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47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通关忠爱桥小学李庆荣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六单元第20课《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味中升情。

同时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味,用心揣摩,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自主学习古诗,力求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引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今天我们的课就从音乐欣赏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

请大家静静地欣赏,看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渭城曲》)

2、师:

谁来说说听完后你现在的感受和心情?

忧伤、伤感、离别……

【设计意图:

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阳关三叠》,激发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

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先写一个字“送”,接着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再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2、思考: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

按老师写的顺序读出来。

指名读题

3、谁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指名汇报

师:

“元二”是指一个人,不是人的名字。

姓元,排行老二。

师:

使是出使的意思,谁了解出使是怎么回事?

指名汇报

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指名汇报(送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的朋友元二)

4、理解了诗题的意思,咱们再来读读诗题,谁送元二?

指名汇报(板书:

唐王维)

师:

谁了解王维?

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

王维简介(齐读)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本首诗的题目和作者笔并不难懂,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三、读诗文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诗句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指名读,适时评价。

3、听范读。

4、指名读,适时评价。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师没有作过多的范读,让学生自读自悟。

听范读,让学生把诗文读得更加字正腔圆】

3、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1、读诗文,圈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生答:

安西、阳关、渭城(客舍)

师板书:

渭城(客舍)、阳关、安西、长安

2、看着这些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读读诗,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自由读诗

思考:

读了这两句诗,你好像看到什么?

指名汇报

师: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春雨绵绵翠绿的柳树舒适干净的旅舍

(1)雨:

什么时候的雨?

怎样的雨?

(朝:

早晨;浥:

湿润)

(2)客舍(旅店)。

(3)柳:

怎样的柳?

(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师:

同学们,在这样美丽的画面背后,你有没有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淡淡的离别这情呢?

把这种淡淡的离别情怀表现出来,再读读。

指名读,生齐读。

4、过渡: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元二要告别朋友出使安西了。

5、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谁来说说安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学生回答,师深情地补充道:

元二将看到的是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

那儿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

(出示课件:

荒无人烟、黄沙漫天)

渭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指名汇报

师:

(出示课件:

繁花似锦、生机勃勃)

师: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有多远呢?

(出示课件:

路线图)

6、师结合课件讲解: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

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

这一路线将近占了大半个中国,足足3000多公里啊。

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古人云: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

【设计意图:

此处补充安西的图片及路程:

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此去千里,不舍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7、品读后两句:

感悟酒中情,体味别意

引导:

元二即将远行,如果你是元二朋友的话,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围绕“安全、关心、祝福、鼓励等”内容说,就加以肯定。

引导:

如此情深的朋友就要分别了,我们又怎能不心伤呢!

同学们让我们举起酒杯送一送元二吧!

生齐读一读诗的后两句。

(出示后两句诗的课件)

师引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生接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引导:

喝下了手中的这杯酒,(师举杯示范)可我怎么感觉这不单单只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什么滋味呢?

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呢?

谁来说说。

生答:

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伤感的酒)、对朋友的祝福、对朋友的关心……

师引导:

是呀,人生自古伤离别。

朋友即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让我们饮下这一杯——

(生接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引导:

离别容易相聚难,分手在即,这一杯酒够吗?

(不够。

师引导:

那咱们就再喝一杯。

来吧!

(齐读)

师引导: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

(齐读)

过渡:

多么难分难舍离别场面啊!

喝完一杯再一杯,可杯杯酒中情更浓。

师引导:

根据史料记载:

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这首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师生齐诵全诗。

【设计意图:

文中情来自何方?

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

“情”要靠“象”去显。

设计中,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巧妙创设情境,意在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画,感悟酒中情。

其间,范读、引读、齐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再加上教师一次次动情的语言的渲染,师生角色体验,旨在使学生置身诗境之中,体味文字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

四、拓展:

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都难于表达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同学们,送别诗中的千古名句还有很多很多,谁知道?

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

劝君更尽一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道,天涯若比邻。

——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认君。

——高适

师:

自由读读王勃、高适的诗句,再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读,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交流、汇报。

9、音乐欣赏:

渭城曲—念读版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安西

阳关渭城(客舍)

长安

【设计意图:

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虽然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但仍没有忽视板书的作用。

此设计,突出了本诗的内容、诗情,令学生一目了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