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42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茶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的传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农本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直到今天,江南茶区还流传着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病痛,亲尝各种植物中毒,又吃了茶而解毒的故事。

这一神话传说是中国自古即饮茶的历史的反映。

4你知道&

字的由来吗?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

字的记载始于《诗经》。

《诗经&

#183;

邶风&

谷风》有&

谁胃荼苦,其甘如荠&

之句。

但此&

荼&

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

至公元前200年《尔雅》成书后,始将荼定为茶。

《尔雅&

释木第十四》记载:

槚,苦荼&

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

至于&

字何时改写成&

字,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

字是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书写《圭峰禅师碑》时开始,因此他确定&

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5茶有多少雅号别称?

茶的雅号别称很多,据陆羽《茶经》中介绍,除茶外,其名尚有槚、蔎、茗和荈。

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诧、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葭荼、苦荼、酪妈等称呼。

茶的雅号也不少,如一名&

不夜侯&

晋张华《博物志》称&

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一名&

清友&

,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言,&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

清友为茶也&

余甘氏&

,据李郛《纬文琐语》称,&

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

亦有雅称&

森伯&

、&

涤烦子&

的。

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

龙井&

乌龙&

毛峰&

大红袍&

肉桂&

铁罗汉&

水金龟&

白鸡冠&

雨前&

等。

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6卢仝的&

七碗茶诗&

内容是什么?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因其生动地描绘了饮茶一碗、二碗至七碗时的不同感受和情态,故有《七碗茶歌》之称。

诗中描述诗人收到好友孟谏议差人送来新茶之时,在珍惜喜爱之际,自然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得之不易。

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接着,诗人以神乎其神的笔墨,描写了饮茶七碗的感受: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尤其是&

两腋习习清风生&

一句,文人尤爱引用。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茶对诗人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而是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

当他饮到第七碗茶时,似乎有大彻大悟、超凡脱俗之感,精神得到升华,飘飘然,悠悠飞上青天。

7你知道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吗?

元稹曾作咏茶《一言至七言诗》,&

一七体&

是唐朝一种古体诗种,常称&

宝塔诗&

,由于这种诗体格律规范较严,过分讲究形式,因此,创作难度极大。

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常唱和。

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在兴化亭送别时,白居易以&

诗&

为题写一首,元稹以&

为题写了这首诗。

当时白居易民心情较为低落,临别之际,元稹咏诗劝慰。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此诗将&

这种诗体运用如神、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诗人咏茶,起句点题。

诗中二三句赞茶质优,暗喻白居易品质优秀。

四五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爱慕,实言好友深受爱慕。

写茶的外形和碾磨,煎茶及茶汤的色泽、形态。

接着写诗人与茶情谊深厚。

最后夸茶&

洗尽古今人不倦&

的功效。

元稹以此诗劝慰白居易,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8说说&

径山茶宴&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仗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

浙江余杭径山寺的&

,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与世。

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

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

茶堂&

,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

先由住持亲自调沏香茗&

佛茶&

,以示敬意,称为&

沏茶&

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

献茶&

赴宴者接过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

啧啧&

的赞叹声中品味。

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

9何谓茶博士?

茶博士一词始见于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饮茶》: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

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甚鄙之。

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陆羽不堪嘲讪耻辱,愤而作《毁茶论》。

这里的茶博士是指会煎茶之人。

宋代以后,茶坊、茶肆中跑堂的堂倌和卖茶人,也有称为茶博士的。

如《水浒》第十八回有&

宋江便叫茶博士将两杯茶来&

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中有&

自家茶博士,开了道茶坊着有甚么人来。

的记载。

10茶是如何进行海上传播的?

早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6世纪末),在中国向日本传播中土文化与佛教的同时,茶就传入日本。

但从中国带回茶籽在日本种植,则是中唐以后的事。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法,翌年归国时带回茶籽,播种在日本滋贺县。

另一僧人空海于公元806年归国,不仅带回茶籽,还带回制茶工具及制茶技术。

到了宋代,日本荣西禅师留学中国,归国时带回茶籽播种于日本佐贺县,还撰写了《吃茶养生记》。

两宋时期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当时北宋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些港口南亚诸国商船往来频繁,当时输出的货物中就有茶叶。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越南、爪哇、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非洲东岸,每次都带有茶叶。

通过南亚诸国,中国茶传入地中海和欧洲各国,所以有人把它称为&

海上茶叶之路&

11说说茶与戏曲的关系?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

采茶戏&

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如广东的&

粤北采茶戏&

、湖北的&

阳新采茶戏&

黄梅采茶戏&

蕲春采茶戏&

等等。

这种戏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

赣南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和&

宁都采茶戏&

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

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

采茶歌&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

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

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

其产生年代较花鼓戏和采茶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

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相差不多。

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

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都比较接近,所以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离不开茶叶。

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

玉茗堂派&

,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

玉茗堂&

而引起的。

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

所以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由茶馆支付。

如上一个世纪末北京最有名的&

查家茶楼&

广和茶楼&

以及上海的&

丹桂茶园&

天仙茶园&

等,就均是演出场所。

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

池&

,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

12何谓贡茶?

贡茶是封建制度下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土特名贵产品之一,贡茶专供皇室或赏赐之用。

贡茶始纳于西周,兴于东汉,从唐代始作为一种制度到清朝覆灭,长达几千年。

这期间贡茶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以至广大茶民难以承受。

历代贡茶兴起与衰败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茶叶生产的兴衰。

当今中国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有:

浙江:

西湖龙井、淳安鸠坑茶、天目山青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顾渚紫笋(贡奉时间最长,历经唐、宋、明、清);

安徽:

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

福建:

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丘铁观音、武夷肉桂;

湖南:

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四川:

蒙顶黄芽、巴岳绿茶;

贵州:

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湄江翠片;

江西:

宁红(其珍品太子茶清光绪30年列入贡茶,贡奉时间最短,仅7年)、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休茶);

江苏:

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羡茶;

陕西:

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距今1700多年);

河南:

信阳毛尖;

云南:

普洱茶;

台湾:

文山包种茶。

13为什么说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百科全书?

唐代陆羽(公元733——804),著有名著《茶经》。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他喜茶、爱茶,并煎得一手好茶。

在唐代饮茶之风的熏陶下,从22岁开始即从事茶事的研究,后来又历经数年去茶叶产地实地考察,终于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初稿,并于五年后(公元780)经增补后正式付梓出版。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约七千余字。

《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划分,包括了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生化学、药理学、水文学、民俗学、史学、训诂学、文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为我国保存了某些珍贵典籍的片段,可称是一本&

茶学百科全书&

陆羽因此被誉为中国&

《茶经》已译为日、英、法等国文字。

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是研究《茶经》的权威性学术著作。

1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条&

茶叶之路&

吗?

?

我国在对外交往史上有一条世界闻名的&

丝绸之路&

,同时也存在辐射至东南西北的一条&

,它通过陆路和水路将我国的植茶技艺和饮茶之风传往世界五大洲。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是在公元473——476年的南北朝时期,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设&

市舶市&

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的&

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则输往朝鲜、日本。

明清以后,茶叶的国际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输往英、美、俄等国。

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植茶和有饮茶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0多个,多与中国的茶叶输出和饮茶之风的影响有关。

15&

客来敬茶&

习俗的由来和规范是怎样的?

客来敬茶,自古以且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

晋代王濛的&

茶汤敬客&

、陆纳的&

茶果待客&

、桓温的&

茶果宴客&

,至今仍传为佳话。

唐代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谈到的&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

,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水初红&

,清代高鹗《茶》诗中的&

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

,至今仍传为我为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

的习俗,说明我国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

宾客临门,一杯香茗,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

同时,饮茶的地点,应尽可能打扫得干净;

选择的茶具和用水必须清洁卫生;

茶叶的选择亦必须是家中所存茶叶中的上品。

如为极品,还应事先向客人介绍一下此茶的来由和特点,以引起客人对此茶的兴趣。

泡茶时不宜将水冲得过满,可分两次冲水。

敬茶时,主人必须将茶双手捧上。

主人陪客饮茶,边饮边叙情谊,客人所饮茶汤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时,主人宜起身为客人茶杯里添水。

饮茶时,主人有时亦可配上一些糖果点心,以助雅兴。

16我国茶馆起源于何时?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

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时。

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

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

茶馆是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

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

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17我国有哪五大名泉?

我国名泉众多,天下第一泉至今亦无定论,但是根据自古以来众多的意见,五大名泉基本可定。

第一泉,中冷泉,亦名南冷(零)水,在江苏镇江金山以西,位于长江江中心(今在长江南岸)。

第二泉,惠泉,原名漪澜泉,在今江苏无锡郊外惠山白石坞下的寄畅园内。

第三泉,观音泉,在今江苏苏州虎丘石观音殿后。

第四泉,虎跑泉,在今浙江杭州虎跑山滴翠崖前。

第五泉,趵突泉,在今山东济南。

18您知道老舍先生写的《茶馆》吗?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

剧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的笔名。

满族,北京人。

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社会&

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

裕泰&

的茶馆陈设由古朴&

#8594;

新式&

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

侦缉&

的出现及&

莫谈国事&

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

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茶馆中的&

洋气&

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

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

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

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

与&

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

吃茶&

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

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

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

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

烂肉面&

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

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

吃讲茶&

的地方;

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

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

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

《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创作的,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

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

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创作《茶馆》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二岁时,他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

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他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和茶馆中的曲艺戏剧。

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

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

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

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有人问道为什么写《茶馆》,老舍回答道:

&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类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以,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19你知道紫砂壶的鼻祖供春吗?

今知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制造紫砂壶的是宜兴金沙寺的一位僧人。

这位僧人,有&

闲静有致&

但佚其姓名。

有姓名流传焉的第一位制壶专家龚春,又叫供春,明代人。

他原是位参政吴颐山的家僮(一说是婢女),曾在宜兴金沙寺侍候主人读书,闲时他在寺内看到老僧终日炼土,制成茶壶,日久天长他偷偷地在老僧那里学得制壶绝技,以后即以制壶为业。

所制壶温雅大方,质薄而坚,有&

供春之壶,胜于美玉&

的美誉。

20.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是怎样描写茶事的?

中国茶渗透到中国人民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记载茶事特多。

有人统计,全书提到茶事有262处,出现&

字459次,并有专记品茗的&

栊翠庵茶品梅花香&

这一回目。

《红楼梦》中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喝什么样的茶都有尊卑之分。

老太君贾母,喝的是&

老君茶&

,,&

无事忙&

的公子宝玉喝&

神仙茶&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喝&

龙井茶&

至于家人、使女,则只能饮一般寻常之茶了。

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细、品质高贵的茶具茶器。

书中主人公,几乎个个都是品茶高手。

书中描写贾宝玉品茶栊翠阉,&

天国茶仙&

的妙玉论茶的段落,精彩绝伦,是描写中国茶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