移动设备和移动学习。

在众多网络经典课程中,微课凭借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一春所总结的“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的特点,以其最具精髓的“微世界”传播并改善着传统教学的大环境。

艺术高校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情况和师生自身的资源需求特点,往往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和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

一般情况下,微课的视频格式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屠艳就本院学生学习状况介绍:

“学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查看教案课件和教师点评信息。

这也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学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

的确如此,微课短小精悍的教学手段不仅便捷了学生,更让艺术高校教师通过大量教学视频的录制与使用体会到便利和成就。

与此同时,至于线下的配套辅导,屠艳指出: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会根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情况反馈设计课堂的交互活动,采用讨论、协作、问答、辩论等多种互动的形式进行线下辅导、演练与评测。

教师既可以进行个别化的答疑和辅导,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共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很多艺术高校也是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且定期组织开展基于此类课程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

教育的“预习班”和“淘宝网”

“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正通过各种平台向人们广泛传播,而其在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更让我们展望着未来“虚拟大学城”的景象。

与国外的教育情况不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三件课”目前还不足以构筑起整座“虚拟大学城”,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必然会在我国长足发展下去。

因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其必将适用于我国教育形式的整体发展。

目前,我国的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既属于校内学生课堂的“预习班”,又属于校外教育市场的“淘宝网”。

我国的高校多以“三件课”作为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新型教育模式的优势。

安宁就自身教学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我国教育整体情况来看,我认为应以课堂教学(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以视频课程(新型教育模式)为辅。

我会要求学生提前观看视频课程,并在下次课上将这些内容融合进教学内容中。

这种做法类似于‘预习’,这种新颖的形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学习效果。

另外,基于我国国情和很多社会因素,完全免费、无偿的网络课程似乎难以推动新型教育模式以及市场发展需求。

实惠、便捷、价格低廉的大型“教育淘宝网”相比之下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淘智网创始人陈庆发自2011年起组建团队承担省教育厅的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开发系统,建设网站,策划、运作了“微课”启蒙、“微课”大赛项目。

2014年,其创办了“淘智网”,在全国高校组建了一个10多人的教师团队,利用“淘宝同学、XX传课、腾讯课堂”的营销平台和国际领先的Gensee(展示互动)等在线授课技术,以免费和超额低收费的公益化,但又完全市场化的模式,面向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大学生,为其提供各种在线教育产品。

陈庆发把网站授课的模式比作早期的“新东方”,只是由线下转为线上,并介绍:

“网站晚上、周末都是免费直播,次日免费重播,学员需要随时听课者,可超额低价购买录播。

目前发展形势良好。

”三问探究“虚拟大学城”未来

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共通性决定着“翻转课堂、慕课、微课”这“三件课”的特点有异有同,关系相辅相成。

慕课、微课的创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必要而又良好的教学资源,而在某种程度上,“微课”即为慕课的核心概念,慕课的特点是“规模大”;

微课的特点是“制作精”。

慕课、微课体现的是教学资源的创新,而翻转课堂则偏重于教学形式的颠覆。

它们的发展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历史必然。

从另一方面理解慕课和微课,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慕课的课程更多倾向于高校和成人教育,而微课则更适合于中小学(含幼儿教育和中职教育),虽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以某门学科的知识点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且是围绕、针对“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来精心设计制作,以系列化、专题化的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开放(以免费为主)且在线(无地域限制)且具有相当规模。

展望未来,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是否能彻底取代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我们不得而知,但其必将成为搭建“虚拟大学城”的强大基石。

对于此,记者提出3个问题以探究“虚拟大学城”的发展前景。

问题1:

教育教学中有何问题?

不可忽视的是,艺术教育因其特殊性,除了理论类课程外,技能类教学是其主要特点。

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面授似乎永远具有网络授课无法取代的优势。

“三件课”这种依赖网络存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艺术教育中有其明显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的便捷、自由会成为微课的优势,而无法直接地互动则是其“死穴”。

对此,安宁认为:

“这些课程的存在应该依附一个更加宏观的指导思想,或成为某个具体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成为慕课、翻转课堂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视频制作方面,从世界上教育领先国家的实践成果来看,影响最大的慕课对于制作技术的要求似乎并不很高;

而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和编辑技术则是制约网络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

很多教师认为微课不够成功,就是因为制作水平偏低所造成的。

而在现实中,通过对“爱课程”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观摩发现,各高校的制作水准高低不一。

安宁表示:

“首先两条腿走路是必要的,如在慕课这类特别强调教师对授课内容、课堂环节、教学方法的主观设计的课程中,不必过于强调录制水平的精确完美;

其次,在类似于网络视频课的录制中,学校录制单位或专业团队、公司提供的专业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此种问题的解决方式,屠艳提出:

“教师要善于把‘微教案’转化成拍摄与制作微视频的‘微脚本’,把好的微课设计变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视频制作脚本,既便于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重点环节,也便于视频拍摄和编辑人员的后期加工。

”其强调,国内微课建设,要打破从真实课堂教学情景中进行课例拍摄录制的单一方式,开发多种教学视频的录制方式,并在学习支持工具和个性化咨询答疑辅导方面有所加强,要提升微课的学习支持功能。

对此,陈庆发也指出:

“高校专任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但往往现行的制度是以科研成果为指挥棒的。

因此,教师难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在线产品。

而对教师进行在线教育实践的培训往往也没实际作用,与专业团队、公司合作某种程度上得不到学习支持,成为了个人的事。

综上所述,一方面,应注重培养教师团队的制作水平,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对其进行适当培训;

另一方面,基于各个高校整体水平的不同,可以同专业团队、公司进行合作。

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人力、物力方面的困扰,无偿、免费制作相对费力的课程视频能否被教师所采纳和有效应用,很多院校展开的教师“微课制作技术”培训班又能否真正适用,这些都是日后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摸索的问题。

问题2:

为何不能迅速普及?

目前,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这“三件课”的应用逐渐从中小学、职业学院升级到了各个高校,速度虽快却没有在艺术高校快速普及,其中原因有很多。

首先,“三件课”处于应用探索期,课程资源建设也比较复杂。

“如微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我们还没有完备的条件以及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

”屠艳说。

而对于网络等电子平台的依赖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有些“三件课”的成品要么不是很成体,要么就是刚刚起步建设,造成了课程量少、优秀课程少的现状,而艺术教育的早期阶段通常是实践学习,不十分适用这种授课形式。

因此,“三件课”难以在艺术高校快速普及。

其次,在学生接受程度方面,“三件课”对学习者的主动性有较高要求,往往习惯了传统“填鸭式”学习的学生可能并不适应。

而我国的微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视频片段,虽然情景真实,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往往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而不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再次,在教师授课方面,“三件课”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课外精力的投入提出了较高要求,往往为了完成这些课程,教师要提前制作大量视频内容,相对费时费力,习惯传统模式授课的教师往往难以适应。

对此,陈庆发认为:

“福利型教育机制与市场化的人性泛滥,是其主要原因。

有能力提供者不愿意无偿供给,即使有免费产品也只是为了‘名’或引来更大的商业利益而为之。

相反,需求者因为长期享受福利型的学校教育,不愿意为教师提供的在线产品而支出。

问题3:

能否取代传统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这种新型教学形式“三件课”与艺术教育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即对网络的依赖。

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复杂繁多,而“三件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教学主题更加明确。

这种便捷的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打破了以往课堂“面授”的形式,适应时代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开放性、便捷性、灵活性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而且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重要的是,其实现了教育“均衡”,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教育产品和人类发展的优秀成果。

这不仅仅是教育形式的深度改革,更是教育思想的崭新飞跃。

对此,安宁认为:

“从教育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三件课’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是巨大的,被认为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近年来,我国此类课程也在突飞猛进的“扩容”中,如山东大学在自主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于2014―2015学年开始引进校外优质网络通识核心课程,用作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补充。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校园内通过网络选修国内其他高校的课程。

通过网络考试便可如本校其他课程那样获得学分。

教师只在家里授课、在网上回答学生提问、批改作业,以及通过网络进行考试,给未曾谋面的学生学分等这些在以前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类教育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在实践教育阶段现场教授知识的必要性,如果仅仅依靠网络传播知识是否真正可行,而这些新型教育形式未来能否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是需要经过长久的实践与探究的。

也许在线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其教育形式无法构成对高校教育体制的挑战,并不能彻底取代高校的传统授课。

也许只有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互结合、并驾齐驱,这才是教育发展的最好方向。

具体到艺术类的高等教育,作品点评类的课程可以进行在线教育,但言传身教类的课程和环节则是在线教育无法替代的。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未来将会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并且会衍生出更多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共同组建教育领域的“虚拟大学城”。

不仅是高校学生,任何岗位、职业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多元化的“大学城”汲取到所需的资源和营养。

我们不能确定未来其是否会彻底取代艺术高校的传统授课,还是仅仅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高校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会随着智能手机、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评价方式,并会渗透到一线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影响未来艺术教育的变革走向。

新型教育模式“三件课”也必会成为真正的“三剑客”,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和稳健、深厚的“功力”在教育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为构筑未来“虚拟大学城”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郭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