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5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训.docx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核心素养专训

核心素养专训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核心素养定位表]

核心素养

题号

人地协调观

1,2,3,4,5,6,7,26

综合思维

8,9,10,11,12,13,27

区域认知

14,15,16,17,18,19,20,28

地理实践力

21,22,23,24,25,29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

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2题。

1.若福州楼盘每层2.8米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米,图中②栋10层住户一年中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11个月B.9个月

C.7个月D.2个月

答案 D

解析 图中②栋10层只要正午太阳高度低于45度,就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

根据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19°S附近,太阳直射点由19°S移动到23.5°S期间正午太阳高度低于45°,此时甲图②栋10层是不能直接接受光照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可知太阳直射点从19°S移动23.5°S再移动到19°S时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最接近2个月,甲图②栋10层住户一年中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2个月,故D项正确。

2.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

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答案 C

解析 北京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小,考虑采光条件,尽量减少南楼对北楼太阳光线的遮挡,应降低南楼高度,C项正确。

因为道路的限制,不可能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A项错误;缩小楼间距,会对北楼造成光线遮挡,B项错误;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不能改变北楼被遮挡的情况,D项错误。

日晷是古代先民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下图示意离石区某学校校园内(37.52°N,111.15°E)地平式日晷计时示意图,晷面与赤道平面平行,晷针与地轴平行。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时刻,北京时间约为( )

A.11:

36B.11:

20C.12:

36D.12:

20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中晷针影子的位置可知,图中晷针在晷面上的投影在午巳之间,可以判断此时该地(约为111°E)地方时应为11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计算可知北京时间约为11:

36,故选A项。

4.冬至日晴天,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的移动方向为( )

A.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B.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

C.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D.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

答案 B

解析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该日该地日出东南、正午太阳在正南方、日落西南,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则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移动方向为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故选B项。

5.若该日晷仪移至太原市(37.87°N)使用,晷盘与地平面的夹角( )

A.增大B.减小

C.不变D.按日期作调整

答案 B

解析 由于晷面与赤道平面平行,晷针与地轴平行(晷针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则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与所在地纬度互余;太原市的纬度高于离石区,因此若该日晷仪移至太原市使用,晷盘与地平面的夹角将减小,故选B项。

崀山在湖南新宁县,属越城岭西北侧余脉。

距今约四亿年前,崀山地区是一片汪洋;约两亿年前,一片独特的丹霞山峰呈现世间。

崀山的丹霞地貌青年、壮年、晚年各个时期都有发育,其完整的红层盆地丹霞地貌全国第一,被地质专家们赞誉为“丹霞瑰宝”。

据此完成6~8题。

6.推断崀山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 )

A.地壳先降后升—岩石风化、水蚀—流水不断沉积

B.地壳先降后升—流水不断沉积—岩石风化、水蚀

C.地壳先升后降—岩石风化、水蚀—流水不断沉积

D.地壳先升后降—流水不断沉积—岩石风化、水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崀山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先后经历地壳抬升和断裂下陷最终形成盆地,流水携带泥沙不断沉积,形成红色砂砾岩,后经风化作用及流水侵蚀,形成形态奇特的丹霞地貌,故D项正确。

7.崀山所在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 )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热带季雨林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崀山位于湖南新宁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B项正确。

8.新宁县气候特征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地势

C.大气环流D.洋流分布

答案 C

解析 同纬度大陆西岸地区都属于亚热带地区,两地不存在纬度差异,也无法推知地形地势差异,故A、B两项错误;崀山地区主要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而同纬度大陆西岸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特征,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环流,故C项正确;洋流主要影响沿海较小范围地区的气候,故D项错误。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9~10题。

9.花岗岩形成过程中,与其两侧接触的沉积岩可能会变成( )

A.大理岩、板岩B.片麻岩、大理岩

C.石英岩、板岩D.石英岩、片麻岩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中岩层分布顺序,花岗岩两侧是砂岩和页岩,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炽热的岩浆与其两侧的沉积岩接触,砂岩可能会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可能变质形成板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形成,表中石灰岩没有与岩浆接触,片麻岩不是沉积岩变质形成。

10.符合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 )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中岩层的序号,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出露的岩层依次是①②③④③⑤②①,读地质构造剖面图,符合顺序的是D图,其他剖面图出露岩层不符合。

下图为辽东湾北部的双台子河口调查站分布图和R2、R5、S5、S6、S8依次五个站点悬沙浓度图。

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据图可知,双台子河悬沙浓度大致为( )

A.河口>河道>海区B.河道>河口>海区

C.海区>河口>河道D.河道>海区>河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5个站点的位置和悬沙浓度曲线,判断双台子河悬沙浓度。

R2位于河道,R5、S5、S6位于河口,S8位于海区,悬沙浓度大致为:

河道>河口>海区,B项正确。

12.S5站点悬沙出现一个较高值,其原因是( )

A.入海口处河道拓宽,泥沙来源增多

B.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加快,冲刷力增强

C.河心岛边缘沉沙多,易形成悬沙

D.潮水顶托河水,发生剧烈的扰动作用

答案 D

解析 S5站点悬沙出现一个较高值,其原因是河口处受潮水顶托河水,发生剧烈的扰动作用,D项正确;入海口处河道拓宽,泥沙来源不会增多,A项错误;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冲刷力减弱,B项错误;图中S5处河心岛范围窄,说明边缘沉沙少,C项错误。

13.根据材料推测夏季( )

A.悬沙浓度增加,较高值区向内陆后退

B.悬沙浓度增加,较高值区向海洋推进

C.悬沙浓度降低,较高值区向海洋推进

D.悬沙浓度降低,较高值区向内陆后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推测,夏季河流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受海潮的顶托作用,悬沙浓度增加,较高值区向海洋推进,B项正确。

下图为某日某时刻欧洲西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

读图,完成14~15题。

14.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 )

A.甲地风向为东南风B.乙地狂风暴雪

C.丙地有连续性降水D.丁地雨过天晴

答案 C

解析 根据等压线分布和地转偏向力影响,甲地风向应为西南风;乙地在高压中心处,气流以下沉为主,晴朗无风;丙地在暖锋前,为连续性降水;丁地在冷锋前,降水还没有到来。

15.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相比,该区域( )

A.日出时刻晚,白昼时间短

B.气温较高,年较差较大

C.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D.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答案 D

解析 与同纬度大陆东岸相比,位置偏西,日出时刻较晚;但昼夜长短相同,A项错误;该地深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比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B项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项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稳定,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D项正确。

读某地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及月均温点散布图,完成16~17题。

16.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30°N~40°N之间B.25°N~35°N之间

C.10°S~20°S之间D.30°S~40°S之间

答案 D

解析 该地最冷月出现在7月,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4℃附近,说明此地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雨热不同期,判断是地中海气候。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30°S~40°S之间,故D项正确

17.该气候的成因可能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

C.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

D.锋面雨带移动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根据上题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

读图,回答18~19题。

18.上图为某地海陆分布图,据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

A.盛行西北风B.盛行西南风

C.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D.潜水补给河水

答案 A

解析 读右图,可以看到,河水补给两侧的地下水,说明河流此时是汛期,水位高,D项错误;根据左图信息判断,该河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河流是汛期,说明南半球是冬季,受盛行西风带影响。

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A项正确,B、C两项错误。

19.甲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及出现最大汛期的季节分别是( )

A.冰雪融水 冬季B.大气降水 冬季

C.地下水 春季D.大气降水 夏季

答案 B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甲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所以汛期主要是在当地的冬季,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018年7月1日,参加“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的帆船从法国某海港出发,一个月后穿过赤道,经过230天完成环球航行。

下图示意该帆船赛的航行线路。

据此完成20~21题。

20.航行途中经过风大浪急的海域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④地处40°S附近,属于南半球的西风带,受西风影响,而且海面辽阔,所以风大浪急,D项正确,①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②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③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都是风浪小。

21.帆船航行至③海域时( )

A.顺风顺水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D.逆风顺水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③海域位于南回归线附近非洲大陆西岸海域,帆船自北向南航行至③海域时,经过东南信风带,所以帆船逆风航行,而附近有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动,所以帆船逆水航行。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000m以上的部分。

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

据此完成22~23题。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距离的海山分类

类别

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m)

特点

浅海山

0~200

海山个体较大;支持本地初级生产力

中等深度海山

200~400

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运动影响大

深海山

>400

生物量低;受海流水平输送影响大

22.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 )

A.受人类干扰小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

C.周围养分充足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

答案 D

解析 生物独有性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

23.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 )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用下出现上升流。

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

2019年4月,一张飘絮预警图在朋友圈广为传播。

杨树适应性强,枝叶繁茂,绿化中应用较为广泛。

每年4、5月份,杨树新叶吐露前后,产生的杨絮也会在各地如约而至,让人不胜其扰。

据此完成24~25题。

24.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图示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

杨树属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树种,对应的植被类型即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5.导致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昼夜温差

答案 B

解析 杨树吐露新叶前后,会产生杨絮。

而影响杨树新叶吐露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热量越高,新叶吐露越快。

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的风沙堆积(下图)。

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

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克图垭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

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6分)

(2)分析克图垭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2分)

(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

分析海晏湾西侧沙堤的成因。

(4分)

答案 

(1)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青海湖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西风挟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侧,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堆积物,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

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河口三角洲堆积物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堆积;由于东岸有日月山,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导致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在风力作用下,西岸湖滩的沙粒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冬季西北风强劲时,新月形沙丘向东南移动;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从而使新月形沙丘向西北推动,从而导致沙丘的坡向随着季节发生改变。

第(3)题,主要从沙源、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图可知,海晏湾位于青海湖的东侧,在西风的作用下,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泥沙在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下,不断向东推移到湖岸,导致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露出水面。

27.下面是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6分)

(2)说明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分)

(3)当A国盛行西北风时,B国北部盛行什么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分)

答案 

(1)冬季西北多东南少,夏季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

冬季该国的西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夏季东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2)热带雨林气候。

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3)西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第

(1)题,A国为日本,冬季降水西北多东南少,夏季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其原因可以从风向、地形等方面回答。

(2)题,B国阴影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成因可以从地形、洋流等方面回答。

第(3)题,当A国盛行西北风时,B国北部盛行西北季风,成因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方面回答。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鄂霍次克海(位置见图一)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冬季大部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

每年1月末到3月初是北海道流冰的最佳观赏季节,但流冰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常有游客无功而返。

海域西部的黑龙江是注入鄂霍次克海的最大河流,其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

海域东侧的堪察加半岛是虎头海雕的重要栖息地,虎头海雕常在浮冰上捕食鱼类(图二)。

每年冬季,虎头海雕伴随流冰,从堪察加半岛向北海道迁徙越冬。

(1)说出鄂霍次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2)描述北海道流冰的形成过程。

(2分)

(3)分析流冰对虎头海雕迁徙越冬的积极作用。

(4分)

答案 

(1)变化特点:

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

主要原因:

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受寒流影响,西部海域先结冰;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使海水表面形成了低盐分的水层,)西部海域易于结冰。

(2)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

(3)虎头海雕以流冰为载体南下,节省体力;流冰为虎头海雕提供捕食场所;流冰将黑龙江输送的大量有机质携带至北海道海域,藻类和鱼类繁多,为虎头海雕提供食物保障;海洋表层的流冰对下层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利于冬季鱼类的生长。

解析 第

(1)题,据图可知,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

冬季因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受寒流影响,西部海域先结冰;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西部海域易于结冰。

(2)题,据材料可知,冬季大部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说明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

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积极作用体现在“迁徙”与“食物”两方面。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牧场,从山前平原的春秋牧场,搬至深山里的夏牧场;等到气温下降,再从高山带逐级往下迁,以便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周围温暖的冬牧场。

生活在新疆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下图为新疆某山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1)简析图示地区草原牧场分布在林带以上和以下的主要原因。

(3分)

(2)分析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转场的自然原因。

(4分)

(3)阐释新疆牧民的迁徙游牧方式带来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4分)

(4)说明新疆牧民在转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分)

答案 

(1)含有水汽的气流遇山脉阻挡被迫抬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先是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后是随海拔升高而下降。

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降水最多,形成森林带;1000米以下因降水较少形成草原牧场;2000米以上因降水减少,气温较低,又形成了草原牧场。

(2)水草丰美和气候适宜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

夏季林带以上降水较多,水草丰美,气候凉爽,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好场地;冬季山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没有厚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牧草,且气候不太寒冷,牲畜可安全过冬。

因而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转场放牧。

(3)不同季节在不同海拔的草场放牧,既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获得丰美水草,促进牲畜增长增壮增肥;也利于不同海拔的草场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保护草场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4)牧道漫长崎岖,转场速度较慢;途中易受山地暴风雪、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和野兽侵袭;牧民生活用品转移量大,转场不便。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随高度的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

含有水汽的气流遇山脉阻挡被迫抬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因而海拔升高,降水增多;高海拔处,水汽变少,导致降水减少。

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降水最多,形成森林带;1000米以下降水较少,形成草原牧场;2000米以上因降水减少,气温较低,形成草原牧场。

(2)题,牧民随季节转场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条件和草场条件等方面分析。

夏季,林带以上降水量较多,有利于牧草的生长,水草丰美且气候凉爽,是牲畜增壮的良好场地;冬季,林带以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气温较高,没有厚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牧草,气候条件有利于牲畜安全过冬,故当地牧民随季节转场放牧。

第(3)题,夏季在林线以上进行放牧,可以充分利用高海拔的草场资源,获得丰美的水草,有利于牲畜的生长增肥;冬季在林线以下放牧,有利于林线以上区域的草场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保护草场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第(4)题,从道路漫长、自然灾害等方面说明新疆牧民在转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