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614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既不会喝酒?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唱歌的时候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跳舞。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远忘却世情的交游,相约在天上见面!

 《月下独酌》是李白做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

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

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徬徨。

从他的诗里,读者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

花间一壶酒"

,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

是因为"

独酌无相亲"

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山中与幽人对酌》)。

有了志同道合的"

幽人"

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落落寡合的"

无相亲"

到谈笑风生的"

成三人"

,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

谪仙"

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

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所以在读到"

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

诗仙"

李白!

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羌村三首】

(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

“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这首诗是叙述邻里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

“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

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

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

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

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

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

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

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

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

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

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

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

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连年战祸,甚至连未成年的儿童也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

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

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

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

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

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

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

【登楼】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

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

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

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

“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

”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

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

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

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

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

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

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

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

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

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

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

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

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字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

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

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

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篇奏折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