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351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教材八上课内外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7.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10.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1.

(1)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

(2)从表达方式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写景,“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抒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意象来叙事写景。

2.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可知。

3.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4.首联交待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和对偶,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了作者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描绘出了雄奇苍茫的塞外风光,也流露出了作者孤寂惆怅的心绪。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7.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诗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长河”,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美,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

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第四,图画的意境美。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8.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答案:

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

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

②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4.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展现钱塘湖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写两个以上)

“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 

5.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赏析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7.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示例: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又以 

“渐”“才”写出了花渐开渐多、草渐渐长成的情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8.

(1)这首诗以(行)为线索,紧扣(早春)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

(莺、燕);

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

(乱花、浅草) 

(3)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

最吸引作者是(白沙堤)。

(4)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

“见”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南山扑入眼帘的情景。

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

2.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

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丽的鸟儿呼朋唤友结伴欢快回巢。

表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指作者怎样的生活?

“真意”指的是什么?

“此”指恬淡闲适的生活。

“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搔”,搔首,是解愁的动作,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黑云”暗喻什么?

“压”字和“开”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

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

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

有何作用?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战争的激烈和悲壮,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

“临易水”有什么表达作用?

“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

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

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以死报君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8.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如:

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

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

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2.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

(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1)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

(2)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

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悲凉寂寞之感。

2.赏析“千古奇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

借景抒情,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会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抒发了作者伤春怀旧、青春易逝的感慨。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