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62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59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让学生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且熟练地进行口算。

一、情景导入

师:

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张照片中研究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

A区有10排,每排有48个座位。

生2:

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

……

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那么多有用的信息,真了不起!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谁愿意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

别人说时请仔细听,不要和别人说一样的问题。

生1:

A区有多少个座位?

生2:

市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

……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明确问题,列出算式。

根据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48×10。

(2)探索算法。

学生先独立探索算法,再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生1:

10个十是100,48个十是480。

生2:

48×10,可以在48后面添一个0。

生3:

48×10=48×2×5=480。

……

(4)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例1后“算一算”中的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并讨论: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两位数乘10所得的积就是在这个两位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2.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和所求的问题。

(1)明确题意,列出算式。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25×30=________(kg)

(2)探索算法。

学生先独立尝试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把30看成3×10,25×3=75,75×10=750,所以,25×30=750。

②把25看成5×5,5×30=150,150×5=750,所以,25×30=750。

③把30看成5×6,25×6=150,150×5=750,所以,25×30=750。

④25×10=250,250×3=750。

⑤25×3=75,然后在75后面添上1个0,所以,25×30=750。

(4)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例2后“算一算”中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教师指名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和结果。

3.学习例3。

(1)出示例题:

20×30=

(2)探索算法。

学生先独立尝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和口算结果。

(3)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口算方法:

①因为20×3=60,60×10=600,所以20×30=600。

②因为2×3=6,所以20×30=600。

③因为2×30=60,60×10=600,所以20×30=600。

④因为20×10=200,200×3=600,所以20×30=600。

……

(4)比较怎样口算最简便。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②种解法最简便,即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5)练习:

20×20  40×30  50×30(先独立计算,再同桌相互评价)

先说出积的末尾有几个0,再说出得数。

4.学习例4。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4的商品图,并将篮球价格改为18元/个。

继续板书课题: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问题:

买20个足球需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口答,根据学生口答列出算式20×90。

(3)探索口算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口算,再在小组内交流口算的过程及结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典型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口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口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①先算20×9=180,再算180×10=1800,所以20×90=1800(元)。

②先算2×90=180,再算180×10=1800,所以20×90=1800(元)。

(5)深化认识。

提出讨论问题:

你认为整十数乘整十数应怎样口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

口算时,可把两个因数中的一个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将算得的结果乘10、即可得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出题算一算,说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4页课堂活动。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一第1、2、3、4题。

4.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7题。

四、课堂小结

1.我们这节课讨论的是什么?

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说说通过讨论计算方法后,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b\lc\\rc\}(\a\vs4\al\co1(例1 48×10=480(个),答:

体育馆A区有480个座位。

例2 25×30=750(kg),答:

这些面粉共重750kg。

,))\a\vs4\al(将两位数乘整十数转化为两位数乘几后,再在乘积的末尾上补上一个0。

),\b\lc\\rc\}(\a\vs4\al\co1(例3 20×30=600,例4 20×90=1800(元),答:

买20个足球需要1800元。

,))\a\vs4\al(将整十数乘整十数转化为几乘几后,再在乘积的末尾补上两个0。

))

第2课时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学习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口算,会说明口算的思路。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口算知识的空间,培养口算意识,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

在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能采用多种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一、情景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主要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归纳总结。

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例题:

20×30=

(2)探索算法。

学生先独立尝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和口算结果。

(3)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口算方法:

①因为20×3=60,60×10=600,所以20×30=600。

②因为2×3=6,所以20×30=600。

③因为2×30=60,60×10=600,所以20×30=600。

④因为20×10=200,200×3=600,所以20×30=600。

……

(4)比较怎样口算最简便。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②种解法最简便,即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5)练习:

20×20 40×30 50×30(先独立计算,再同桌相互评价)

先说出积的末尾有几个0,再说出得数。

2.学习例4。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4的商品图,并将篮球价格改为18元/个。

继续板书课题: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问题:

买20个足球需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口答,根据学生口答列出算式20×90。

(3)探索口算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口算,再在小组内交流口算的过程及结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典型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口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口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①先算20×9=180,再算180×10=1800,所以20×90=1800(元)。

②先算2×90=180,再算180×10=1800,所以20×90=1800(元)。

(5)深化认识。

提出讨论问题:

你认为整十数乘整十数应怎样口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

口算时,可把两个因数中的一个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将算得的结果乘10,即可得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

2.练习一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算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作业】

练习一第5、6、8、9、10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3 20×30=600

例4 20×90=1800(元)

答:

买20个足球需要1800元。

第3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学会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4.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一、情景导入

出示谜语:

小鬼小鬼,一张圆嘴。

光啃木头,从不喝水。

(打一种学习用品)

让学生自由地猜一猜。

引导:

这种学习用品的名字就叫“卷笔刀”。

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从这个学习伙伴上的数学问题入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例5情境图。

引导:

仔细观察图片,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后,全班一起梳理。

教师适时整理数学信息,形成完整的文字题目:

一盒卷笔刀有12个,14盒共有多少个卷笔刀?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2×14。

质疑:

这一题能用估算解决吗?

为什么?

让学生明确:

这一题用之前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

因为题目要求的是精确值,而不是近似值,所以不能采用估算的方法。

质疑:

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答案吗?

(2)探究算法。

①引导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如下的几种算法:

生1:

连加,12+12+12+……12=168(个)。

生2:

把14拆成4和10,12×4=48(个),12×10=120(个),48+120=168(个)。

生3:

把12拆成10和2,14×10=140(个),14×2=28(个),140+28=168(个)。

教师应对正确的算法予以肯定。

因为考虑到后面要教学笔算乘法,教师在这里要将第二种算法提取出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

引导:

你能说说第二种算法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明确:

12×4=48(个)是解决“4盒卷笔刀有多少个”的问题;12×10=120(个)是解决“10盒卷笔刀有多少个”的问题;48+120=168(个)是解决“14盒卷笔刀一共有多少个”的问题。

师小结:

同学们想到了先算4盒有多少个,再求10盒有多少个。

从而将乘14的问题转化成了分别乘4和10的问题,成功运用了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②教学笔算。

引导:

你知道吗?

像刚才这样的口算过程,我们还能写成竖式的形式并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

同时板书:

简写为:

 

练习:

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师生校对答案,及时订正错误。

2.教学例6。

出示例6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明确问题。

(1)列出算式。

指名学生口答“这只青蛙25天要吃多少只害虫?

”的算式,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板书:

34×25=

(2)尝试竖式计算。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34×25的结果,并打开课本第8页,把自己的计算过程与课本的竖式计算过程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同时完成课本“

”中的填空。

指名口答“

”中应各填哪些数,教师课件显示填写结果,如下所示:

3.讨论。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议一议”:

怎样笔算79×80,一人板书,其余同练。

再算一算:

73×21 96×15 84×30

2.教材第9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例5 

例6 

第4课时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2.能从数的排列中发现隐含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规律的方法。

4.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学习通过现象探索发现某些简单规律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情景导入

师: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有规律。

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规律?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师:

今天,我们就要研究一下汽车行驶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教材第9页例7情境图,并指出数学信息:

汽车每时行驶60千米。

师质疑:

这则数学信息说的是汽车的什么?

(速度)

追问:

如果汽车按照这样的速度,2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6时呢?

12时呢?

(2)填写表格,初步探索。

要求学生根据汽车行驶的情况填写完成教材第9页的表格。

学生独立填写,并全班交流订正。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质疑: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这幅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

生1: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

生2:

每时行驶的路程不变,时间用得越多,行驶的总路程就越长。

学生表述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定量刻画的方式将规律表达得准确完整。

引导学生将规律准确表达出来:

每时行驶的路程不变,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路程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小结: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整理算式,继续探索。

师:

刚才同学们是怎样计算行驶的总路程的,你能写出算式来吗?

学生说算式,师适时板书算式:

60×1=60

60×2=120

60×6=360

60×12=720

师:

刚才我们探索了汽车行驶情况的规律。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看看这些算式中又隐藏着什么奥秘?

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如下的问题:

哪些是不变的,哪些发生了变化,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自由交流,指名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多指名几位学生,让其结合板书说清算式中的规律:

一个因数6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或者一个因数不变(仍是60),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数的2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在充分地对算式两两进行比较后,师生共同小结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数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数的几倍。

2.完成教材第10页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然后让学生结合表格思考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

出示问题:

你是将哪两组数进行比较的?

哪个因数不变,哪个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结合问题,先自己自由地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题中的第

(1)小题,可以引导学生由下至上地进行观察与比较。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题。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让学生说一说当每天投放的饲料不变,投放饲料的总量与时间之间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小结:

如果每天投放的饲料不变,时间增加到原来的几倍,投放饲料的总量也增加到原来的几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每时行驶的路程不变,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路程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a\vs4\al(60×1=60,60×2=120,60×6=360,60×12=72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数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数的几倍。

第5课时 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

4.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

师:

学生要参加某大型团体操表演,22所学校选出的学生都来了,瞧,他们站得多整齐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提出问题。

参加训练的22所学校共有多少人?

师:

谁来说一下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

(1)有22所学校参加训练。

(2)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

(3)每所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一样多。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

(1)每所学校参加训练的有多少人?

(2)22所学校共有多少人参加训练?

2.解决问题。

师:

根据你了解的信息,能不能自己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生:

(1)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

(2)分组讨论第2个问题。

①讨论解题的方法。

②全班交流。

3.分组活动:

教材第14页上面的课堂活动。

关键是要让学生先讨论方法,然后交流。

(二)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24箱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2)探索算法。

先算每箱有多少瓶,再求24箱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指名口述自己或他人的算法。

36÷3=12(瓶) 12×24=288(瓶)

(4)学生写上答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1、2题。

2.练习三的第3、4题。

学生先独立做,然后交流评价、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应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a\vs4\al(例1 18×4=72(人),72×22=1584(人))或\a\vs4\al(4×22=88(人),88×18=1584(人)),答:

参加训练的22所学校共有1584人。

例2 36÷3=12(瓶),12×24=288(瓶),答:

24箱共有288瓶矿泉水。

第6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2.进一步学会应用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体会进行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学习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4.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算一算,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和检查的良好习惯。

一、知识梳理

1.请学生把书本从第1页看到20页,看看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2.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

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板书知识网络。

5.练一练

(1)教师出示教材第17页算一算,说一说。

请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指名全班交流并板书。

(2)小结计算方法。

先口算,再笔算。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

再计算。

二、巩固练习

1.复习乘法口算。

(1)口算练习。

20×62= 13×30= 84×10= 15×20=

90×21= 10×56= 50×70= 40×6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中的第1题。

(提醒学生要注意审题,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口算)学生独立口算。

2.复习乘法笔算。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中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交流。

3.复习问题解决。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4.综合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6题。

先判断对错,说明理由,再改正错误。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交流运算的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与整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感悟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情景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

你知道吗?

在这间教室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隐藏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中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面”。

师: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你发现了哪些物体的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在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走到物体旁边,通过用手指或者摸一摸等方式。

一边感受一边介绍。

引导学生感受黑板、课桌、书本、作业本、地板等物体的面。

2.教学例1。

引导学生:

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并在小组里交流感受。

学生开展“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

全班交流摸物体表面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说:

生1:

我摸的是课桌的面,比较平整。

生2:

我摸的是数学书的封面。

生3:

物体的面摸起来有点光滑,凉凉的。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光滑”指的是面比较平整,即平面。

3.教学例2。

(1)师:

刚才,我们指出了很多物体的面,这些面有大有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让学生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比较的是哪两个物体的哪个面,大小如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

我比较的是黑板和课桌的面,黑板的面大,课桌的面小。

生2:

我比较的是课桌的面和练习本的封面,课桌的面大,练习本的封面小。

(2)小结: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

有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可以直接用眼睛分辨出来。

(板书:

目测法)

(3)在黑板上出示两个平面图形:

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且用眼睛看就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提问:

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形,你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交流明确:

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师明确: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

它们在数学上被叫作面积。

(板书: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3.教学例3:

比较面积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师:

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