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52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docx

海安县南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

南莫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调研试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伛偻/身体佝偻亵渎/买椟还珠逡巡/怙恶不悛

B.拗口/脾气执拗血色/一针见血叱咤/姹紫嫣红

C.稽查/稽首称谢沮丧/含英咀华痉挛/不胫而走

D.轧钢/相互倾轧呼吁/长吁短叹田畴/觥筹交错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厂家认为,电动车之所以“超标”的原因,是因为时速20公里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40公斤的车辆配备的电池,最多跑20公里的路程,连基本出行需求都不能满足。

B.作为人口老龄化大省,江苏近年来加大了投入,加快了养老服务设施步伐,全力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让“老有所依”落到实处。

C.弃不弃核这一实质性问题,朝鲜的诉求是与美国举行双边会谈,因而改善朝美关系,而核武器是朝鲜最大的砝码,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D.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

本届世博会共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创下158年世博史的最高纪录。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知识经济。

(不超过40个字)(5分)

以前的经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

然而,当今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随着智力资源的开发,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应运而生。

知识经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4分)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驾车到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

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

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在那里玩些啥?

在树干上荡秋千,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到小河里抓青蛙。

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农家乐”里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

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1)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劝告。

(2分)

(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尚志斋说[元]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

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

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况乎弛焉以嬉,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

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

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昔人有言曰:

“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

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

靶心。

②准的:

标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尔气,畜尔力畜:

积蓄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

表明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

屈服,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制:

规定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4分)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

(3分)

(3)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

一种茶具。

 ②香篆:

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1)上片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4分)

(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试分析其妙处。

(4分)

(3)这首词“表为惜春,实有所指”,请根据作者身世,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以光先帝遗德,▲。

(诸葛亮《出师表》)

(2)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肴核既尽,▲。

▲,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5)独学而无友,▲。

(《礼记·杂记》)

(6)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自题小像》)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扛椽树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

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②滔滔的河,滔滔的神话和历史,滔滔的云中飘带和地上脚步。

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转斗移五个世纪,五百年五个世纪十几万个晴晴阴阴的日子,纷来沓至,应接不暇,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

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啊不绝。

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

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

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竞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

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

陕北是满眼的干山圪塔。

依依者不是这柳。

——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③一次一次地被冷落,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碰到谁的头上,都无疑是重大的打击,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这柳,我心想它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废的样子了。

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

④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

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

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

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

原来,是柳在等我。

哦,柳!

陕北的柳!

朴拙如庄户人的柳!

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⑤描绘它,没借鉴可寻。

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

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

——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

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

黑还要浓黑。

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

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

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

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

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

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

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

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⑥倘问:

这柳没有枝条吗?

有。

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

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

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⑦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

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

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

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 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

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往复无穷的是浓郁的泥土气息,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

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

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⑧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

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

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

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

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暴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

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

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

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

——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

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原文有删改)

11.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12.作者为何只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

(4分)

13.扛椽柳为什么千百年来不为众多作家欣赏,却能激发本文作者如此浓烈的情感?

(6分)

14.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探究“这柳”的象征意义。

(5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孔子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继孔子之后,孟、荀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让“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则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5.请分点概括说明儒家的艺术审美观念。

(6分)

16.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

(6分)

17.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析儒道互补的意义。

(6分)

七、作文(70分)

18.登高,是一种行为,登临送目,怀古思今,畅发幽情;也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崇山大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有人悲叹“高处不胜寒”,有人高歌“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人说“山高人为峰”……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南莫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调研试卷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19.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20.“每患迁、固以来”句中“迁”“固”分别指▲、▲。

(2分)

 

2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为书名的原因。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王熙凤巧施“调包计”,让宝钗嫁给宝玉;宝玉恨宝钗取代黛玉,于是出家当了和尚;宝钗最终独守空房,成了悲剧性人物。

B.《呐喊》共收录了鲁迅14篇短篇小说,其中的《一件小事》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

C.《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诗作歌颂了大胆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D.《家》中觉慧决定离开封建大家庭时,觉新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

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

”这充分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格”特征。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临终遗言:

“幸福只有在天上。

”表明她向往天国的幸福,并希望天国的光辉也能照亮葛朗台罪恶的灵魂。

23.《三国演义》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忠”“孝”“仁”“义”的明君,请就“忠”“仁”“义”各举一例说明。

(6分)

 

24.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读《哈姆莱特》时,感受到哈姆莱特具有哪些典型性格?

(4分)

 

三、材料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据报载,现在有些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年轻的心内科医生不会看心电图”。

在当今医院挑选毕业生把高学历作为重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的消息着实让人担忧。

时下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非博士不进”成了有些单位的用人口号。

医科在高等教育中一向以难学、功课负担重闻名,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交付给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从医的门槛变得很高。

于是,为了进好医院,医学院的学生不停地往上苦读。

在对学历的追求中,学校与学生其实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

高学历与好大夫是不能划等号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对医学而言尤为重要。

只有多接触实际的病例,多思考、多判断,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自信心;仅仅书本知识丰厚,实践能力欠缺,结果是治病时不敢下结论或者是妄下结论。

目前的医学博士在工作两年以后,就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堂而皇之进入专家行列,他们的实践经验其实相当欠缺。

所以,医学界尤其应该摒弃唯学历论。

从医者要真正对病患负责,对生命负责,就应该苦下功夫,提高治病救人的能力。

这是从医者应有的医德和操守。

我国现有的医生培养过程,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虽然医学专业有较长的实习期、见习期,但因为期间还要忙着找工作、写论文,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实习。

片面追求发表论文,不重视临床实践,导师带的博士生众多,也无暇顾及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医学教育的深入改革来解决。

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社会评价体系和人才使用标准。

当前,社会需要的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灵活应用知识,真正把知识转换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社会需要高学历者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为我们可信赖、可依傍的对象,而不是仅凭拍脑袋说话办事的人。

为此,用人单位要真正做到论才用人。

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确定待遇,一定要依据实际的水平能力而不是唯文凭是取。

25.根据材料,说说“有些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现象的根源何在?

(6分)

 

26.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为什么当今高学历与好大夫不能划等号。

(3分)

 

27.结合文段,你认为如何才能使高学历与好大夫划上等号,请分条陈述。

(6分)

 

2011届高三期中调研试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B(ào/niù,xuè/xiě,zhà/chà;A项,lǚ/lóu,dú,qūn/quān;C项,jī/qǐ,jǔ,jìnɡ;D项,zhá/yà,yù/xū,chóu)

2.(3分)D(A项,结构混乱,应删除“的原因”;B项,成分残缺,应为“加快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C项,不合逻辑。

朝鲜的诉求与改善朝美关系并非因果关系,应把“因而”改为“进而”或“从而”。

3.(5分)

示例: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2分),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2分)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1分)。

4.(4分)

示例:

(1)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

(语言得体即可)(2分)

(2)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

(或“农家乐,乐农家。

”等)(2分)

评分建议:

内容合理,1分,手法正确,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B(谕:

通“渝”,改变)

6.(3分)C(③阐明了实现目标的途径,⑥是作者对黄济的劝告。

7.(3分)C(并非强调“善教”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8.(10分)

(1)(4分)起初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没有志向。

评分建议:

“期”、“偶”、“以”、语句通顺,各1分。

(2)(3分)“立志不分心,就能精力集中,聚精会神。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分建议:

“凝”、“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3)(3分)恐怕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

评分建议:

“其”、“审”、语句通顺,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你们)曾经看过射箭吗?

靶心,是射箭的人所确立的目标。

于是挑选好你的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精神,积蓄你的力量,站正你的身子,遵守射箭的方法,面对箭靶。

拉弓一定要拉满,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以求射中靶心罢了。

如果靶心没有树立,就没有专一的方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也会一片茫然,不知(箭)要往哪里发射呢?

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随意地把箭发射出去,开始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交朋友的,因为他没有目标。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大概能够稍微有些警惕了吧!

求学的人要想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

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这就是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

志向(如果)没有确定,就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浮不知抵达的地方(或不知要到达哪里)。

这种人不沦为荒诞无知的人,大概很少吧!

这是立志的最首要因素。

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追求实现目标的方法了,这尤其是没有志向的人所不能做到的。

所以拜师、交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

于是,平时家居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懈怠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要因之而丧失;身处患难、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屈服,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罢休。

这就是立下志向始终不要改变啊。

所以如果立下了志向,即使是想成为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

古人说过:

“有志向的人,事业终究会成功。

”又说:

“用心专一,不分心,就可以精力集中,聚精会神。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

从前孔子凭借天生智慧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谈到志向,更何况我们这些特别愚昧无知的小人物呢?

恐怕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规定,严格却没隔阂。

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

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请我(就斋名)写一篇说。

我提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感到黄济的要求是烦扰。

黄济啊,还是想想(怎么)立志吧。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0分)

(1)(4分)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通过少日逢春的狂态反衬老去逢春的伤感,抒发了人生已老而无可奈何的孤寂的心境(2分)。

(2)(4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1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1分)。

(3)(2分)因年老而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的期待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8分)

(1)诚宜开张圣听恢弘志士之气

(2)春与秋其代序(3)只是当时已惘然

(4)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5)则孤陋而寡闻(6)我以我血荐轩辕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5分)

①回顾“这柳”不受文人青睐的历史,并揭示它不受文人青睐的原因(2分);

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为下文写我和它邂逅时的激动心情作铺垫(2分)。

12.(4分)

①这个名字显示这种柳坚硬的特质,摒弃了柔弱的“柳”字;

②这个名字体现了这种柳的用途,有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13.(6分)

①因为“扛椽树”没有柔美的形态(1分),生长在陕北“遥远的绝域”(1分),故不为历代诗家文人所欣赏。

②因为“扛椽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彻底奉献的精神特质(2分),它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相通、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