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625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8、 

思无邪:

原句出于《诗经·

鲁颂·

駉》最后一章。

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

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

《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母生写定;

《谷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

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

《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0、孔孟:

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13、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14、乐府:

本是秦、汉朝廷设置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关(这个机构到汉武帝时主要职责是编制歌舞,供皇宫里的人娱乐)。

汉朝人称合过乐的歌辞为歌诗。

到了六朝,人们对此机构采集、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乐府。

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15、《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

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

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16、《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7、、楚辞:

有三重含义:

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

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

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

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

《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18、风骚:

《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

“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

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19、屈宋:

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0、《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

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

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1.《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

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

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

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22、《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

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23、七体:

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

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

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5、互见法:

本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让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一些侧面。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等。

26.《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

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

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27、班马:

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

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

《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28、《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

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简答题

1、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

在艺术方面,(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

(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

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

3、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

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

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

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4、《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重章叠唱;

(3)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

(4)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5、《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

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6、

(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

(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

7、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8、《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

(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

(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2分)。

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9、《战国策》的艺术特点表现在:

(1)长于说辞。

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说谏有异,风格多变。

(2)是善于写人。

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

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人物刻划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

(3)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感情充沛,富于气势。

(4)《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

(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

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

(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11、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

(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

(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

(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

(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1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

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

《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13、

(1)《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言行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3)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但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4)《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5)《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

又如“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矣”、“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深长。

14、《孟子》的文学价值,

(1)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

(2)《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

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

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

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

(3)《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15、《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

(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

16、

(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

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

(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

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17、《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

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18、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

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

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

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

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

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19、

(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

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

“彼可取而代之。

(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

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

(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

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

(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

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

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

(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

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

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

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20、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么,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

如果说本纪是车毂,那么,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论述题参考答案(参考要点)

1、举例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

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

芣苡》;

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

七月》等。

(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

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

无衣》、《鄘风·

载驰》、《小雅·

采薇》等。

(4)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