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173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3 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

⑦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⑧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么满足,那么自在,那么幸福。

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KTV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

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远眺,都不能看到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

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鸦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地叫着,或许它们知道,多么有力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⑨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色,看不到天空的广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只黑色的风筝。

⑩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

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会背弃村庄吗?

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作者张强,文章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请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在乌鸦被人为控制,失去自由,远离自然,缺乏生机活力时,“我”惆怅、怀念,“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是因为“我”对乌鸦仍怀有一份希望。

答案:

“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是对城市化的乌鸦不能反哺的不满,对美好事物的逝去表现出不接受也不愿意接受的情感,更表现出对美好事物回归的一种渴望之情。

[解题技法指导]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1.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3.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4.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

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二、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

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三看”理解重要语句

句内三看

1.看关键词语

句中的某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以及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往往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要抓住这些关键成分,以便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2.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

要确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也要特别留意那些修饰、限制的成分,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3.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句外三看

1.看句子位置特点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

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其在文中的位置。

2.看相邻句

理解句子含意,必须把句子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对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楚所考语句的真正含意。

一般来说,答案就在前面句子或后面句子里面,当然需要具体阐释,稍作变通。

3.看段、章的中心

散文讲究以小见大,往往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平凡的小事当中,其中有些句子的理解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三、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

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

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用词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

②精练;

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

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③上下文联系紧密,使语言具有建筑美;

④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二)句式之美

长句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三)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四)手法之美

角度

修辞之美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而又引人入胜,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冬天离去了。

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

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②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

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

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

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③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寂默,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

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

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之下,蛰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

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

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喊出了崭新的生活!

生活!

④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

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⑤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屋外也会飘来一阵阵鸽子的咕咕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的微弱的啼鸣。

那些破碎不堪的毁灭了的生命,意味着冬天疲倦而残缺不全的队伍的撤退。

我们耳中充塞的,是新生的造物清明而生动的号音,那造物从身后追赶上来,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

⑥世界不能选择。

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

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

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1.“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中“黑色的浪潮”指什么?

“黑色的浪潮”指严酷的毫无生气的寒流。

(前面作者把“毁灭一切的冬天”比作“巨浪”,由此可以推出“黑色的浪潮”是指严酷的毫无生气的寒流。

2.⑤⑥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夹叙夹议。

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生命的沸腾。

(最后两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

如“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的微弱的啼鸣”就是记叙,而“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等就是议论。

3.作者既写“鸟尸”又写“鸟啼”,有什么作用?

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

(作者既写“鸟尸”又写“鸟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中显示了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2017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学考真题试做])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找出两种,并举例说明。

要找出文中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明白艺术手法有哪些。

如:

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运用了艺术手法的句子,并分析运用艺术手法的作用。

①乌鸦与女子的嬉戏,渲染过去岁月里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向往和如今不再的怅然之情。

②“乌鸦掠过村庄”是一种象征,表意形象,寓意深远。

曾经它是美好村庄的一份子,如今它掠过村庄,飞向城市,不再复返。

通过“乌鸦”的行为提示了自然美好的事物在所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被异化的现实,并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

一、概括主旨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1.解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借助背景

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5.因文而异

(1)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2)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

(3)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二、概括特定信息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1.摘取法

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三、分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

答题思路:

相关知识介绍: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情感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

情景描述方式:

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

(1)分析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

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

表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含蓄婉转。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说理: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分析表现手法

象征:

引申事理,形象含蓄,意义普遍。

铺垫:

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形象鲜明。

抑扬:

印象强烈,增强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突出事物神韵。

虚实结合:

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含而不露,意境悠远。

开门见山:

直入正题。

衬托或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反映事物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感人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悬念:

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

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联想想象:

形象丰满,增添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特点,形象鲜明。

(3)分析修辞手法

比喻:

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使人或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强烈,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表达集中凝练,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回答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

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

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

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

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

大自然季节的变换,催促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这是春天的消息!

你瞧,树枝上已经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虫鸣了。

新一代的昆虫,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

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

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充满着生机!

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遐思。

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满了一桶水。

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鲜红的双颊……

这是多么淳朴的劳动者之美啊!

秋天,到处是金红的果子。

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

在冰峰雪岭上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

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

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

果然,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

明早起来一看,它早已无影无踪,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

1.“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人世可以有变迁,但春天永远循环不已,并且充满着生命力。

(注意分析“繁盛的花木”“绿色的苍苔”和“古墓荒冢”“残砖废瓦”不同的象征意义,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2.文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祖国的四季?

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四季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春天选取了树枝、虫鸣、花木苍苔、春草等意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写夏天选取了清晨的薄雾、晶莹的露珠、小溪、云雀和霞光,还有汲水的姑娘等意象,表现了淳朴的劳动者之美;

秋天选取了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天上的云、星光等意象,表现了秋天的色彩斑斓;

冬天选取了冰峰上的雪莲,表现了冬天的冰清玉洁。

通过对四季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意象,简单说来就是指描写的具体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表现四季的特点,是本选段的特点。

概括四季的特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比如,描写春天的部分,要注意“新生”“生生不息”“生机”等词语。

3.“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

”这句话描写了黎明到来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黎明到来时阳光照在树上的情景,语言表达富有情味,韵味悠长。

(分析表达特色时要注意意象的选取、描写角度、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而表达效果往往涉及描写是否逼真、生动,语言是否朴实、有韵味,所选表达方式是否准确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4~6题。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4.这几段主要介绍了老王哪些基本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