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53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浦江二中杯》地震知识竞赛补充材料辐射 地震 海啸Word格式.docx

破坏力极强的α射线的辐射权重因数是X射线、γ射线的20倍。

当量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

人们总是生活在辐射中,只不过微量的辐射对健康和生命不会产生危害。

西弗是辐射剂量当量剂量的单位,在实际使用时我们通常用毫西弗=1000微西弗。

全世界平均每人受到的自然辐射值约为2400微西弗/年,而人体能够承受的非自然辐射值约为1000微西弗/年。

4、常见的放射性元素有哪些?

核素

化学符号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来源

毒性

H

12.3年

天然或人工

低毒

C

5730年

I

60.1天(125I)

8.04天(131I)

人工

中毒

Cs

30.0年

U

2.44*105年(234U)

7.04*108年(235U)

4.47*109年(238U)

天然

极毒

Pu

87.7年(238Pu)

2.41*104年(238Pu)

5、什么是核能?

核电站是如何工作的?

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通过三种反应方式释放:

核裂变、核聚变和核衰变。

1942年,美国科学家在芝加哥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

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比其他物理和化学过程中所释放的能连大几百万倍甚至上千万倍。

从1940年代起,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现已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核电站是利用核反应堆所产生的热能来发电的核动力设施。

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相当于热电厂的燃烧炉,但核反应堆用的燃料是铀。

用铀制成的核燃料在反应堆内“燃烧“,即发生核裂变,产生大量热能和水蒸气;

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电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并通过电网送到四面八方。

目前世界上核电站常用的反应堆有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气冷堆和快堆等。

6、目前国内和国外核电站情况?

能量密度大和反应速度快是核能的两大特点。

与化石燃料发电要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不同,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也不会加重地球的温室效应。

核燃料能量密度大,核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和储存都很方便。

另外,核能发电的成本比用其他燃料发电成本要低。

自1951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希平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实验性核电站以来,全世界30多个国家已建成了400多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387千兆瓦。

其中美国有103座,法国有59座,日本和俄罗斯也都在30座以上。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核电已成为许多国家能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核电占各国国内总电力供应的百分比见下表。

法国

比利时

瑞典

日本

德国

英国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74.6%

56.8%

39%

33.8%

30.6%

22%

20%

16%

1.1%

中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核电站有6座,建设中的核电站有12座,筹建中的核电站有25座。

中国的核电仅占总电力供应的1.1%,但采用的技术普遍优于2011年3月11日因地震海啸引发核泄漏和机组爆炸的日本福岛核电站。

已建成的核电站有以下这些。

一、秦山核电站

一期工程装机容量1×

30万千瓦,设计寿命30年。

二期工程及扩建工程装机容量2×

65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

三期(重水堆)工程装机容量2×

72.8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

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采用法国M31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

98.4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

三、岭澳核电站

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

99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

二期工程正在建设,装机容量2×

100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

三期工程装机容量2×

100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预计2011年开工建设。

四、田湾核电站

一期工程采用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

106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

二期工程3号和4号机组的建设已启动,单机容量均为100万千瓦。

三期工程5号和6号机组的建设已启动,采用中国二代CPR1000核电技术。

7、核电站有哪些安全措施?

核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为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在建造核电站时通常会设置四道屏障,包括燃料芯块、密封的燃料包壳、坚固的压力容器和密闭的回路系统,以及能承受内压的安全壳。

在核电站的控制方面也有多重保护,如在出现可能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情况时,可进行正常停堆;

未能正常停堆时,控制棒能自动落入堆内,实行自动紧急停堆;

如控制棒未能插入,高浓度硼酸溶液会自动喷入堆内,实现自动紧急停堆。

在核电站的设计中安全始终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设计者会考虑当地可能出现的地震、海啸、热带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即使发生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反应堆也应能安全停闭,发生爆炸的可能性非常低。

因此,通常情况下核电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通常情况下,在核电站工作是很安全的。

在核电站的反应堆内,以压水堆为例,它的核燃料的浓缩度只有3%,而且与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成为二氧化铀,相对稳定。

这些密度已经很低的核燃料,又装在锆包壳内,锆包壳则浸泡在大量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的水中。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所以有放射性物质大量泄露,是由于它没有像压水堆那样的压力容器及安全壳,爆炸后飞出的核燃料碎块散步到厂房周围,才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

8、日本福岛核电站为何会发生核泄漏?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6座沸水反应堆机组。

地震和海啸发生后,反应堆机组冷却系统供电中断,水循环不能完成,核反应堆中的热量带不出去,热量的聚集导致容器中更多的液态水变成蒸汽,容器内气压变大,对容器外壳形成威胁。

为了降低容器内的气压,工作人员选择把蒸汽排出核反应堆,但容器内的高温使得蒸汽与锆合金反应产生氢气,与厂房里的氧气混合发生了爆炸,造成了放射性物质泄漏。

通常情况下,冷却一座核反应堆的措施非常简单,只需将水送入反应堆核心就能排除热量。

尽管关闭核反应只需几秒钟,但留在反应堆核心的放射性物质在很长时间里会继续释放热量,若不将这些热量排除,它们不断积累后,最终会对放射性燃料和核反应堆造成危害。

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因受海啸冲击而无法运转,备用电池也无法启动,因此只有通过直升机和喷水车向反应堆灌注水来冷却核反应堆。

9、核事件是如何分级的?

国际核事件分级如下表所示:

级别

名称

描述

1级

异常

对外部没有影响,仅为内部操作违反安全准则。

2级

事件

对外部没有影响,但是内部可能有核物质污染扩散,或者过量辐射了员工,或者操作严重违反安全规则。

3级

重大

放射性物质极小量释放,公众所受辐射程度小于规定限值,但有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健康受严重影响。

4级

没有明显厂外风险的事故

非常有限但明显高于正常标准的核物质被散发到工厂外,或者反应堆严重受损,或者工厂内部人员遭受严重辐射。

5级

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

有限的核污染泄漏到工厂外,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挽救。

6级

重大事故

一部分核污染泄漏到工厂外,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挽救。

7级

特大事故

大量核污染泄露到工厂外,造成巨大健康和环境影响。

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核电站事故:

1957年10月10日,英格兰西北部的文德斯凯尔(现改名塞拉菲尔德)核电站一座反应堆起火,释放出放射性云雾,10人遭受核辐射而罹患癌症死亡。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厘岛核电站因设备故障和人为操作错误引发事故,引起了公众极大的恐慌,经济损失巨大。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所释放的核污染物、直接和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影响范围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1988年1月6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座核电站由于对核材料筒加热不当引起爆炸,造成1名工人死亡,100人受伤。

1992年11月,法国发生严重的核事故,3名工作人员未穿防护服进入一座核粒子加速器后受到污染。

1999年9月30日,东京附近的一座核反应堆发生辐射泄漏,造成2名工人死亡。

2003年12月29日,韩国荣光核电站5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2004年8月9日,日本中部福井县美滨核电站发生蒸汽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2005年5月,英国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热氧再处理电厂因发生放射性液体泄漏事件被迫关闭。

 

10、人体受到核辐射有什么症状?

核辐射无论是强放射性和低放射性,都可以测量。

对于空气核辐射程度可利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

而地面放射性污染,可以用表面污染测量仪测量,还可以取部分土壤在实验室中经过化验后测量。

通过测量,可以确定所处环境的核辐射浓度、被污染空气的状况,以及饮用水和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

在核事件发生后,对个人进行受辐射测量十分重要,尤其是最早到达现场的抢险人员。

核辐射会使细胞加速衰亡,使新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细胞畸形,或造成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改变。

在吸收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对上述反应进行修复,从而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

但如果吸收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的修复能力,就

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

11、辐射防护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和其他短时间内受到高剂量照射的人群观察发现,高剂量的照射与癌症危险之间有直接关系。

生物学实验已经证实,X射线照射可以引发生物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通常情况下,人体所受辐射是长时间的低剂量照射,因此这类水平的照射与引起癌症之间的关系很难检测。

但高剂量的核辐射会对人体内脏造成广泛的、甚至是致命的伤害,打破了人体自身的控制体系,提高了癌症发生的概率。

由于儿童的生长更为迅速,细胞分裂更加频繁,因此儿童受到核辐射的损伤往往比成人更为严重。

对于外照射来说,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减少外照射:

(1)远离放射源。

离放射源距离越远,人体吸收的剂量就越少。

(2)减少受照射时间。

受照射时间减少一半,照射剂量也会减少一半。

(3)利用屏蔽物质防护。

射线在通过物质时,能量会减少,所以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加装屏蔽物能起到防护作用。

铅的屏蔽作用最好,水、铁、水泥、砖、石头等也较常用。

对于内照射防护来说,为了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应尽量减少扬尘,或者可通过改变路线、浇湿地面等减少扬尘。

戴口罩也可以防止吸入微尘,其阻止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

另外,当怀疑食物和水受到污染时,应当及时检测。

12、发生核泄漏时,如何进行隐蔽,如何自救、互救?

在较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核事故期间,隐蔽是一种比较容易采取的、也可能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措施。

当接到应急隐蔽的通知后,应该迅速进入砖墙或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以避免或减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事实证明,这类建筑可将户外的辐射降低90%,甚至更多。

但在隐蔽一段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两天)之后,此时房间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因此要进行通风。

严重的核事件发生,可能引起放射性损伤,如全身外照射损伤、体表放射性损伤和体内放射性污染等,也可能发生各种非放射性损伤,如烧伤、冲击伤和创伤等。

在专业的应急救护人员到达之前,现场公众应及时自救、互救,这不仅能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也能提高抢救的效率。

这时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救出伤员,对伤员进行初步的医学处理,抢救须紧急处理的危重伤员。

根据不同的受伤情况可以进行以下抢救:

(1)挖掘被掩埋的伤员;

(2)灭火并使伤员脱离或灾区;

(3)简易包扎、止血、遮盖创伤面;

(4)清除口鼻内的泥沙,以防昏迷伤员窒息;

(5)简易除污染。

伤情不重的伤员可送至普通医院进行观察和治疗。

中度或重度急性放射病、有严重体表污染和体内污染的病人,要在专家的指导下救治并送往专科治疗中心。

13、历史上伤亡最惨烈的十大地震有哪些?

(以死亡人数多少排序)

时间

地点

震级

死亡人数

1556年

中国陕西

8.0

83万

1976年

中国唐山

7.8

25万

2004年

印尼

9.1

227898

1920年

中国海原

20万

1923年

日本关东

7.9

14.3万

1948年

土库曼斯坦

7.3

11万

2008年

中国汶川

8.7万

1908年

意大利墨西拿

7.5

8万

2005年

巴基斯坦克什米尔

7.6

7.9万

1970年

秘鲁钦博特

7万

(以震级大小排序)

国家

智利

1960年

9.5级

阿拉斯加

1964年

9.2级

9.1级

1952年

9级

2011年

2010年

8.8级

厄瓜多尔

1906年

1965年

8.7级

8.6级

中国西藏察隅

1950年

14、海啸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

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类。

“隆起型”海啸:

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积聚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线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15、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地震海啸,海啸的产生一般受5个条件控制:

一是必须是在汇聚型板块边界,发生了一侧岩石圈俯冲到另一端岩石圈之下的地震形式;

二是海水的深度达到几百米甚至几公里;

三是地震的震源深度要小于60公里;

四是震级必须是7.0级以上的大地震;

五是海底与海岸的地形条件,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一般来说,垂直差异运动、相对错动速度和面积越大,海啸级就越大。

(1)海啸波的波长特别长,可达几百公里。

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波长达到了500公里。

(2)能量大。

地震伴随海底强烈垂直运动,使其上方巨大海水水体产生波动,这些水体的势能变化就是海啸的能量。

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3座100万千瓦的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

(3)传播速度快。

海啸的速度可以达到323米/秒,相当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

海啸不是单一的巨大波浪,而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和周期的海浪。

这些海浪通过能量的释放而向外排水。

在能源附件,海啸的波浪可长于500公里并可持续一小时之久。

通常,波长和周期的增加与海水的深度成正比。

周期是两个海浪之间的时间。

在深海里,海啸能高速行进,在太平洋能够快速推进达每小时720公里,超过声速一半。

当海浪靠近岸边时,深度逐渐减少,海啸减速。

可是,由于能量的储存,海浪仍可高达10-35米。

尽管由于摩擦和湍流会损失一些能量,但是海浪还是具有极大的能量,能够冲上岸边很远。

16、海啸发生前,会出线哪些异常现象?

(1)地面强烈震动。

这是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地震波与海啸因传播速度不同,产生一个时间差,非常有利于人们采取预防措施。

(2)浅海区域突然出线一道“水墙”。

这种情况的出线很可能是因为地球的断层出线破裂,并且垂直移位,将海水排出海床,把海浪推出数千公里,形成“水墙”。

(3)海水突然出线暴涨和暴退现象。

(4)大量的鱼游至岸边。

深海鱼类更适合深海生存,绝不会自己游到浅海,如果浅海出线大量深海鱼类,这就是一个预兆。

(5)海面上冒出很多气泡,并发出声响。

如果发现海水像“开锅”一样,海面冒出许都大大小小的气泡,这种现象就是海啸将要出线的征兆。

(6)动物出现异常行为。

动物比人类敏感,在各种灾害道来之前能够比人类更早地察觉到这种危险的存在。

(7)发生海啸时,通过氢气球可以听到次声波的“隆隆”声。

17、地震是否一定会引起海啸?

海啸一般是伴随地震的发生而发声的,但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发海啸。

地震不只发生在海洋,也发生陆地。

通常情况下,只有发生在海洋中的地震才可能引发海啸。

地质学界有种说法:

“有地震必有断层.”但是只有汇聚型板块边界发生地震时,才容易引发海啸。

因为分离型是平拉开,转换型是平推,不会对海水水体产生很大的提升或压迫作用。

18、海啸可以预报吗?

什么是海啸预警系统?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动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

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作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这些地区赢得撤离的时间。

根据海啸的发生特点,1965年,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PTWC),随后更多的国家陆续加入了这一海啸警报中心。

这样的话,一旦从地震台和国际地震中心得知海洋中发生地震的消息,PTWC就可以计算出海啸到达太平洋各地的时间,及时发出警报。

中国于1983年加入了PTWC,对于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海啸,我们可以及时采取预防应对措施。

19、发生海啸如何逃生?

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到达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逃生。

(2)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是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洋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徐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4)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岸,而应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怎样进行自救与互救?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

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

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线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互相帮组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

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

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

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

具体方法是:

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挤出。

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20.历史上危害最大的海啸事件有哪些?

(1)1755年11月1日,大西洋东部海底发生8.8级强震,引发海啸,高达18米的巨浪突然袭击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6分钟内就有6万人在海啸中丧生。

(2)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哥地震引发海啸,震级7.5级,在近海引发浪高达12米的巨大海啸。

地震发生在当天凌晨5点,海啸中死难82000人,这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

(3)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8.9级,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

(4)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

(5)1960年5月21日-27日,智力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其中最大震级8.4级,引发的海啸最大浪高为25米。

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废墟,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损失5.5亿美元,造成10000人丧生。

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600-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000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15万人无家可归。

(6)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000人死亡。

(7)1998年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