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5796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2)实验: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布置自学】

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

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

(时间2分钟)

【提出问题】

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反馈练习一】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2、完成单位换算:

③人头发直径约7×

10-5m=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nm

【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

10-5m=7×

10-5×

106μm=70μm。

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

【过渡】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1.了解“国际单位制”.

2.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

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1nm=10-9m

思考回答:

dm

mm

10-5m=

70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105nm

(1)长度的测量工具

(2)观察刻度尺

【展示实物】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强调重点】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值.

3.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

P11-P12回答:

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

2.怎样放置刻度尺?

3.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4.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1)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2)放:

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3)读:

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

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

(4)正确读取估计值

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以例代讲突破难点】

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cm

【难点剖析】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

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

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

确值是1.3cm,估计值是0.00cm,因此读数应为1.30cm,不能读作1.3cm.

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反馈练习二】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4)记:

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cm,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0cm.)

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

1.30cm

讨论交流:

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

A;

B;

2.20cm(或22.0mm)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3.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计时工具

【知识拓展】

1.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

2.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

替代法、化曲为直法.)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思考交流: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5.0cm;

估计值是0.00cm;

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

5.0cm+0.00cm

=5.00cm,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1.6mm

5.00;

1.6

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学生自学,组内谈论回答: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3)实验:

用停表测量时间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

【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阅读“知识加油站”,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反馈练习三】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mins.

3min38.3s

讨论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因此读数是3min38.3s.

【问题过渡】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

如果不等,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布置自学】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时间2分钟.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四】

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

①187.6㎜;

②187.5㎜;

③187.8㎜;

④187.65㎜;

⑤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

【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误差”,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④四个读数187.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

⑤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老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4.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

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选、放、读、记

三、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换算:

1h=60min1min=60s

2、停表的使用:

一启动;

二按停;

三读数;

四归零。

四、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减小误差的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是否可以避免

2021年中考物理教案2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

运动图像:

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

一、热身训练:

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

“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

4.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

二、典型例题: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运动路程S/m汽车A0.10.20.30.4

汽彻B0.20.40.81.2

运动时间t/s汽车A1234

汽车B0.5123

(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

三、课堂巩固:

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

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合_____________千米/时。

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4.下面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

(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我们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_种方法,而裁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种方法.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则需采用上述第__________种方法比较方便.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D.运动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多的物体,速度越大

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A.3.5米/秒B.3.75米/秒C.4米/秒D.4.5米/秒

7.如图5-17所示,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

A.abB.bcC.bdD.ad

8.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

一列

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

⑴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⑵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四、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

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3.A、B两辆车各自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之比为3:

2,当它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3:

4时,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A.9:

8B.2:

1C.8:

9D.1:

2新课标第一网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5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到达终点,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奔跑,则()

A.小明先到终点B.小华先到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7.人正常行走的速度最接近()

A.1米/秒B.5米/秒C.20千米/时D.40千米/时

8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二、填空题

12008年1月1日,常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快速公交一号线全程24km,北起新北公交中心站,南至武进公交中心站,全程运行时间为40min,快速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km/h.

3右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

2008年5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甲,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km/h=m/s,车辆匀速通过整个大桥需h。

4.如图5-16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汽车和苹果运动的两张图.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_______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为m/s;

观察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_______直线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1)如图2l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

2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可以将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通过每段路程所需时间,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A.不变B.变大

C.变小D.先减小后增大

四、计算题

1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地震波分为主波、次波和表面波,纵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主波,横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次波.主波比其它地震波运动得更快,主波的传播速度是6km/s,次波传播的速度是4km/s.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市也有震感.已知汶川到我市的直线距离约为1440km,则该地震波主波比次波早多长时间传到我市?

2.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码E.U-8888

日期02-05-28

上车10∶00

下车10∶05

单价2.00元

里程6.0km

金额16.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如图5-25是一个跑步的人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1:

他们两个人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2:

信息3:

试在一张图中画出两人的速度图像

2021年中考物理教案3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

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

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

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

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及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理解动量守恒的物理内涵,动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矢量性,动量的相对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物理状态的同时性。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1、实验及引导探索式。

学习物理,重在理解。

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本节课宜采用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